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经典的脑梗死临床表现与治疗.ppt
177页Cerebral infarctio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各种原因引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起的脑部血液供给障碍,使供给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性坏死脑梗死脑梗死-概述概述v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v 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阻塞血管,当侧支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该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脑组织缺血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v脑栓塞脑栓塞v 血液中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血液中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v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动脉供血区脑组管,当侧枝循环不能代偿时引起动脉供血区脑组v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织缺血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v约占脑卒中的约占脑卒中的15%-20%v心源性:心源性:房颤、瓣膜病、心脏粘液瘤房颤、瓣膜病、心脏粘液瘤v动脉源性:动脉源性:主动脉弓、颅外动脉等的动脉粥样硬主动脉弓、颅外动脉等的动脉粥样硬化化v 胆固醇栓子和动脉附壁血栓脱落胆固醇栓子和动脉附壁血栓脱落v病因及发病机制v 脑栓塞根据栓子来源分为三类,v心源性:v 最常见,约75%的心源性栓子栓塞至脑部,v 最常见的直接原因是慢性心房纤颤;v 风湿性心瓣膜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堵塞、心肌病、心脏手术(瓣膜置换及心脏移植)、先天性心脏病、心房粘液瘤;v非心源性:非心源性:v 动脉来源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颈动脉、动脉来源包括主动脉弓和颅外动脉〔颈动脉、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椎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斑块破裂及粥样物从裂口逸入血流,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物从裂口逸入血流,形成栓子导致栓塞;同时损伤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可致脑栓的动脉壁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可致脑栓塞。
塞v 其他少见栓子有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其他少见栓子有脂肪滴、空气、肿瘤细胞、寄生虫及虫卵、异物等;寄生虫及虫卵、异物等;v来源不明:少数病例查不到栓子的来源来源不明:少数病例查不到栓子的来源v病理v 脑栓塞可以发生在脑的任何部位,由于左侧颈总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弓,故发病最常见于左颈内动脉系统,特别是大脑中动脉主干v 因脑栓塞常常突然阻塞动脉,起病迅速,无足够的时间建立侧支循环,所以栓塞与发生在同一动脉的血栓形成相比,病变范围大,供血区周边的脑组织常不能免受损害v 脑栓塞引起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可以是贫血性、出血性或者混合性v 脑栓塞发生后栓子可以不再移动,牢牢的阻塞血管;v 或者栓子分解碎裂,进入更小的血管,起初栓塞部的血管壁损害,血流恢复后可在起初栓塞的血管壁流出,形成出血性堵塞〔hemorrhagic infarction,HI〕v 只要栓子的来源不消除,脑栓塞就可能反复发生v 某些炎性栓子可能引起脑脓肿、脑炎、局部动脉炎等v 有时可以在血管内发现栓子,如寄生虫卵、脂肪球等。
v 【临床表现】v 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v 2.多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发疾病病史v 3. 无明显诱因v 4.很少有前驱病症v 5. 起病迅速,病症常在数秒至数分钟内开展到顶峰,多表现为完全性卒中v 6. 典型的神经功能缺损病症v 7.原发疾病表现v神经功能缺损病症v包括全脑病症和局灶病症v全脑病症:意识障碍、癫痫发作v局灶病症:偏瘫、失语等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二〕定位〔二〕定位---颈内动脉系统脑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死v1.大脑中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主干闭塞闭塞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二〕定位〔二〕定位---颈内动脉系统脑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死v4.大脑前动脉大脑前动脉主干主干闭塞闭塞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二〕定位〔二〕定位---颈内动脉系统脑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死v7.颈内动脉闭塞颈内动脉闭塞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Horner穿插瘫:同侧穿插瘫:同侧Horner征征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 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 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像障碍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像障碍眼动脉受累:可有单眼一过性失明,偶成为永久失明眼动脉受累:可有单眼一过性失明,偶成为永久失明颈部触诊发现颈内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颈部触诊发现颈内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v颈内动脉闭塞表现颈内动脉闭塞表现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二〕定位〔二〕定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梗死v椎动脉椎动脉v基底动脉基底动脉v 主干主干v 短旋动脉短旋动脉v 旁正中动脉旁正中动脉v 基底动脉尖基底动脉尖v小脑下后动脉小脑下后动脉v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二〕定位〔二〕定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梗死v1.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大脑后动脉主干闭塞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二〕定位〔二〕定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梗死 丘脑综合征:丘脑综合征: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v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轻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轻 v 偏瘫,共济失调,舞蹈偏瘫,共济失调,舞蹈-手足徐动手足徐动 红核丘脑综合征红核丘脑综合征:丘脑穿动脉闭塞:丘脑穿动脉闭塞v 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偏身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偏身感感v 觉障碍觉障碍 Weber综合征:综合征:中脑脚间支闭塞中脑脚间支闭塞v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Benedikt综合征:综合征:中脑脚间支闭塞中脑脚间支闭塞v 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不自主运动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不自主运动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5.