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精品:学科德育课例:在诵读中传承经典润德养行.doc
10页初中语文德育课例在诵读中传承经典 润德养行山东省莱州市云峰中学 刘浩2018.01一、课例题目 在诵读中传承经典 润德养行——《弟子规》德育案例二、教学主张寒暑易节,青涩不再,开始琢磨:语文课堂应该更有青葱的活力,不能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变成刷题应考的机器,而应该注入些更有价值的东西寻寻觅觅中,一句话点醒了我——“一个民族的全部精神秘密都隐藏在她的语言之中”(威廉冯堡特)我蓦然醒悟:语文课要引入传统的东西,中国古老的、经典的文化于是,我将唐诗宋词,将《诗经》中的经典篇章引入了课堂,每年的金秋诗会、新年新诗会上,我和学生一起徜徉在文字的沃野里,放松心灵,获得生命的共舞、思想的沉淀、知识的丰厚,生活的韵致,那种境界,很美三、教材版本鲁教版五四制初中《语文读本》,六年级上册,国学殿堂《弟子规》,第二课时四、目标确立(一)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山东省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中建议:通过反复朗读、借助音乐等学科的教学,品味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鉴于此,我将国学经典《弟子规》选作诵读文本,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引导学生益智明理,修德养行二)教材分析《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全篇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其内容简明,指导有益,适宜诵读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里面的个别内容已经不太适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事标准,但与时俱进摒弃糟粕,恰当引导学生理解、涵咏、背诵、积累,大可行其道三)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既注重形式又开始追求内涵他们在待人接物、行为举止等方面都需要一定的规范和指导,但又厌烦喋喋不休的说教赏析、诵读《弟子规》,在春风化雨中,将文中精髓随声潜入学生心、脑,指导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成长,于这个学段的学生是非常适宜的四)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我喜欢传统文化,喜欢那些能改变生命质量、让心沉淀的东西,当我选定将经典诵读引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丰富师生生命历程后,为了避免背诵的单调,我又开始寻找更好的表达形式。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清楚:经典之美,是需要用心去品味,用声音去传递的,对经典最好的礼赞就是熟读成诵只有那些让学生耳熟能详、熟读成诵、烙在他们心里的东西才能化为滋养他们生命的养料恰逢一次进行《诗经》诵读排练,我看到了陈琴老师带领学生吟诵《木瓜》的视频,原来诵读可以这样美,这不正和我追求的美的“诗意”课堂一致吗?于是,我开始进行零散的诵读形式的探索与实践;于是,当烟台市现场教学会议在莱州举行,而我们学校恰好成为现场之一,当莱州教研室刘东方老师提出烟台教科院刘永平主任希望这次能有新的课型呈现的时候,我开始凝合以往的零散实验,集结成了一堂《弟子规》国学经典诵读课基于上述分析,确定课时目标如下:1.掌握多种诵读方法,感受《弟子规》的形式之美、韵律之美,体验诵读之美2.理解内容,感悟处世为人、研学真谛,汲取精髓,培养辩证思维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五、教学流程(一)流程框架找找都爱读的理由理解诵读比一比摇曳多姿再来读基本环节辨证分明读一读选选我的座右铭雅音雅韵读一读教师提出诵读建议,分配诵读内容展示国内、外诵读《弟子规》的场景,提出问题教的行为出示三个板块题目:根据意思、文字或故事说出原文,创设情境模拟运用。
提示节奏快慢变换、播放学生体操表演、游戏运动诵读的视频;学生进行多种形式诵读 体验 展示阐述诵读目的,引导分辨:有些内容与时代脱轨,该不该完全摒弃弃学生自选,交流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不足,有针对性选择座右铭,进行评价指导学生制作卡片 变换节奏、拍手诵读、唱诵、自创形式诵读展示学的行为全班齐诵、个人展示、男女生pk、小组接龙诵读从结构、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进行评析进行抢答赛,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并活学活用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则自己的座右铭,并阐述理由结合具体内容谈看法,展开交流辩论,明确认识“取精华去糟粕”二)设计意图这节课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切近地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消除他们对经典的疏离感,唤起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和热爱之情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遵循的是“古为今用”的原则:《弟子规》的各个板块都闪烁着传统美德的因子,教师要做的就是梳理出“古”与“今”的分离点和契合点,让它“能适应自身社会合理、健康发展的要求”,从而得到保护和发扬为了实现感知理解的目的,设置了“找找都爱读的理由(5分钟)、理解诵读比一比(12分钟)、选选我的座右铭(6分钟)、辨证分明读一读(12分钟)”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本的内容、形式之美,激发他们对国学经典的认同感;第二个环节设计由浅入深,先是根据意思回想原文,再就是出示了“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蕴含“仁、义、礼、智、信”的经典语录和“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传统美德故事,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找句子,在接下来的情景模拟中出示了三个情景(情景1:张明最近一直沉迷于《王者荣耀》网络游戏中,乐不思蜀,成绩直线下降,行为举止越来越暴躁,他的父母对此十分苦恼你想用哪句话劝告他?