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论伤寒论六经病辨证.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jiups****uk12
  • 文档编号:40321625
  • 上传时间:2018-05-2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244.59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献研究浅论《伤寒论》六经病辨证 蒋往许明辉广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南宁)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伤寒六经辨证方法,他所言六经是指太阳、阳 明、少阳、太阴、少阴、蹶阴,并以此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其实质包括了 手足阴阳十二经脉《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为一切外感病在发病过程中的辨证分类方 法.主要应用于一些急性病和发热的病证伤寒六经分证的意义:即是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 种症状,并根据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病势的进展缓急等,进行分析归纳,找出其演变规律:归纳出 一定的征候类型,而作为临床治疗的依据笔者在临证时.发现这些病证发病急,病情变化快,传变迅 速,如何准确地把握脉证,辨证准确,以应对复杂的疾病,是每一个临床医生都必须要掌握的今不揣 冒昧,把《伤寒论》中的六经病辨证做~全面的归纳整理,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1 太阳经病 1 .1 太阳经之生理特征, 太阳包括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与手少阴心、足少阴肾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 额,交巅,络脑,下项,挟脊抵腰,过月国至足,络肾属膀光;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循臂 至肩,F 行络心,属小肠。

      膀胱主藏津液,化气行水,小肠主受盛化物,别清泌浊 膀胱为水腑,小肠为火腑,水腑即寒水之腑.火腑即日光之腑,若无日光,则水纯为寒而不能气化,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太阳寒水,为六气中之一气寒为体性, 气是作用太阳寒水之化,一为肾阳之蒸,一为心火之煦太阳为六经之首膀胱经与督脉并行于背, 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固护于外,为诸经之藩篱太阳之气即卫气,源之于自然之气与水谷之气,即 天阳入肺,经心火历小肠,达于命门,化生元气,旁出腠理毫毛,布护周身,卫外围表,司“温分肉, 充皮肤,肥贱理,司开合”之职 1 .2 太阳经之病证特点 由丁二太阳经的生理即是寒水化气的生理.以脏腑经络为体,以气化为用,故太阳之为病,不病经即 病腑,不病热即病水,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以致营卫不和,卫外失职,正邪交争,故出现恶 寒发热、头项强痛、脉浮等即《伤寒论》之谓:“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又如《素问·热 论》》言“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感受邪气的不同,太阳表 证即经证可分为中风与伤寒如腠理疏松之人,卫气不固,感受风寒,以致营卫不调,则表现为发热、 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等称为中风证:若腠理固密,或感受风寒较重,外邪柬表,卫阳被遏,营 阴郁滞,则表现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而喘、身痛腰痛、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称为伤寒证。

      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即里证,有蓄水和蓄血两种证候蓄水证 为表邪不解,内入膀胱之腑影响其气化功能,致使水气内停,水蓄不行,主要脉证为发热,汗出,烦 谒,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胀,脉浮数等:蓄血证是邪热深入下焦,与血相结,临床 可见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 在太阳病过程中,随病情变化,常可见到许多兼证,如表虚证兼项背强、兼喘咳、兼水饮等,而太 阳病每多传变,如因失治、误治,或因脏腑之偏盛偏衰,出现新的证侯,形成太阳病变证,如阳虚火逆、 结胸、痞证等等变证虽不属太阳,但它能说明疾病变化过程中的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内在联系,故 《伤寒论》中对其论述亦较多 2 阳明经病 2 .1 阳明经之生理特征 阳明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与手太阴肺、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食指外侧 循臂,入肘外廉,由外上肩至面部,络肺属大肠足阳明经脉,起于鼻粱陷处两侧,络于目,从缺盆F 循胸腹,入气街,过髀关,抵伏兔,扦胫至足,属胃络脾.两者经脉相连,其腑相通,生理功能十分密切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物质,冒主燥,以降为顺,脾主湿,以升为健,二者相互制约, 彼此促进,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质的输布。