常见的几种基底动脉分支闭塞常见的几种基底动脉分支闭塞 Millard-Gubler综合征:基底动脉的短旋支闭塞综合征:基底动脉的短旋支闭塞 同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同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Foville综合征:基底动脉的旁正中支闭塞综合征:基底动脉的旁正中支闭塞 两眼不能向病灶侧同向运动,病灶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两眼不能向病灶侧同向运动,病灶侧面神经和展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闭锁综合征: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闭锁综合征:双侧脑桥基底部梗死 双侧面瘫、球麻痹、四肢瘫、不能讲话、但意识清楚,能随意睁闭眼,双侧面瘫、球麻痹、四肢瘫、不能讲话、但意识清楚,能随意睁闭眼, 可通过睁闭眼及眼球垂直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可通过睁闭眼及眼球垂直运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分出两对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供给〕:分出两对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供给 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和枕叶中脑、丘脑、小脑上部、颞叶内侧和枕叶 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记忆障碍、病灶对侧偏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觉醒和行为障碍、记忆障碍、病灶对侧偏 盲或皮质盲、少数大脑脚幻觉盲或皮质盲、少数大脑脚幻觉 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二〕定位〔二〕定位---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梗死v6.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闭塞v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综合征〕:综合征〕:u前庭神经核受损:眩晕、恶心、呕吐和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眩晕、恶心、呕吐和眼球震颤u舌咽、迷走神经、疑核受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舌咽、迷走神经、疑核受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 u 饮水呛咳饮水呛咳u小脑受损:病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受损:病侧小脑性共济失调u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穿插的脊髓丘脑束受损:穿插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对侧穿插的脊髓丘脑束受损:穿插u 性感觉障碍性感觉障碍u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伤:同侧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伤:同侧Horner征征延髓背外侧延髓背外侧眼部眼部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大脑半球背外侧前大脑半球背外侧前2/3内囊膝部、后肢前内囊膝部、后肢前2/3大脑半球内侧面前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和背侧上和背侧上1/4内囊前肢内囊前肢脑干、小脑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底部枕叶、颞叶底部脑干、丘脑、膝状体脑干、丘脑、膝状体无病症、无病症、TIA 同侧同侧Horner征征,对侧三偏、失语对侧三偏、失语病侧眼一过性或永久性失明病侧眼一过性或永久性失明 颈部触诊颈部触诊\听诊异常听诊异常 面部、上肢重于下肢面部、上肢重于下肢的偏瘫,的偏瘫, 伴感觉障碍。
伴感觉障碍 失语〔运动或感觉〕失语〔运动或感觉〕 “三偏〞,肢瘫程度一致,三偏〞,肢瘫程度一致,主侧失语主侧失语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瘫伴对侧下肢重于上肢的瘫伴 二便潴留、精神病症二便潴留、精神病症 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上肢近端轻瘫上肢近端轻瘫对侧偏盲、对侧偏盲、 失读或体像障碍、记忆障碍失读或体像障碍、记忆障碍 丘脑综合征、对侧不自主运动丘脑综合征、对侧不自主运动 偏身感觉障碍;偏身感觉障碍;Weber综合征综合征v辅助检查v1.头颅CT:可显示梗死部位和范围,CT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病变部位出现低密度灶v 发生出血性堵塞时可见在低密度堵塞区出现1个或多个高密度影余同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堵塞v MRl:弥散像可在15分钟后显像v v辅助检查辅助检查v〔一〕常规检查〔一〕常规检查化验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常规、尿常规化验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常规、尿常规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 头部头部CT::24 h内~一般正常内~一般正常 24-48h后~低密度堵塞灶后~低密度堵塞灶 2-3周间~可因周间~可因“模糊效应〞而显正常模糊效应〞而显正常 头部头部MRI:梗死灶显影较:梗死灶显影较CT早,为长早,为长T1、长、长T2信号,信号,DWI呈高信号呈高信号心电图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彩超v利于发现脑血利于发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管病危险因素及病灶定位定性病灶定位定性v脑栓脑栓塞塞v2.脑脊液检查:v 压力正常或升高,在大面积栓塞性脑梗死可增高;v 出血性梗死者csf可呈血性或镜下可见红细胞;v 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感染性脑栓塞csF白细胞增高,一般可达200x106/L.v 脂肪栓塞者csF可见脂肪球。
蛋白常增高,糖含量正常v3.其他:应常规进展心电图、胸部X片和超声心电图等检查应进展血常规、血沉和血细菌培养特殊检查包括24小时动态心电图、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等颈动脉超声、MRA、CTA、DSA检查评估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和夹层有意义v【诊断、鉴别诊断】v本病任何年龄都可发病v以青壮年较多见v病前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v起病急骤,数秒至数分钟内病症到达顶峰v表现为偏瘫、失语、一过性意识障碍、抽搐发作等局灶性病症v头颅CT 和MRI有助于明确诊断v【治疗】v 脑栓塞治疗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堵塞的治疗一样,包括急性期的综合治疗,尽可能恢复脑部血液循环,进展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v 心源性栓塞容易反复发作,故急性期应卧床数周,防止剧烈活动,减少再发风险v 当发生出血性堵塞时,应立即停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防止出血加重和血肿扩大,适当给予止血药物,治疗脑水肿,调节血压v 假设血肿较大,内科保守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v 感染性栓塞需选用有效足量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并制止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防止感染扩散v 脂肪栓塞的处理除可用肝素、扩容剂、血管扩张剂、5%碳酸氢钠及脂溶剂,有助于脂肪的溶解v v 对于脑栓塞的预防非常重要,主要是进展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能防止被栓塞的血管发生逆行性血栓形成和预防复发同时治疗原发病v【预后】v 脑栓塞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多死于脑疝、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v 10%~20%脑栓塞病人可能在病后10天内发生第二次栓塞,复发者病死率极高v 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v腔隙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v 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根底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血压的根底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形成小的梗死灶v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脑桥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脑桥v 高血压致直径的终末小动脉高血压致直径的终末小动脉狭窄闭塞或来源于动脉循环的狭窄闭塞或来源于动脉循环的微栓子堵塞血管所致微栓子堵塞血管所致v病因:病因:v病变部病变部位:位:v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腔隙性脑堵塞腔隙性脑堵塞vFisher临床分临床分型型v1 1.纯运动性轻偏瘫: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纯运动性轻偏瘫: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60%%v2 2.构音障碍.构音障碍- -手笨拙综合征:约占手笨拙综合征:约占2020%% v3 3.纯感觉性卒中:约占.纯感觉性卒中:约占1010%%. .v4 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v腔隙状态:腔隙状态:腔隙性脑梗腔隙性脑梗死常反复发作,引起多发死常反复发作,引起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性腔隙性脑梗死v病因及病理v 病因主要是高血压导致的脑部小动脉玻璃样变、动脉硬化性病变及纤维素样坏死等。
