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古诗《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译文赏析.docx
5页李白古诗《秋登宣城谢脁北楼》原文译文赏析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山晚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 江边的城池似乎在画中一样漂亮,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光明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像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季节梧桐已是枯黄年轻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思念谢先生呢? 【赏析】 谢眺北楼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登览的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拔;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了宣城。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首联是说,江边的城池似乎在画中一样漂亮,山色渐晚,我登上谢眺楼远眺晴空一个晴朗的秋天的黄昏,诗人单独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风光概括的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这就是李白常用的“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颔联是说,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光明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见,绕城合流,所以说“夹”由于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安静的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映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清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耀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灿烂颜色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异,笔致活泼空灵,又一次令人赞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颈联是说,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年轻秋天的黄昏,原野是清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风光,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完全沉醉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看是深刻、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练的语言,再随便点染中勾画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的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它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假如我们细心领悟一下,就会发觉它在高度的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中间两联是详细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首联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构造关系来看,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末联是说,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协调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思念谢先生呢?这结尾两句,从外表看来很简洁,只不过和开头两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眺所建筑的,从登临到怀古,好像是按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了句思念古人的话罢了。
这里值得留意的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始终处于失意之中,过着漂浮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殊是当秋风摇落的季节,他那孤独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的旧游之地,现在他又来到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思念起谢眺,这不仅由于谢眺在宣城遗留下来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谢眺对宣城有着和自己一样的情感当李白单独在谢眺楼上远眺的时候,面对着谢眺所吟赏过的山川,缅怀他平素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的悲剧一生,虽然古今异代,然而他们的文化基因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正由于他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简单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扩展阅读:李白搁笔故事 在黄鹤楼公园东边,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刚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嘲笑李白:“黄鹤楼依旧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白:“我的确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 实际上,李白喜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扬,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今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后来,李白也仿照《黄鹤楼》写下《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