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七章.doc
11页第七章 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掌握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和方法了解中国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认识中国城市发展的方针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和方法中国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的省区级差异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对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认识第一节 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和方法城市规模分布: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等级)分布城市规模分布理论,是和用什么方法、指标来衡量城市规模结构或规模分布特点联系在一起的一 城市首位律这是马克·杰斐逊早在1939年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一种概括 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而且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领导城市 城市首位度:用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来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就是城市首位度S2=P1/P2 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称首位分布二 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S4=P1/(P2+P3+P4)十一城市指数S11=2P1/(P2+P3+P4+…+P11)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的比例关系,因此有些作者把它们统称为首位度指数。
一个国家或区域当首位度指数达到何值时,才能认为是首位型分布呢?一个比较合理的建议是:S2>2,S4、S11>1 属于首位型分布2
只要注意采用同样的等级划分标准,对不同国家、不同省区或不同时段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进行对比分析,还是很有效的,能够从中发现它们的特点、变化趋势和存在问题 城市规模等级“头轻脚重”的金字塔型结构,是专制城市数量随规模级变化的一般规律不同等级城市的人口数量结构并不存在随规模级而呈“头轻脚重”的递变规律大城市级的人口比重总要远远超过大城市数量所占的比重四 位序——规模法则 对于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在国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的关系所在的规律,就叫做位序—规模法则 这个规律最早是由奥尔巴克1913年提出的他在研究中发现5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关系:PiRi=K (1) 式中Pi——是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 Ri——是第i位城市的位序 K——常数 1925年罗特卡发现美国符合: 式中Pi——城市i的人口规模;Ri——该城市的位序 这一模式给出了一个比奥尔巴克的约束性方程能更好地拟合1920年时美国100个最大城市的例子。
罗特卡的贡献在于对位序变量允许有一个指数 1936年在辛格的研究中才出现一般转换公式: 1949年捷夫提出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里,一体化的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5) 式中 Pr——第r位城市的人口 P1——最大城市的人口 r——Pr城市的位序 这样,一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人口的一半,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人口的1/3,以此类推这种位序—规模分布的图解点表示在双对数坐标图上时,就成为一条直线假如一个国家有很强的首位度,那么这个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曲线就明显偏离位序—规模法则,表现在强大的首位城市以下,缺失中间等级的城市,而小城市相对丰富,在曲线的后一段又接近位序—规模法则捷夫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已被很多人接受这也就是前述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以1作为理想标准的依据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公式实际是罗特卡模式的一般化:(6)式或(7)式对检验、比较或预测某个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非常有用 只需把这个城市体系中每个城市落到横坐标为位序、纵坐标为规模的双对数坐标图上,就可以对这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然后对作对数变换后的城市规模(因变量)和应对的位序(自变量)进行回归,这实际上是y=a+bx形式的一元线性回归 a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相当于q) 回归的相关系数很大,说明该体系符合位序—规模分布,从最大城市以下,各规模级是基本连续的;相关系数不很大,则很可能是首位分布,或者在高层次有多个中心并存或其他特殊类型 a值的大小在坐标图上是回归线的截距,反映了第一位城市的规模 b值是回归线的斜率, ︱b︱值接近于1,说明规模分布接近于捷夫的理想状态; ︱b︱值大于1,说明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大城市很突出,而中小级城市不够发育,首位度较高; ︱b︱值小于1,说明城市人口比较分散,高位次城市规模不很突出,中小城市比较发育多年的城市规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b︱变大,说明城市规模分布集中的力量大于分散的力量;︱b︱变小,则说明分散的力量大于集中的力量a值的变动,反映了第一大城市的变化趋势 城市规模的实际值与理论值之间的正负离差,对判断各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也有一定参考价值把城市职能的特点和规模分布结合起来,则可以较好的解释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特点。
案例2:日本高阪宏行对新泻县的城市体系做的位序—规模分布,得出1955、1965和1975年的回归方程然后对各城市做人口预测,对预测得到的城市人口又做回归分析,结果如下:第二节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讨论一 国外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学术界一般把城市规模分布分为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两种主要类型,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并且提出各式各样的理论解释二 对城市规模分布的讨论1 是首位分布好还是位序—规模分布好?有许多人对首位分布提出种种指责:① 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② 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对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③ 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④ 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等等也有许多人从传统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角度提出不同见解,指出空间集中的有益影响:① 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② 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③ 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等等。
2 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没有联系?一种很流行的观点是,城市的首位分布是和经济发展的低水平联系在一起的,甚至简单地说,经济不发达是造成首位分布的原因有人说经济发展的早期是不均衡的,到后期是均衡的贝里对38个国家的一项研究较又有说服力和权威性横坐标为城市规模的对数,只表示等级,纵坐标为城市数的累积百分比把不同规模级的城市数的累积百分比落到图上,如联起来接近直线,即为对数正态分布,即位序规模分布,如有空缺,呈明显折线,即为首位分布 结论是:1) 13国为对数正态分布,有大国,也有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2) 15国为首位分布,基本上是小国,有穷国,也有富国;3) 9国为过渡类型,有接近于首位分布的过渡类型,也有接近于对数正态分布的过渡类型;4)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没有必然联系;5) 城市规模分布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6) 属于对数正态分布的,一般是大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经济复杂的国家,属于首位分布的一般是小国,城市化历史短的国家,经济政治简单的国家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一 我国城市位序—规模法则的验证 严重敏、宁越敏(1980)和许学强(1982、1993)先后用全国城市的详细人口资料,进行了位序—规模法则的检验。
研究的视角不同 周一星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市人口”数据做了前100位城市两种不同截距的位序—规模分析 共识:1) 我国的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分布类型2) 1949年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总趋势是日益均衡,但各时期波动很大,主要反映我国政治经济政策和经济过程不连续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上下起伏较大3) 1978年后我国高位序大城市人口增长加快,首位度指数有所回升,但总体上近一二十年不会出现“标准均衡”状态4) 高位序城市特别是最大城市的实际规模比他们的理论规模小得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二 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变化 60年代以前,我国城市数量增长缓慢,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无论在数量和城市人口中的比重都是上升趋势,中小城市的比重在下降 60和70年代,重点项目放到中西部,“三线”建设,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受到消弱 文革时期,中等城市数目增长明显(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小城市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1990年与2000年较1980年的城市数有大幅增加,除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之外,在行政体制上大量县改市、乡改镇、县级市改地级市是主要原因,导致小于20万人口的小城市组无论在城市数和城市比重都明显上升。
90年代中期县改市的进程过快,同时又兴起地级及地级以上市兼并所辖县和县级市该区的热潮,反映在2000年小城市数量和人口比重比1990有所下降,而大中城市比重有所上升三 我国不同规模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四 我国城市规模分布的省际差异 Ⅰ 高级首位型沪、京、津三个超大城市所在的苏沪和京津冀两个单元首位比相当大,各规模等级城镇发育完善,更有多个大中型规模的核心城市带动地方经济。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