局部患者有糖尿病病史,而发生小血管病变v 病变血管直径为100~200um的深穿支,多为终末动脉,血管壁的病变引起管腔狭窄,当有血栓形成时或微栓子脱落阻塞血管时,由于侧支循环差,故发生缺血性梗死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v【临床衰现】v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有长期高血压病史,起病急,一般无全脑病症,临床上常见的有4种v1.纯运动性轻偏瘫:v 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偏瘫累及同侧面部和肢体,瘫痪程度大致均等,无感觉障碍、视野缺损及皮层功能缺失如失语;病变部位在内囊、放射冠、或脑桥v2.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台征:v 约20%,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同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动作笨拙.病变在脑桥基底部或内囊最上部的膝部病变v3.纯感觉性卒中:v 约占10%,表现为偏侧感觉障碍,可伴有感觉异常,病变位于丘脑腹后外侧核v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v 表现为轻偏瘫,合并肢体共济失调,下肢重于上肢,病变可位于:脑桥基底部、内囊、皮层下v v 本病常反复发作,引起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累及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v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类帕金森综合征和尿便失禁等,称为“腔隙状态〞v辅助检查v CT检查可发现病变部位出现低密度灶,v 对于小病灶或病灶位于脑干时,应进展头部MRI检查v 影像学是确诊的主要依据DWI、PWI和SPECT对诊断更有帮助但这些检查普及率较低v v腔隙性堵腔隙性堵塞塞v诊断及鉴别诊断v 中老年发病v 有长期高血压病史v 急性起病v 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v 头部CT或MRI影像学检查可证实存在与神经功能缺失一致的病灶v本病应与还包括小量脑出血、脱髓鞘病、囊虫病、转移瘤等引起的腔隙性软化灶相鉴别v v【治疗】 v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一样,一般不用脱水治疗主要是预防疾病的复发,做好二级预防v v【预后】v 该病预后良好,死亡率及致残率较低,但易复发v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 脑分水岭梗死---边缘带梗死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border zone infarction 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
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v根据脑内血液循环分布特点分为皮质型和皮质下型常见的几种类型如下:v①皮质前型 v 大脑前动脉〔ACA〕与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额顶叶,呈带状或楔形;v②皮质后型:v 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皮层支之间的分水岭,位于角回和顶叶后部,此型最常见;v③皮层上型:v ACA/MCA/PCA皮层支供血区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额中回、中央前、后回上部,顶上小叶和枕叶上部;v④皮层下前型:v ACA皮层支与回返支、MCA的皮层支与豆纹动脉或脉络膜前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呈条索状;v⑤皮层下上型:v 脉络膜动脉与MCA之间的分水岭,位于侧脑室体旁,沿尾状核体外侧呈条索状v⑥皮质下外侧型:v 豆纹动脉和岛叶动脉之间的分水岭,位于壳核外侧和脑岛之间v少见的CWSI类型有小脑分水岭和脑干分水岭梗死v病因:v 脑边缘带的供血动脉是终末血管,在体循环低血压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边缘带最先发生缺血性改变,v CWSI是血管狭窄的根底上,当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时,如血容量减少及体循环低血压的情况所致。
常见原因有各种原因所致的低血压、麻醉药过量、降压药物使用不当、心脏手术合并低血压及严重脱水v 颈内动脉狭窄大于50%以上时,血管远端的压力受到影响,由于前、中动脉交界区血管相对薄弱,故容易出现边缘带梗死v脑血栓形脑血栓形成成v病理:v CWSI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区,其次是大脑前、中动脉之间、大脑前、中、后动脉之间,偶见基底节、侧脑室旁白质及小脑v 皮质CWSI的病灶呈楔形,尖端向侧脑室,底部向软脑膜面,以皮层损害为主v 皮质下CWSI病灶多成条索状v临床表现:v年龄多见于50岁以上v病前可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低血压等病史,局部患者有TIA发作史v起病时血压常常偏低v皮质前型,v 表现为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舌及偏身感觉异常,伴有额叶病症,病变在优势半球者伴皮质运动性失语v皮质后型v 表现为偏盲,伴黄斑回避现象此外,常见皮质性感觉障碍,偏瘫较轻,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像障碍v 皮层下型:v 累及基底节和内囊及侧脑室体部,主要表现为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v后分水岭主要发生在小脑交界区,多在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后动脉之间,表现为轻度的小脑性共济失调v脑干分水岭:见于脑桥被盖部和基底节部连接处内侧区,表现为意识障碍和瞳孔缩小及双眼向病灶侧凝视v辅助检查v头CT、MRI:其中头灌注CT敏感性好能发现缺血损伤的程度和分布,并显示低灌注区域的范围v 皮质型为楔形病灶v 皮质下型呈条索状或串珠状病灶v血管检查可发现狭窄的脑动脉v分水分水岭岭v48小时后小时后vCT显示显示v明显病灶明显病灶v诊断v 根据发病年龄、发病前有血压下降或血容量缺乏的表现,出现相应局灶神经体征,头部CT和MRI出现相应改变,可确诊v治疗:v首先要纠正低血压状态,补足血容量,改善血液高凝状态,适当给予扩容,输液可采用生理盐水、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其他治疗与血栓性脑堵塞一样v预后;v较好,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率较低 v4、脑盗血综合征v 脑盗血综合征〔steal syndrome〕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时,其远端动脉压力明显降低,因虹吸作用而使邻近动脉的血流逆行至较低血压的动脉以代偿其血供,被盗动脉的供血减少并引起其供血区的缺血,当出现临床病症或体征时被称为“盗血〞综合征。
主要有三种类型v(一)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v 一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在椎动脉的近心端显著狭窄或闭塞,v 同侧椎动脉血流逆流至锁骨下动脉远心端供给患侧上肢,从而引起椎一基底动脉供血缺乏病症,即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v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原因,其次为动脉炎,如多发性大动脉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感染性动脉炎等,vv 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v ①椎基底动脉供血缺乏的病症及体征:晕、视物模糊、复视、共济失调、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晕厥及肢体感觉或运动异常v ②上肢缺血的病症及体征:患肢活动后无力休息后好转,发冷感、疼痛、感觉异常、皮肤苍白或发紫、上肢抬高时病症加重;患肢桡动脉、肱动脉、锁骨下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液较健侧低20mmHg以上 v ③其他病症:锁骨上区、锁骨下动脉区域可闻及收缩性血管杂音,进展双侧比照、TCD检查、动脉彩超检查有助于诊断,确诊靠血管造影v二)颈动脉盗血综合征〔carotid steal syndrome〕v 由于颈内动脉闭塞所致,当一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时,其远端压力减低,血液通过健侧前交通动脉流人患侧,出现健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大脑半球供血缺乏情况,也称前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