      大肠主传导糟粕,赖肺气的肃降和律液的输 布,二者亦相济为用 水谷入胃,赖胃之燥气,以水入则消之使出,不得停于胃中,即谓“传化物而不藏”,大肠为燥金,3 9小肠化物所剩之糟粕,移入大肠,得燥金之气,而形成粪便,排出体外,故而只有始终保持这种胃肠的 虚实交替的程序,才符合阳明腑以通为顺的生理22 阳明经之病证特点由于阳明之腑均以燥气为其生理特性,燥为体性,气是功用,其必须与太阴之湿气相济,方能完成 其生理过程《素问·六微旨人论》言:“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若大肠燥气不足则为溏泻, 阳明燥气太过则为结硬阳明病征为三阳病证的里证,是正邪斗争的极期阶段,多由太阳邪不解,热邪 向里发展而成,或误治伤津,胃肠燥热,大便秘结所致表现为肠实而胃满,腑气不得通顺畅达,因热 成燥,因燥成实,故有大便秘结不通的发病特点,即仲景所言:“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大便不下, 即可产生腹满不减,绕脐作痛,疼痛拒按等腹部症状,此为胃家实的必见之候阳明既燥热内敛,则阖 势已成,势必逼津外出,或见于手足而肌肤汗出如洗;或逼津偏渗而小便反数,抑或逼津下渗而大便下 利清水,色纯青而味极臭秽津液被劫而外亡,肠胃更无以滋,则大便转燥更甚,燥屎于肠腑.虽不能 出,然腑气时转,形成“转矢气”之征候特点。

      由于胃络于心,阳明燥气化实,上扰神明,可出现神错 谵语等表现因此阳明经病证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一般可分为阳明经热证( 经证) 、阳明病实证( 腑 证) ,又因脾约或津液内竭,肠道失润而大便硬者,亦归为阳明病证,同时阳明病证虽以实证热证为主, 也有寒证,如阳明中寒证 3 少阳经宿 3 1 少阳经之生理特征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相表里手少阳之经脉,由手上肘,循月 需外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属三焦三焦主决渎而通调不道,故名“中渎之腑”,又 为水火气机运行的道路足少阳之经脉起于目锐眦、上头角,下耳后循颈至肩,入缺盆,下胸贯膈, 络肝属胆,行人身之两侧,出膝至足,胆附于肝,内藏精气而主疏泄,故名“中精之腑”,胆腑清利则 肝气条达,脾胃自无贼邪之患,三焦气机通道亦畅达,水火气机得以自由升降,故能上焦如雾,中焦如 沤,下焦如渎,各有所司少阳即阳之少者,乃一阳初生,由阴出阳,足少阳胆内寄相火,手少阳三焦 为相火游行之地,故少阳气化即体现出相火特性胆为中正之官.司决断,为十一脏所取决,胆气升则 十~脏之气皆升,而三焦发源于肾系,为原气之别使,主决渎,主枢机内连脏腑,外通皮毛,一身上 下内外皆为其所行,总领五脏六腑,主持诸经气化。

      少阳两经上下衔接,协调并用,共同主持人之上下 气机 3 , 2 少阳经之病证特点 少阳病证从其病位上来看,是已离太阳之表,而未入阳明之里,正是在表里之间,因而在其病变的 机转上,既不属于表证,也不属于里证,而是属于半表半里的热证,故而少阳病证又称半表半里证外 邪侵犯少阳,胆火上炎,枢机不运,经气不利,迫使胆液上溢,进而影响脾胃,出现口苦,咽干、目眩、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等症,即《伤寒论》之谓:“少阳之为病、口苦、 咽干、目眩也”其口苦在临床辨证中甚为重要,《内经》虽云火之味苦,但它经之火甚少1 2 1 苦,惟肝胆 之火,则多见口苦,提示少阳邪热犯上寒热往来为少阳病之特点,邪犯少阳,因其病位在半表半里之 间,正邪相争,正不胜邪,则恶寒;正胜于邪,则发热,临床每每可遇见少阳经脉网张全身,总领脏 腑诸经.病则上F 左右内外皆病,因而少阳病易犯诸经,诸经病又易触发少阳,故而在少阳病证中,病 邪每多传变证情常有兼挟若少阳兼太阳表证,可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脉 浮弦等;若兼阳明实证,则可见呕不止,心下急,郁郁生烦等证,若兼水饮内停,则见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等。

