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知识点详解(2).docx
16页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知识点详解(2) 中学的文言文翻译学问点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依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看原文词义意译有肯定的敏捷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改变,句式也可以改变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详细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留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一帆风顺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依次,首览全篇,驾驭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看前文,联系后句,细致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细致,逐句比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学问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今日,我就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下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 1、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擅长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2、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需驾驭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殊要驾驭好推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记,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记的识别,来推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3、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说明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留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4、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行或缺的部分,18个文言虚词中常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留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留意上下文的关系,留意意思的连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肯定要留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觉这些得分点并精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文言文翻译学问点技巧介绍 文言文翻译常见的几点技巧: 一、文字 文字之前结绳记事,图画记事,都不是文字 1、造字法 六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后两种是用字法)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独体字:一个偏旁组成的文字,即象形和指事,而指事字只有二十几个(也有版本是36个),其余都是象形字 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文字,即会意和形声,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少数是会意字 ※指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上、中、下、本、末、亡、元、旦、刃、丹、引、寸、兮、凶、朱、亦、勺、血、玉、牟、 2、汉字的演化: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 口诀:殷商甲骨西周钟(钟鼎文、金文),秦朝前后篆不同(大-小) 秦至汉朝手写隶(失去图画意),东汉楷书因毛笔。
隶书草写为章草,演化之后今、狂草,草、楷之间普及行 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中学课本把这三种字都叫做通假字,同为古今字,通为通假字 二、词汇 1、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扩大的,例如:江(长江)、河(黄河)、菜(蔬菜)、鸣(鸟叫) 缩小的,例如:谷(粮食的总称)、丈夫(男子)、臭(气味) 转移的,例如:股(大腿)、涕(眼泪)、烈士(壮烈的勇士)、穷(政治上失意) 2、词的本义、基本义、比方义、引申义 本义:是汉字的最初意义 基本义:就是词的常用义,一般来讲,古代汉语字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基本义 比方义:是通过修辞的比方用法渐渐形成的 词的比方义是固定的,修辞上的比方是临时打比方 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方法而产生的词义 3、偏义复词(偏义词):由两个单音词组成,一个有实际意义,另一个陪衬 例如:昼夜勤作息、今晚没动静 4、词义感情色调的改变:例如:卑鄙、明哲保身、复辟、爪牙、衣冠禽兽、乖、谤、祥等。
5、名称说法变更:目眼睛,日太阳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例如:前前面,敌敌人 三、词法 1、名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翻译时①译为状语+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②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例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器重)之 ③相当于一个动宾短语例如:许子冠(戴帽子)乎? 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名词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即不作状语,文言文作状语其实是译 作一个介词短语(介词+名词)例如: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2、动词 使动用法:一般句子是主语发出动作,使动句是主语使(让)宾语而发出动作 ①动词的使动:一般是不及物动词例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形容词的使动: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的状态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名词的使动:谓语是名词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谓语)例如:尔欲王我乎? 意动用法: ①形容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例如:渔人甚异之 ②名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把宾语当作谓语。
例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为动用法:翻译格式主语给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文赢请三帅 主语为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 主语对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泣之三日之代病梅) 动词作状语: 区分:①状动:其次个动作进行时第一个动作还在进行例如:立而饮之 ②连动:其次个动作进行时第一个动作早已结束例如:切而啖之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依据上下文翻译作适当的动词例如:安敢轻吾射? 4、数词 ①活用作动词: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例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先秦文学没有量词例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用再,不用二 例如: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④三九和它们的倍数是表示虚指的多数例如: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数的表示方法:两个相邻的数表约数例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两个数相连表相乘例如: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分子和分母相连,中间有时加之,有时不加例如:死者十六七 中间用有又连接两个数表示相加。
例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代词 ①人称代词: 常见第一人称代词吾 余 予 我 朕(先秦时是一个大众性的,秦始皇据为己有) 其次人称代词女 汝 尔 而 若 乃 第三人称代词之 其 彼(古汉的他是旁指代词,如他日此无他) ②指示代词:近指代词:常见的有此 是 兹 斯 然 尔 远指代词:常见的有彼 夫 其 ③疑问代词:常见的有谁 何 曷 安 焉 奚 恶 胡 孰 6、副词:(加粗的是现代汉语常用词) 程度副词:常见的最 极 甚 殊 至 尤 良 大 颇 很 特别 特殊 非常(程度很深) 愈 益 弥 更加 更加(表示更进一层) 略 少 稍 略微 略微(表示程度浅) 范围副词:常见的悉 皆 尽 咸 毕 备 俱 举 全 都(范围大) 但 徒 止 直 特 唯 独 只 仅(范围小) 时间副词:常见的尝 既 既已 已 已经(已经, 后)过去时 方 适 会 正在(正在,正碰上)现在时 将 且 行将 欲 将来(将要,将近)将来时 敬谦副词:常见的请 谨 敬 幸 敢 窃没有实词意义。
语气副词:常见的表确定必 诚 信 固 果(肯定 实在 果真) 表否定弗 勿 毋 无 莫 未 非 不 否 靡 亡 未尝(不 没有) 表反问岂 宁 独 庸 其,它们后边有乎 邪 哉搭配 表推想其 殆 盖 庶 或 其 得无 无乃 庶几 7、介词: 放在名、代、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缘由、目的、方向、对象等 常见的有于 以 为 与 8、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句子的词 常见的有而 以 则 且 虽然 与 及 结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9、助词: ①结构助词之 者 所 ②语气助词陈述语气也 矣 焉 耳 疑问语气乎 与(欤) 邪(耶) 感叹语气哉 夫 矣 句首语气唯 夫 盖 10、兼词:①诸(之于,之乎) ②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