v 血流可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入患侧颈内动脉,产生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表现,称为后交通动脉盗血综合征v 还可既从健侧颈内动脉又从椎一基底动脉和颈外动脉代偿供血,可同时有两个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v(三)椎-基底动脉盗血综合征v 当椎-基底动脉明显狭窄或闭塞时,可引起颈内动脉血流经后交通动脉逆流入椎一基底动脉进展代偿,出现颈内动脉系统缺血表现,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失语等此综合征少见v治疗:v 盗血综合征的治疗根据病变部位及病因而定,可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炎给予相应治疗,尽可能防止使用扩张血管药物,因其可加重盗血v 对于病症反复、影响日常生活或工作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膜切除术、血管内支架和成形术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v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v 骨骼肌疾病骨骼肌疾病v 包括包括:病因、病因、v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v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v 诊断、诊断、v 治疗、治疗、v 预防。
预防v理论根底:v 神经解剖v 神经生理v 神经病理v如何学好神经病学:如何学好神经病学:v 掌握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理论 掌握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理论根底〔充分利用图谱、模型或标本〕根底〔充分利用图谱、模型或标本〕 ;;v 熟悉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病症和体征; 熟悉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病症和体征;v 了解和运用先进的影象学技术,如 了解和运用先进的影象学技术,如CT、、MRI、、DSA等;等;v诊断方法:诊断方法:v 定位诊断定位诊断:v 确定病变部位利用解剖学知识确定病变部位利用解剖学知识v 定性诊断定性诊断:v 确定病变性质利用病理和生理学知确定病变性质利用病理和生理学知识脑脑脊髓脊髓脑神经脑神经脊神经脊神经中中枢枢神神经经系系统统 周周围围神神经经系系统统 神神经经系系统统组组成成第一节脑神经〔第一节脑神经〔cranial nerve〕〕 1.十二对脑神经的命名回忆十二对脑神经的命名回忆 2.十二对脑神经的解剖概述十二对脑神经的解剖概述 3.各颅神经的解剖及生理功能各颅神经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4.各颅神经的临床病症及定位各颅神经的临床病症及定位v脑神经名称歌诀脑神经名称歌诀:: 一嗅二视三动眼一嗅二视三动眼 四滑五叉六外展四滑五叉六外展 七面八听九舌咽七面八听九舌咽 十迷一副舌下完十迷一副舌下完 v 脑干所连脑神经脑干所连脑神经 中脑连三四中脑连三四 桥脑五至八桥脑五至八 九至十二对九至十二对 要在延髓查要在延髓查回忆颅回忆颅神神 经及与脑干经及与脑干相连位置相连位置v1.连接脑的部位连接脑的部位 v2.进出颅的部位进出颅的部位 v3.分布与功能分布与功能Ⅰ 端脑端脑ⅡⅡ 间脑间脑Ⅲ Ⅲ 中脑中脑Ⅳ Ⅳ 中脑中脑Ⅴ Ⅴ 脑桥脑桥Ⅵ Ⅵ 脑桥脑桥Ⅶ Ⅶ 脑桥脑桥 Ⅷ Ⅷ 脑桥脑桥IX IX 延髓延髓Ⅹ Ⅹ 延髓延髓Ⅺ Ⅺ 延髓延髓Ⅻ Ⅻ 延髓延髓脑神经与脑相连的部位嗅神经〔嗅神经〔olfactory nerve〕〕解剖及生理功能解剖及生理功能 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的嗅细胞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的嗅细胞 15-20条嗅丝条嗅丝 入颅入颅 嗅神经嗅神经 嗅球嗅球 筛孔筛孔嗅嗅束束颞叶沟回颞叶沟回 海马回海马回 杏仁核杏仁核胼胝体胼胝体前穿质前穿质外侧嗅纹外侧嗅纹嗅中枢嗅中枢内侧嗅纹内侧嗅纹中间嗅纹中间嗅纹I 嗅神经嗅神经 (Olfactory nerve)Ø临床病症及定位临床病症及定位Ø1.嗅觉丧失嗅觉丧失Ø (1) 鼻腔局部病变、鼻腔局部病变、Ø (2)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颅前窝骨折累及筛板、Ø (3)额叶底面肿瘤压迫嗅球、嗅束均可导致一额叶底面肿瘤压迫嗅球、嗅束均可导致一侧或两侧嗅觉丧失。
侧或两侧嗅觉丧失 Ø 例如鼻炎、鼻部肿物及外伤例如鼻炎、鼻部肿物及外伤Ø2.幻嗅幻嗅 Ø 嗅觉中枢病变时不引起嗅觉丧失,但可引起幻嗅觉中枢病变时不引起嗅觉丧失,但可引起幻嗅发作,亦称嗅发作,亦称“ 钩回发作〞钩回发作〞 Ø 例如颞叶肿瘤,颞叶癫痫例如颞叶肿瘤,颞叶癫痫1414::::1616----1414::::4545视神经〔视神经〔optic nerve〕〕〔〔-〕解剖及生理功能〕解剖及生理功能 视网膜视网膜(圆锥、圆柱细胞圆锥、圆柱细胞)__节细胞节细胞__视神经视神经____视穿插__视穿插__ 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视辐射视辐射——视中枢视中枢 〔〔枕叶〕枕叶〕 中脑上丘中脑上丘——顶盖前区顶盖前区—— 两侧动眼神两侧动眼神经经E-W核核—— 动眼神经动眼神经 ——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 ‑两侧瞳孔缩两侧瞳孔缩小小 视神经外有由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视神经外有由脑膜延续而来的三层被膜,蛛蛛网膜下腔与之相通,因此,当颅内压增高,网膜下腔与之相通,因此,当颅内压增高,眼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可引起视神经乳眼静脉及淋巴回流受阻,可引起视神经乳头水肿头水肿 视视束束瞳瞳孔孔对对光光反反射射通通路路【视野视野】视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及及及及及及损伤损伤损伤损伤损伤损伤对光反射通路对光反射通路对光反射通路对光反射通路视野缺损视野缺损单眼全盲单眼全盲双眼同向偏盲双眼同向偏盲双眼颞侧视野偏盲双眼颞侧视野偏盲双眼鼻侧视野偏盲双眼鼻侧视野偏盲光线光线直接直接间接间接对光反射对光反射对光反射对光反射Ⅲ视视视视辐辐辐辐射射射射距状沟二岸皮质距状沟二岸皮质光光顶盖前区顶盖前区顶盖前区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动眼神经动眼神经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副交感核副交感核副交感核睫状睫状N节节视觉视觉传导路传导路对光反射外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17区〕区〕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感光细胞感光细胞感光细胞感光细胞双极细胞双极细胞双极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节细胞节细胞节细胞视网膜ⅠⅡⅢⅢⅢ视视视视束束束束视视视视穿穿穿穿插插插插视视视视神神神神经经经经双侧双侧双侧双侧内囊后肢视辐射视辐射视辐射视辐射临床病症及定位]1.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视力障碍与视野缺损 ] 〔〔1〕视神经〔〕视神经〔optic nerve〕〕] a.单眼全盲单眼全盲] b.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直接对光反射消失] c.间接对光反射存在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2〕视穿插〕视穿插 〔〔optic chiasm〕〕] a.视穿插病变视穿插病变 双颞侧偏盲双颞侧偏盲] b.视穿插外侧病变视穿插外侧病变 一侧或两侧鼻侧偏盲一侧或两侧鼻侧偏盲] c.整个视穿插损害整个视穿插损害 全盲全盲 ]〔〔3〕视束〔〕视束〔optic tract〕〕] a 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 b偏盲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偏盲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4〕视辐射〔〕视辐射〔Optic radiation〕〕 a.局部受累象限盲局部受累象限盲 b.下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下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 c.上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上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下象限盲 d.完全受损-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偏盲侧对光完全受损-双眼对侧视野的同向偏盲,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时视野的中心常保存,称为反射存在,同时视野的中心常保存,称为〔〔5〕枕叶视中枢〕枕叶视中枢(visual center) 一侧视中枢受损-偏盲一侧视中枢受损-偏盲局限性病损-象限盲。