      4 太阴经病 4 .】太阴经病之生理特征 太阴包括手太阴肺足太阴脾、并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相表里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出腋循孺,下肘至指,足太阴脾由趾走足,上踹循胫,过膝入腹,属脾络胃,上 膈至舌下 太阴的生理,主要是指水谷的腐熟、消化与排泄功能水谷之气化为精微物质后,赖脾的运化,升 清阳,代胃行津液,火肠赖肺之肃降和津液输布而能传导排泄,其功能协调,则清阳能升,浊阴能降, 精微四布,水液运行 脾为中焦土,《尚书·洪范》云“土爱稼穑”,太阴生理的正常,关注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盖因 太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土应有水木腐化而为主,生机勃勃.交感生成万物,故而言太 阴独言脾,并非手太阴肺不主气化,而是旨在探本寻源脾为湿土.肺为清金,《素问·经脉别论》云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可见脾土不能散精,则肺金无所输布,而同样无金之清,不能成土之润,二者为母子关系 4 .2 太阴经病证特点太阴以湿为本气,无湿气之化则不成太阴,其土自无化生之能,湿之气化,非寒非水,要依赖脾阳 的运化与输布阳气作用于水谷,方能化津液生精气以营运周身若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寒湿停聚, 即成《伤寒论》所言“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太阴湿之成病,主要 是脾阳受损或中阳不足,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所致,故其性质多属里虚寒湿太阴主关,为三阴之首, 脾阳不足则邪从寒湿而化,关门不利而成开,水湿下注于肠则自利益甚,恰与阳明之为病相反太阴病 虽亦有腹满痛,但此乃太阴虚寒所致,其腹痛白有其特点,其与阳明病的腹满痛因于燥屎内结者迎然不 同前者腹满时减,且喜温手揉按,后者满痛必甚,且痛必拒按,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 太阴病是里证的开始阶段,在三阴病中以太阴病较为轻浅,因其气化未伤,津液犹能上承,故在其白利 益甚时,其口多不渴,或渴不喜饮,或喜热饮且饮不多,此为其特征 从临床上来看,太阴病证为中焦胃肠里寒证,其表现为腹满而吐,食欲不振,白利,口不渴,喜暖, 时腹自痛,或舌苔白腻,脉沉缓同时有时又有其兼挟症情 5 少阴经瘸 5 .1 少阴经病之生理特征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和足少阴肾心藏神主血脉,为君主之官,对人体生理活动起着统领作用其性 属火,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肾藏精主水,其性属水,内寓真阴真阳,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与足 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言少阴必合心肾,二者皆是阴质,又皆不纯于阴,心为离火,居上,肾为坎水,居 下,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以行阳,使心阳不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行阴,使肾水不寒。

      上滋之水乃水之 热所化,实际是气,以行阳用;下降之火,起亟藏阴,实际是血,以助阴为即《内经》所谓“少阴之 上,热气治之”少阴心肾,心为神明之主,肾为阴阳之根,因而在正常生理中,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5 .2 少阴经之病证特点 少阴病为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危重阶段,病至少阴,累及根本,机体抗病能力己明显衰退, 多表现为全身性虚寒证《伤寒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之提纲,即谓邪入少阴,多为心肾 虚衰,气血不足的病变阳气衰微,鼓动无力,故脉微:阴血不足,脉道不充,则脉细:心肾虚衰,阴 寒内盛,正不胜邪,反被邪困,形之l 临床则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昏沉模糊状态,此 谓但欲寐 由于致病因素和体质的不同,少阴病不但有从阴化寒的寒化证,而且有从阳化热的热化证临床上 多见少阴寒化证,其表现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蹶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 小便清长,为阳气不足,阴寒独盛之象少阴热化证,表现为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 细数,为少阴阴虚阳亢,虚热内生,从阳化热之象另外少阴病的发生,或由本经自感外邪,或由他经 病传变而来,故而在临床中常有少阴病兼挟证出现,如少阴病兼太阳证,少阴病兼阳明证,少阴病咽痛 证等等,须细辨之。

      6 厥阴经病 6 .1 厥阴经病之生理特征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与足厥阴肝经,分别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