局限性病损-象限盲黄斑回避黄斑回避2.视乳头异常视乳头异常〔〔1〕视乳头水肿〔〕视乳头水肿〔papilledema〕〕颅内压增高引起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颅内压增高引起视网膜中央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表现为表现为a.视乳头充血、视乳头充血、b.边缘模糊不清、边缘模糊不清、c.生理凹陷生理凹陷消失、消失、d.静脉淤血,静脉淤血,e.严重时视乳头隆起及视乳头严重时视乳头隆起及视乳头周边有片状出血周边有片状出血〔〔2〕视神经萎缩〔〕视神经萎缩〔optic atrophy〕〕原发性:视乳头苍白而界限清楚,筛板清晰可见原发性:视乳头苍白而界限清楚,筛板清晰可见继发性:视乳头苍白,边界不清,不能窥见筛板继发性:视乳头苍白,边界不清,不能窥见筛板 眼球运动神经眼球运动神经解剖及生理功能解剖及生理功能1.动眼神经.动眼神经(Oculomotor nerve) :: 出脑部位__中脑〔动眼神经核〕 出脑部位__中脑〔动眼神经核〕 出颅部位___眶上裂入眶 出颅部位___眶上裂入眶 功能: 功能: 提上睑肌、内直肌、上直肌、提上睑肌、内直肌、上直肌、 下直肌、下斜肌 下直肌、下斜肌 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2.滑车神经.滑车神经(Trochlear nerve) :: 出脑部位:中脑〔滑车神经核〕 出脑部位:中脑〔滑车神经核〕 出颅部位:眶上裂 出颅部位:眶上裂 功能:上斜肌 功能:上斜肌3.外展神经.外展神经(Abducent nerve) :: 出脑部位:桥脑〔展神经核 出脑部位:桥脑〔展神经核 〕〕 出颅部位:眶上裂 出颅部位:眶上裂 功能:外直肌 功能:外直肌III 动眼神经动眼神经 (Oculomotor nerve) 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副核支配提上睑肌,四条眼外肌支配提上睑肌,四条眼外肌( (除上斜、外直肌外除上斜、外直肌外) )〔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睫状神经节〕 瞳孔括约肌,睫状肌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睫状神经节睫状神经节IV 滑车神经滑车神经 (Trochlear nerve)滑车神经核滑车神经核支配:上斜直肌支配:上斜直肌眶上裂眶上裂VI 展神经展神经 (Abducent nerve)展神经核展神经核外直肌外直肌眶上裂眶上裂〔二〕临床病症及定位〔二〕临床病症及定位u1.眼肌麻痹眼肌麻痹 ophthalmoplegia v 以损伤部位:以损伤部位: 周围性周围性:眼球运动神经病变眼球运动神经病变 v 核核 性性:眼球运动神经核病变眼球运动神经核病变 v 核间性核间性:内侧纵束病变内侧纵束病变 v 核上性核上性:皮质或皮质下中枢病变皮质或皮质下中枢病变 v 以损伤眼肌范围以损伤眼肌范围 :: 眼内肌麻痹眼内肌麻痹v 眼外肌麻痹眼外肌麻痹v 全眼肌麻痹全眼肌麻痹u2.复视复视diplopiau3.瞳孔调节障碍瞳孔调节障碍v u〔〔1〕周围性眼肌麻痹〔〕周围性眼肌麻痹〔peripheral ophthalmoplegia〕〕u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u 提上睑肌损伤-上睑下垂提上睑肌损伤-上睑下垂u 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损伤-眼球向上、下、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损伤-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内活动受限 ,, 眼球呈外斜视,伴有复视。
眼球呈外斜视,伴有复视u 瞳孔括约肌、内直肌-瞳孔散大瞳孔括约肌、内直肌-瞳孔散大 ,瞳孔对光反射及调节瞳孔对光反射及调节u 反射消失反射消失u滑车神经:滑车神经:u 上斜肌瘫-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减弱,下视时出现复视上斜肌瘫-眼球向外下方活动减弱,下视时出现复视u展神经:展神经:u 外直肌瘫-向外活动受限,眼球内斜视,伴有复视外直肌瘫-向外活动受限,眼球内斜视,伴有复视u〔〔2〕核性眼肌麻痹〔〕核性眼肌麻痹〔nuclear ophthalmoplegia〕〕u临床表现与与周围性根本一样临床表现与与周围性根本一样u但有如下特点:但有如下特点: u. a有相应神经核临近部位脑干内构造的有相应神经核临近部位脑干内构造的损害损害:临近神经核或传导束常同时受损临近神经核或传导束常同时受损u. b眼肌损害多为不完全性或选择性损害眼肌损害多为不完全性或选择性损害个别眼肌的功能个别眼肌的功能u. c常累及双侧:脑干构造狭小,两侧核常累及双侧:脑干构造狭小,两侧核群较接近群较接近 z皮质侧视中枢:皮质侧视中枢:破坏性病灶:破坏性病灶:两眼向病灶侧共同偏视两眼向病灶侧共同偏视刺激性病灶:刺激性病灶:两眼向病灶对侧偏视两眼向病灶对侧偏视z脑桥侧视中枢:脑桥侧视中枢: 在展神经核附近,受对侧皮质枢在展神经核附近,受对侧皮质枢支配,破坏时双眼向病灶对支配,破坏时双眼向病灶对 侧偏侧偏视。
视侧视中枢侧视中枢 u(3)核间性眼肌麻痹核间性眼肌麻痹(internuclear ophthalmoplegia)v走行于脑干中线两旁、连接两侧眼球运动神经核,使走行于脑干中线两旁、连接两侧眼球运动神经核,使两侧眼球水平协调运动的两侧眼球水平协调运动的内侧纵束内侧纵束病变病变 产生眼球水产生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障碍平性同向运动障碍 如:如:一侧眼球外展时,另一侧眼球不能内收一侧眼球外展时,另一侧眼球不能内收,外展侧外展侧有眼震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u(4).核上性眼肌麻痹:.核上性眼肌麻痹:(uppernuclear ophthalmoplegia)亦称中枢性眼肌麻痹-眼球运动中枢的损害亦称中枢性眼肌麻痹-眼球运动中枢的损害 1.无复视、无复视、 2.双眼同时受累双眼同时受累 3.反射性运动存在,患者不能随意向一侧反射性运动存在,患者不能随意向一侧运动,但该侧突然出现声响时,双眼可反射性转向该运动,但该侧突然出现声响时,双眼可反射性转向该侧。
侧 特点特点眼球垂直向上运动的皮质下中枢眼球垂直向上运动的皮质下中枢-在上丘破坏灶:双眼向上运动不能破坏灶:双眼向上运动不能——Parinaud syndrome (四叠体综合征〕四叠体综合征〕刺激灶: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刺激灶:发作性双眼转向上方——动眼危象动眼危象复视复视(diplopia)当眼肌麻痹时,两侧眼球的位当眼肌麻痹时,两侧眼球的位置不对称,物象不能在视网置不对称,物象不能在视网膜黄斑区上叠合,患侧成像膜黄斑区上叠合,患侧成像在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在黄斑区以外的视网膜,形形成虚象如此视网膜上不对成虚象如此视网膜上不对称的刺激在视中枢上引起两称的刺激在视中枢上引起两个影像的冲动,投射在黄斑个影像的冲动,投射在黄斑区的形成实像,投射在黄斑区的形成实像,投射在黄斑区以外的形成虚象,即复视区以外的形成虚象,即复视瞳孔调节障碍瞳孔调节障碍Ï1.瞳孔的神经支配瞳孔的神经支配v动眼神经动眼神经E-W核发出的副交感纤维---核发出的副交感纤维--- 瞳孔瞳孔括约肌括约肌 ------ 瞳孔缩小瞳孔缩小. v 颈上交感神经发出的节后纤维颈上交感神经发出的节后纤维 ------ 瞳孔开大瞳孔开大肌---肌--- 瞳孔开大。
瞳孔开大v正常瞳孔为圆形,普通光线下直径为正常瞳孔为圆形,普通光线下直径为3-4mm;;缩小缩小:<2mm,扩大,扩大:>5mm2.瞳孔异常瞳孔异常〔1〕瞳孔缩小:〔1〕瞳孔缩小:Horner综合征,综合征,一侧瞳孔缩小见于由一侧颈上交感神经病变引起,临床表现一侧瞳孔缩小见于由一侧颈上交感神经病变引起,临床表现〔〔a〕瞳孔缩小、〕瞳孔缩小、 (b)眼球内陷、眼球内陷、 (c)睑裂变小、睑裂变小、 (d)面部少汗面部少汗 双侧瞳孔缩小:双侧交感神经的中枢径路损害,见于双侧瞳孔缩小:双侧交感神经的中枢径路损害,见于脑桥出血、镇静安眠药中毒脑桥出血、镇静安眠药中毒v 〔2〕.瞳孔散大: 〔2〕.瞳孔散大:v (a)动眼神经麻痹、动眼神经麻痹、v (b)失明、阿托品类中毒,失明、阿托品类中毒,v (c)钩回疝〔天幕疝〕钩回疝〔天幕疝〕v 〔3〕瞳孔对光反射〔3〕瞳孔对光反射反射弧:光线--视网膜--视神经--反射弧: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束--顶盖前区--双侧视束--顶盖前区--双侧E-W核--核--动眼神经动眼神经 ---- 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肌〔4〕调节反射〔辐揍反射〕:〔4〕调节反射〔辐揍反射〕: 注视近物时,双侧内直肌收缩,两 注视近物时,双侧内直肌收缩,两眼球内聚,瞳孔缩小眼球内聚,瞳孔缩小 v〔5〕常见病〔5〕常见病v阿阿-罗瞳孔〔罗瞳孔〔Argyll-Robertso pupil〕:〕:v 两侧瞳孔较小且不等大, 两侧瞳孔较小且不等大,v 边缘不整齐,边缘不整齐,v 对光反射消失,对光反射消失,v 调节反射存在。
调节反射存在v多见于神经梅毒,也可见于多发性硬化多见于神经梅毒,也可见于多发性硬化v v艾艾-迪瞳孔〔迪瞳孔〔Adie强直性瞳孔〕:强直性瞳孔〕:v 多见于中年女性,原因不明 多见于中年女性,原因不明v 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v 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减弱或消失,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均减弱或消失,v 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V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三叉神经感觉核三叉神经感觉核管理头面部皮肤、粘膜、管理头面部皮肤、粘膜、脑膜等的浅、深感觉和脑膜等的浅、深感觉和咀嚼肌的运动咀嚼肌的运动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节 眼神经 眼神经 (感觉性神经感觉性神经) 上颌神经上颌神经 (感觉性神经感觉性神经) 下颌神经下颌神经 (混合性神经混合性神经) 三三叉叉神神经经下牙槽神经下牙槽神经耳颞神经 耳颞神经 舌神经舌神经 颊神经颊神经咀嚼肌神经咀嚼肌神经眶下神经眶下神经颧神经颧神经上牙槽神经上牙槽神经翼腭神经翼腭神经额神经额神经泪腺神经泪腺神经鼻睫神经鼻睫神经〔-〕解剖及生理功能〔-〕解剖及生理功能感觉感觉 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节后纤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节后纤维-三叉神经-周围支维-三叉神经-周围支 眼神经眼神经 上颌神经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下颌神经中枢突终止于中枢突终止于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司触觉、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司触觉、区分觉区分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司痛、温觉三叉神经脊束核-司痛、温觉纤维穿插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终纤维穿插到对侧形成三叉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内囊-中央后回下央后回下1/3区区1.眼神经眼神经:: 经海绵窦外侧壁由眶上裂入眶,经海绵窦外侧壁由眶上裂入眶, 分布于颅顶前部头皮、前额、鼻背、上分布于颅顶前部头皮、前额、鼻背、上睑、眼球及鼻腔上部黏膜等睑、眼球及鼻腔上部黏膜等2.上颌神经上颌神经:: 经海绵窦外侧壁由圆孔出颅,经海绵窦外侧壁由圆孔出颅, 分布于上颌部之皮肤、上唇、上部牙分布于上颌部之皮肤、上唇、上部牙齿及牙龈、硬腭和软腭、扁桃体前部、鼻腔齿及牙龈、硬腭和软腭、扁桃体前部、鼻腔下部、上颌窦及鼻咽部黏膜等下部、上颌窦及鼻咽部黏膜等3.下颌神经下颌神经:: 由卵圆孔出颅后,由卵圆孔出颅后, 分布于下颌牙跟及牙龈、舌前分布于下颌牙跟及牙龈、舌前2/3及口腔底部黏膜、及口腔底部黏膜、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皮肤。
耳颞区和口裂以下皮肤 三叉神经半月节的中枢突进入脑桥,痛、温觉三叉神经半月节的中枢突进入脑桥,痛、温觉纤维下行成为三叉神经脊束,,终止于三叉神经脊纤维下行成为三叉神经脊束,,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从耳周来的纤维至于脊束核,从耳周来的纤束核,从耳周来的纤维至于脊束核,从耳周来的纤维止于核的下部,从口周来的纤维止于核的上部维止于核的下部,从口周来的纤维止于核的上部丘脑丘脑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三叉三叉神经节神经节三三叉叉神神经经脊脊束束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感觉核感觉核中央后回中央后回下下1/3丘脑丘脑中央辐射中央辐射内囊后肢ⅠⅡⅢ内侧丘系背侧三叉三叉三叉三叉丘系丘系丘系丘系头面部头面部(深深)浅感觉浅感觉传导路Ó运动运动 三叉神经运动核随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三叉神经运动核随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颅, 分布于所有咀嚼肌和鼓膜张肌等分布于所有咀嚼肌和鼓膜张肌等Ó角膜反射角膜反射 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节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感觉主核-面神经核=面神经--三叉神经感觉主核-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眼轮匝肌 临床病症及定位临床病症及定位ª1.三叉神经损害:三叉神经损害:ª 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同侧面部感觉障碍,ª 咀嚼肌瘫痪,张口下颌偏向患侧。
咀嚼肌瘫痪,张口下颌偏向患侧ª2.三叉神经核损害:三叉神经核损害:ª 运动核损害运动核损害:同侧咀嚼肌瘫痪同侧咀嚼肌瘫痪,张口下颌张口下颌偏向患侧偏向患侧ª 感觉主核损害:面部触觉障碍感觉主核损害:面部触觉障碍ª 脊束核损害:洋葱皮痒别离性感觉障脊束核损害:洋葱皮痒别离性感觉障碍ª3.三叉神经周围支损害:三叉神经周围支损害:v a. 眼支损害眼支损害 角膜反射消失及其分布区角膜反射消失及其分布区的感觉减弱或消失的感觉减弱或消失v b.上颌支损害上颌支损害 分布区感觉障碍分布区感觉障碍v c.下颌支受损下颌支受损 分布区感觉障碍伴同侧分布区感觉障碍伴同侧咀嚼肌瘫痪,张口下颌偏向咀嚼肌瘫痪,张口下颌偏向 v 患侧患侧ª4.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ª 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剧烈疼痛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剧烈疼痛分布范围分布范围面肌面肌泪腺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舌下腺,下颌下腺舌前舌前2/3味蕾味蕾耳部皮肤耳部皮肤VII 面神经〔 面神经〔Facial nerve) 面神经核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上泌涎核 孤束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起始核:起始核:翼腭神经节翼腭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膝神经节膝神经节分两局部分两局部本部:支配面部表情本部:支配面部表情肌肌中间神经:司味觉和中间神经:司味觉和腺体分泌。
腺体分泌 解剖及生理功能解剖及生理功能1.面神经本部:.面神经本部:起始于桥脑面神经核__起始于桥脑面神经核__ 于桥脑下缘出脑于桥脑下缘出脑 经过面神经管下行经过面神经管下行,在面神经管转弯处横过膝在面神经管转弯处横过膝状神经节状神经节, 最后经茎乳孔出最后经茎乳孔出颅,支配面部诸表情肌颅,支配面部诸表情肌v额肌、及眼轮匝肌-双侧额肌、及眼轮匝肌-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皮质脑干束支配v颊肌、口轮匝肌-对侧皮颊肌、口轮匝肌-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质脑干束支配a中间神经中间神经a在面神经出脑处参加面神经在面神经出脑处参加面神经a在面神经茎乳孔出颅处别离在面神经茎乳孔出颅处别离a功能功能:a 味觉纤维味觉纤维----舌前舌前2/3味觉味觉a 副交感纤维副交感纤维----司舌下腺及颌下腺及泪腺司舌下腺及颌下腺及泪腺的分泌a 感觉纤维感觉纤维----承受承受 来自外耳道和耳后来自外耳道和耳后皮肤之感觉皮肤之感觉 v临床病症及定位临床病症及定位 v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中枢性面神经麻痹:为一侧皮质脑干束病变为一侧皮质脑干束病变引起。
对侧下面部表情引起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瘫肌瘫.v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为面神经核或核以下纤为面神经核或核以下纤维的损害,为患侧面神维的损害,为患侧面神经所支配肌肉的瘫痪同经所支配肌肉的瘫痪同侧上下部面肌瘫痪:患侧上下部面肌瘫痪:患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侧额纹变浅或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裂变大、鼻唇沟变浅v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v1〕核性损害:〕核性损害:v 为脑干内病变,易造成展神经和锥体束损害为脑干内病变,易造成展神经和锥体束损害引起穿插瘫引起穿插瘫v2〕膝状神经节病变:〕膝状神经节病变:v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v 伴伴 耳后剧烈疼痛、外耳道疱疹,耳后剧烈疼痛、外耳道疱疹,v 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v 舌前舌前2/3味觉障碍味觉障碍v 亦称亦称Hunt综合征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综合征见于膝状神经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毒感染v v3〕面神经管内损害:〕面神经管内损害:v 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v 舌前舌前2/3味觉丧失,味觉丧失,v 泪腺和唾液腺分泪腺和唾液腺分泌障碍泌障碍,v 可有听觉过敏可有听觉过敏v4〕茎乳孔以外病变:〕茎乳孔以外病变:v 只有周围性面瘫只有周围性面瘫ⅧⅧ 位听神经位听神经 (acoustic nerve) 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
由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组成 1蜗神经蜗神经 解剖及生理功能解剖及生理功能 感受器感受器(corti器的毛细胞器的毛细胞)-- 1st神经元神经元(耳蜗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耳蜗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 蜗神经-经内耳孔蜗神经-经内耳孔 2nd神经元神经元(脑桥蜗神经核脑桥蜗神经核)-同侧及绕斜方-同侧及绕斜方体至对侧上行体至对侧上行 ----内侧膝状体及四叠体的内侧膝状体及四叠体的下丘〔听反射中枢〕下丘〔听反射中枢〕 ---- 听辐射听辐射----颞横回皮颞横回皮质听觉中枢质听觉中枢 2.前庭神经〔前庭神经〔vestibular nerve〕〕感受器感受器(三个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斑三个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斑 、球囊、球囊斑斑)―1st神经元神经元(前庭神经节的双极细胞前庭神经节的双极细胞)-- 前庭神经-内耳前庭神经-内耳 --2nd神经元神经元(脑桥前庭神经核脑桥前庭神经核) -发出纤维-发出纤维〔〔1〕小局部纤维经过小脑下脚进入小脑-绒〕小局部纤维经过小脑下脚进入小脑-绒球及小结球及小结 〔〔2〕局部纤维止于〕局部纤维止于脊髓前角细胞调节躯脊髓前角细胞调节躯体平衡体平衡〔〔3〕局部纤维参加内〕局部纤维参加内侧纵束调节眼球的反侧纵束调节眼球的反射性活动射性活动 v前庭神经核与前庭神经核与III IV VI颅神经及脊神经的联系颅神经及脊神经的联系临床病症及定位临床病症及定位1.蜗神经病变:耳聋、耳鸣蜗神经病变:耳聋、耳鸣 a.传导性耳聋传导性耳聋:外耳或中耳病变外耳或中耳病变, 听力障碍听力障碍以低音以低音 频为主频为主 b.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耳蜗或蜗神经病变耳蜗或蜗神经病变:感音性感音性聋聋,听力障碍以高音频为主传导性耳聋听力障碍以高音频为主传导性耳聋:v c.中枢性耳聋中枢性耳聋:双侧蜗神经核及以上听觉双侧蜗神经核及以上听觉中枢径路损害导致听力下降中枢径路损害导致听力下降. 神经性耳聋与传导性耳聋的鉴别神经性耳聋与传导性耳聋的鉴别v检查方法检查方法 传导性耳聋传导性耳聋 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v魏伯试验魏伯试验 偏向患侧偏向患侧 偏向健侧偏向健侧v瑞内试验瑞内试验 气导<气导< 骨导骨导 气导>骨导气导>骨导v电测听电测听 低频障碍低频障碍 高频障碍高频障碍 前庭神经病变前庭神经病变v2. :眩晕、眼震及机体的平衡障碍:眩晕、眼震及机体的平衡障碍v眩晕〔眩晕〔vertigo〕:感觉周围或自身在旋〕:感觉周围或自身在旋转、倾斜的运动幻觉。
转、倾斜的运动幻觉 常伴恶心、呕吐常伴恶心、呕吐v眼震眼震(nystagmus):眼球不自主、有规:眼球不自主、有规律的来回运动见于前庭器官、前庭神律的来回运动见于前庭器官、前庭神经、内侧纵束、前庭小脑束病变经、内侧纵束、前庭小脑束病变v平衡障碍平衡障碍v周围性眩晕及中枢性眩晕的鉴别周围性眩晕及中枢性眩晕的鉴别v鉴别点鉴别点 周围性眩晕周围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中枢性眩晕v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 前庭神经核及核上纤前庭神经核及核上纤维维v眩晕程度眩晕程度 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突然发生、持续时间短、 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病症较轻病症较轻v 病症重,可周期发生病症重,可周期发生 v 眼震眼震 眼震幅度细小,多为水平眼震幅度细小,多为水平 眼震幅度粗眼震幅度粗大,眼震形式多变大,眼震形式多变v 水平加旋转水平加旋转 v自主神经病症自主神经病症 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 不明显不明显v耳蜗病症耳蜗病症 常伴耳鸣、听力减退等常伴耳鸣、听力减退等 无耳鸣及听力障无耳鸣及听力障碍碍舌咽神经〔舌咽神经〔glossopharyngeal nerve)迷走神经迷走神经(vague nerve) v二者共享疑核和孤束核等。
疑核发出的纤维二者共享疑核和孤束核等疑核发出的纤维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软腭、咽、喉和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软腭、咽、喉和食管上部的横纹肌;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食管上部的横纹肌;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中枢突终止于孤束核,一般内脏感觉纤维的中枢突终止于孤束核,两者关系密切,常同时受损两者关系密切,常同时受损IX 舌咽神经 (Glossopharyngeal nerve)茎突咽肌茎突咽肌腮腺腮腺舌后舌后1/3粘膜、粘膜、味蕾味蕾、颈动脉窦颈动脉窦耳后皮肤耳后皮肤起始核:起始核: 疑核疑核 下泌涎核下泌涎核 孤束核孤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分布于:分布于:耳神经节耳神经节下神经节下神经节上神经节上神经节颈静脉孔上神经节下神经节耳神经节耳神经节胸腔器官、心肌、腺体和胸腔器官、心肌、腺体和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的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的内脏运动内脏运动和和内脏感觉内脏感觉X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Vagus nerve)起始核:起始核: 疑核疑核 迷走神经背核迷走神经背核 孤束核孤束核 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分布范围分布范围咽缩肌、软腭的肌、喉外肌咽缩肌、软腭的肌、喉外肌硬脑膜、耳廓、外耳道硬脑膜、耳廓、外耳道上神经节上神经节下神经节下神经节v起自疑核和孤束核等起自疑核和孤束核等v 出脑部位:延髓出脑部位:延髓v 出颅部位:颈静脉孔出颅部位:颈静脉孔v分布:软腭、咽及喉部分布:软腭、咽及喉部食管上部的黏膜和肌肉食管上部的黏膜和肌肉v 功能功能黏膜黏膜------感觉感觉 咽部感觉咽部感觉 肌肉肌肉-------运动运动 吞咽和构音吞咽和构音临床病症及定位临床病症及定位1.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损害舌咽神经、迷走神经损害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构音障碍〕构音障碍---声音嘶哑或失音声音嘶哑或失音 〔〔2〕吞咽困难〕吞咽困难----饮水返呛饮水返呛 〔〔3〕咽部感觉丧失、〕咽部感觉丧失、 〔〔4〕咽反射消失,〕咽反射消失, 〔〔5〕一侧麻痹〕一侧麻痹---患侧软腭低、悬雍垂偏向健侧患侧软腭低、悬雍垂偏向健侧 真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2.核上性损害.核上性损害 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只有双侧运动核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只有双侧病变时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但咽反射病变时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但咽反射存在。
存在v 假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v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真性球麻痹与假性球麻痹的鉴别v 鉴别点鉴别点 真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 假性球麻痹假性球麻痹v 病变部位病变部位 舌咽、迷走神经舌咽、迷走神经 疑核疑核 双侧皮双侧皮 质脑干束质脑干束v 下颌反射下颌反射 消失消失 亢进亢进v 咽反射咽反射 消失消失 存在存在v 强哭强笑强哭强笑 无无 有有v 舌肌萎缩舌肌萎缩 可有可有 无无副神经副神经(accessory nerve)v解剖生理功能解剖生理功能v为运动神经,由延髓支和脊为运动神经,由延髓支和脊髓支两局部组成髓支两局部组成v 1延髓支:起于疑核,经颈延髓支:起于疑核,经颈静脉孔出颅,静脉孔出颅,v 2脊髓支:起于颈脊髓支:起于颈1-5或或6的的前角,纤维经枕大孔入颅、前角,纤维经枕大孔入颅、经颈静脉孔出颅经颈静脉孔出颅v3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支配胸锁乳突肌、斜方肌XI 副神经咽喉肌咽喉肌疑核、副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脑根脑根(参加迷走神经参加迷走神经):咽喉肌:咽喉肌脊髓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脊髓根:胸锁乳突肌、斜方肌(Accessory nerve)v临床病症及定位临床病症及定位 v1.中枢性损害:.中枢性损害:v 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故中枢性损害见。
受双侧皮质脑干束支配,故中枢性损害见v2.周围性损害:.周围性损害:v 患侧肩下垂、肌萎缩、向对侧转颈无力、耸患侧肩下垂、肌萎缩、向对侧转颈无力、耸肩无力肩无力XII. 舌下神经 (Hypoglosal nerve)舌下神经核舌下神经核全部舌内肌全部舌内肌大局部舌外肌大局部舌外肌舌下神经舌下神经(hypoglossal nerve)解剖及生理功能解剖及生理功能v为运动神经,起始于延为运动神经,起始于延髓的舌下神经核髓的舌下神经核v出脑部位:延髓出脑部位:延髓v出颅部位:舌下神经管出颅部位:舌下神经管v分布:同侧分布:同侧颏颏--舌肌舌肌v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皮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质脑干束支配v临床病症及定位临床病症及定位v1.核上性病变核上性病变 v 〔〔1〕〕 当一侧病变时,当一侧病变时,伸舌偏向病灶对侧,伸舌偏向病灶对侧,v 〔〔2〕无肌束震颤及〕无肌束震颤及萎缩,萎缩,v称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称中枢性舌下神经麻痹v常见于脑血管病等常见于脑血管病等v2.核及核下性病变核及核下性病变 v 表现患侧舌肌瘫痪,〔表现患侧舌肌瘫痪,〔1〕伸舌时舌尖偏〕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向患侧,〔2〕舌肌萎缩,可见肌束颤抖,亦〕舌肌萎缩,可见肌束颤抖,亦称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
见于肌萎缩侧索硬称周围性舌下神经麻痹见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球空洞症等化、球空洞症等v3 双侧损害时舌肌完全瘫痪,伸舌不能、语双侧损害时舌肌完全瘫痪,伸舌不能、语言及吞咽障碍言及吞咽障碍第二节第二节 感觉系统感觉系统1.概述概述2.解剖及生理功能解剖及生理功能3.感觉障碍的分类感觉障碍的分类4.感觉障碍的类型感觉障碍的类型 感觉〔感觉〔sensory〕: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 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响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响 特殊感觉:嗅、视、味、听特殊感觉:嗅、视、味、听 浅感觉:来自皮肤、黏膜的痛、温、触觉浅感觉:来自皮肤、黏膜的痛、温、触觉 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关节、骨膜的本体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关节、骨膜的本体 感觉 包括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振动觉 复合感觉:又称皮质感觉由顶叶皮质对深浅复合感觉:又称皮质感觉由顶叶皮质对深浅 感觉的分析、整和而成。
包括实感觉的分析、整和而成包括实 体觉、图形觉、两点区分觉、皮体觉、图形觉、两点区分觉、皮肤肤 定位觉和重量觉等定位觉和重量觉等一一般般感感觉觉中中中中 枢枢枢枢感受器感受器感受器感受器效应器效应器效应器效应器复杂复杂反射反射脑脑脑脑干干干干、、、、脊脊脊脊髓髓髓髓简单简单反射反射运运运运动动动动传传传传导导导导路路路路感感感感觉觉觉觉传传传传导导导导路路路路大脑、小脑、间脑大脑、小脑、间脑大脑、小脑、间脑大脑、小脑、间脑本体感觉本体感觉精细触觉精细触觉传导路传导路 起止起止起止起止行程行程行程行程穿插穿插穿插穿插损伤损伤损伤损伤: : 感觉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感觉性共济失调T T4~5脊神经节脊神经节Ⅰ周围突中枢突传入神经后根躯干四肢躯干四肢上肢、上肢、躯干上部躯干上部下肢、下肢、躯干下部躯干下部肌肌、、腱腱、、关关节节薄束薄束楔束楔束、薄束、薄束后索外内 楔楔 薄薄束束核核Ⅱ内侧丘系穿插内侧丘系穿插内侧丘系内侧丘系中线旁下橄榄核之间贯穿斜方体红核背外侧丘脑腹后丘脑腹后外侧核外侧核Ⅲ中央后回中上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丘脑中央辐射中央辐射内囊后肢痛温粗触觉痛温粗触觉传导路传导路 起止起止起止起止行程行程行程行程穿插穿插穿插穿插损伤病症损伤病症脊神经节脊神经节Ⅰ周围突中枢突传入神经后根躯干四肢躯干四肢皮肤皮肤白质前连合白质前连合穿插穿插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束(前束)(侧束)后角后角ⅠⅣⅤ层层Ⅱ脊髓丘系脊髓丘系下橄榄核背外侧内侧丘系的外侧丘脑腹后丘脑腹后外侧核外侧核Ⅲ中央后回中上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丘脑丘脑中央辐射中央辐射内囊后肢边上升边穿插上升1—2节段痛温痛温粗触粗触丘脑丘脑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三叉三叉神经节神经节三三叉叉神神经经脊脊束束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感觉核感觉核中央后回中央后回下下1/3丘脑丘脑中央辐射中央辐射内囊后肢ⅠⅡⅢ内侧丘系背侧三叉三叉三叉三叉丘系丘系丘系丘系头面部头面部(深深)浅感觉浅感觉传导路〔一〕解剖及生理功能〔一〕解剖及生理功能v1.感觉传导径路感觉传导径路v痛、温觉传导路痛、温觉传导路v皮肤、黏膜感受器-周围神经-后根神经〔皮肤、黏膜感受器-周围神经-后根神经〔I级神级神经元〕-后根-脊髓后角〔经元〕-后根-脊髓后角〔II级神经元〕-经前连级神经元〕-经前连合穿插至对侧侧索-脊髓丘脑束-丘脑〔合穿插至对侧侧索-脊髓丘脑束-丘脑〔III级神级神经元〕-内囊后肢-中央后回经元〕-内囊后肢-中央后回v触觉传导路触觉传导路v皮肤感受器-周围神经-后根神经节〔皮肤感受器-周围神经-后根神经节〔I级神经元级神经元〕-后根-脊髓后索-大局部纤维到薄束核、楔〕-后根-脊髓后索-大局部纤维到薄束核、楔束核〔束核〔II级神经元〕-丘系穿插-内侧丘系级神经元〕-丘系穿插-内侧丘系v少许纤维到脊髓后角〔少许纤维到脊髓后角〔II级神经元〕-对侧侧索-级神经元〕-对侧侧索-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前束 -丘脑〔-丘脑〔III级神经元〕-内囊后肢级神经元〕-内囊后肢-中央后回。
-中央后回v深感觉传导路深感觉传导路v肌肉、肌腱、关节感受器-后跟神经节〔肌肉、肌腱、关节感受器-后跟神经节〔I级神经级神经元〕-脊髓后索-薄束核、楔束核〔元〕-脊髓后索-薄束核、楔束核〔II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丘系穿插-内侧丘系-丘脑-丘系穿插-内侧丘系-丘脑(III级神经元级神经元)-中央-中央后回后回v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脊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v组成:脊髓丘脑束〔脊髓组成: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薄束和楔束、脊髓小〕、薄束和楔束、脊髓小脑束、脊髓顶盖束等脑束、脊髓顶盖束等v深感觉深感觉:v内内 外:骶、腰、胸、颈外:骶、腰、胸、颈v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侧束:v内内 外外 颈、胸、腰、骶;颈、胸、腰、骶;v薄束和楔束在后索,薄束薄束和楔束在后索,薄束在在v内,楔束在外,内,楔束在外,v内内 外骶、腰、胸、颈外骶、腰、胸、颈节段性感觉支配节段性感觉支配皮节:一个脊神经后根支皮节:一个脊神经后根支配一定的皮肤区域配一定的皮肤区域 乳头乳头-T4 脐脐-T10 腹股沟腹股沟-T12、、L1 体表的节段性感觉分布图体表的节段性感觉分布图v感觉皮节三根支配示意图感觉皮节三根支配示意图v周围性感觉支配:由多个相邻的脊神经前支周围性感觉支配:由多个相邻的脊神经前支促成神经丛促成神经丛-重新组合分配重新组合分配-周围神经周围神经〔二〕感觉障碍的分类〔二〕感觉障碍的分类 1.抑制性病症:.抑制性病症: 感觉传导径路受破坏或抑制而致。
包括感 感觉传导径路受破坏或抑制而致包括感觉缺失或减退觉缺失或减退 〔1〕〔1〕 感觉缺失〔感觉缺失〔anesthesia〕:患者在清〕: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对刺激无反响或反响减弱包括痛醒状态下对刺激无反响或反响减弱包括痛觉缺失、温度觉缺失、触觉缺失觉缺失、温度觉缺失、触觉缺失 、深感觉缺、深感觉缺失 〔2〕完全性感觉缺失:在同一部位所有感 〔2〕完全性感觉缺失:在同一部位所有感觉均缺失觉均缺失 〔3〕别离性感觉障碍:在同一部位仅有某 〔3〕别离性感觉障碍:在同一部位仅有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完好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完好v2.刺激性病症:感觉传导径路受刺激或兴奋性增高所致包括:.刺激性病症:感觉传导径路受刺激或兴奋性增高所致包括:v 1〕感觉过敏〕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 :轻微刺激引起强烈疼痛:轻微刺激引起强烈疼痛v 2〕感觉异常〕感觉异常(plaresthesia):无外界刺激引起异常感觉:无外界刺激引起异常感觉v 3〕感觉倒错〕感觉倒错(desethsia):对刺激感觉错误,如:冷刺激引起痛觉对刺激感觉错误,如:冷刺激引起痛觉。
v 4〕感觉过度〕感觉过度(hyperpathia)一个强烈刺激,须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出现一种一个强烈刺激,须经过一段潜伏期后,出现一种v 定位不明确的疼痛或不适感定位不明确的疼痛或不适感v 5〕疼痛:感觉纤维受刺激引起 5〕疼痛:感觉纤维受刺激引起v 疼痛疼痛(pain):感觉纤维受刺激的表现感觉纤维受刺激的表现v 局部疼痛:病变部位的局限性疼痛局部疼痛:病变部位的局限性疼痛v 放射性疼痛:疼痛由局部放射到受累神经支配区神经干或后根病变放射性疼痛:疼痛由局部放射到受累神经支配区神经干或后根病变v 扩散性疼痛:一个神经分支的疼痛扩散到另一分支扩散性疼痛:一个神经分支的疼痛扩散到另一分支v 牵涉痛:内脏病变出现体表疼痛因某内脏和某皮肤的感觉都会聚到同一脊牵涉痛:内脏病变出现体表疼痛因某内脏和某皮肤的感觉都会聚到同一脊v 髓后角神经元如:心绞痛引起左肩疼痛髓后角神经元如:心绞痛引起左肩疼痛v灼性神经痛:含自主神经纤维较多的周围神经不完全损伤所致如正中神经损伤灼性神经痛:含自主神经纤维较多的周围神经不完全损伤所致。
如正中神经损伤 v感觉障碍的分布感觉障碍的分布感觉障碍的类型感觉障碍的类型 v1.单一周围神经型: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单一周围神经型:受损害的某一神经干分布区内,各种感觉均减退或消失如桡神经布区内,各种感觉均减退或消失如桡神经麻痹v2.末稍型: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的各种感觉障末稍型: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的各种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远端重于近段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远端重于近段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v3.后根型:为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伴有剧烈后根型:为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伴有剧烈疼痛 v4.脊髓型:脊髓型:v 1〕传导束型〕传导束型 v A横贯性脊髓损害横贯性脊髓损害v B. 后索型后索型v C.侧索型:侧索型:v D 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离断型损害:综合征:脊髓半离断型损害:v 2〕前联合损害及后角损害:〕前联合损害及后角损害:v 前连合损害:受损部位呈双侧对称性节段性感觉解离,前连合损害:受损部位呈双侧对称性节段性感觉解离,v 表现为温度觉、痛觉消失而触觉存在表现为温度觉、痛觉消失而触觉存在。
v 后角损害:损伤侧节段性感觉解离,出现温度觉、痛觉消后角损害:损伤侧节段性感觉解离,出现温度觉、痛觉消v 失而触觉、深感觉存在失而触觉、深感觉存在v 3〕马尾圆锥型〕马尾圆锥型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缺失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呈鞍状感觉缺失 v5.脑干型:穿插性感觉障碍.脑干型:穿插性感觉障碍v延髓外侧和脑桥下部一侧损害时,出现同侧面部和延髓外侧和脑桥下部一侧损害时,出现同侧面部和对侧半身别离性感觉障碍〔痛、温度觉缺失而触觉对侧半身别离性感觉障碍〔痛、温度觉缺失而触觉存在〕存在〕v脑桥上部和中脑一侧病变时,对侧面部及半身各种脑桥上部和中脑一侧病变时,对侧面部及半身各种感觉均发生障碍,但多伴有同侧脑神经麻痹感觉均发生障碍,但多伴有同侧脑神经麻痹v6.丘脑型:对侧偏身完全型感觉缺失或减退.丘脑型:对侧偏身完全型感觉缺失或减退v特点: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度觉,远端重特点:深感觉和触觉障碍重于痛、温度觉,远端重于近段 常伴发丘脑痛常伴发丘脑痛-患侧肢体的自发痛患侧肢体的自发痛v7.内囊型:对侧偏身感觉缺失或减退,常伴有偏盲.内囊型:对侧偏身感觉缺失或减退,常伴有偏盲或偏瘫,出呢岗位或偏瘫,出呢岗位“三偏〞综合征。
三偏〞综合征 v8.皮质型:顶叶皮质.皮质型:顶叶皮质感觉障分析器损害,可感觉障分析器损害,可出现病灶对侧的复合觉出现病灶对侧的复合觉〔精细感觉〕障碍〔精细感觉〕障碍 知识回忆知识回忆Knowledge Knowledge ReviewReview祝您成功!祝您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