情景2:宿舍的洗漱间里想放一面大镜子,请你从《弟子规》中选几句话作上面的题字情景3:习总书记提出了“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号召,“光盘行动”得到了国人的积极响应,这与《弟子规》中的哪一句相似?)情景模拟让文本落地,回归生活,与现实接轨第三个环节是为了实现“为我所用”,指导学生生活的目的,增添实际意义;第四个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对待经典的一种理性认识在教学形式的安排上,我遵循的理念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多彩的活动与充分的体验中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让诵读从盲目、随性走向规范、创新。
既然是诵读课,就应该以“诵读”为主,突出“诵”、突出“读”一是重视“诵读”指导:要认准字、读准音,读准写对;要学会字正腔圆,体现“诵读”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要把握节奏,读的时候既要干净利落,又要读出古代经典的音韵美二是丰富、创新诵读形式:设计了近十种“读” 的形式:小组接龙读、拍手读、变换节奏读、唱读……仅在齐读的环节,就有领读、男女生分读,配乐读等六种形式为了让学生有兴致,在小组接龙比赛的时候,加上了双手打节拍,用以营造气氛并便于小组的起承转合;而最有看头,最值得期待的是学生游戏运动诵读的画面,因为当时只是捕捉了部分同学活动的场景,参与的同学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影子,非常兴奋,没有参与的同学豁然开朗:原来诵读的舞台如此广阔,经典熟记于心,随时随地可以演绎当然,内容和形式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诵为形式,知为根本,两者相得益彰四、精彩片段片段一:赏析吟悟,感受《弟子规》之魅力这一环节中,我出示图片导入问题:这是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外国学生、企业人士、同学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在诵读中华孝亲敬老楷模刘一祯在全球唱诵《弟子规》,掀起了一场华人世界的国学旋风(播放一段视频)同学们早就知道,《弟子规》的原作者李毓秀只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连生卒年都不确定,就是这样一本书,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诵读呢?请你找一找理由吧。
学生纷纷思考,交流如下:从结构上来看,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八个部分,总分形式,清晰明了,内容一目了然《弟子规》短小精悍,三个字一句,朗朗上口它虽然是文言文,但是没有什么难懂的,一读就能明白作者的意思一位同学的发言尤其出色:《弟子规》形式短小而又意味深长,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针对学生交流,我进行了点评:语言不加修饰,朴实无华,适合各个文化层次的人读接着引导进一步思考:刚才咱们同学提到它朗朗上口,除了句式整齐,还有什么奥妙?(多媒体出示《亲仁》一段,“齐”与“希”、“畏”与“媚”、“好”与“少”、“害”与“坏”分别标注不同的颜色学生立即发现:“齐”与“希”这两个字是相同的韵母,都是“i”,“畏”与“媚”的韵母相同,都是“ei”……我顺势将“押韵”这一知识进行明确:这种句尾的字韵母相同或相近的现象叫做押韵,押韵可以使语句更富有韵律本环节最后,全班将韵脚重读齐诵,体会节奏和韵律美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前面诵读、初步感知了内容和语感之后,进一步感受《弟子规》的魅力,问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自选角度,有话可说,也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引导:国学经典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得到现代人的喜爱,是因为它具有向众性、结构美、内容美、韵律美,这一环节既为后面的进一步理解内容,实现德育渗透做了铺垫,也是贴合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从文字入手,鉴赏、感受作品之美。
片段二:守正变通,传承《弟子规》之精髓这个环节中,我接着上一个话题提出问题:诵读的目的就是为了指导规范我们的行为,可也有同学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弟子规》中的某些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我们是不是要完全摒弃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内容谈谈看法一生认为:“朝起早 夜眠迟”不合时宜了,同学们现在学习紧张,晚上不能睡得太晚了,对身体没有好处我表示肯定,并接着提问:现在提倡早睡早起,要好好学习,先要有个健康的身体但古人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纷纷接言:告诉我们要抓紧时间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古人常常朝则闻鸡起舞,晚则悬梁刺股,这种珍惜时间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生2交流:我觉得“长者先 幼者后”在今天有些行不通,不是什么时候都适合“长者先,幼者后”的我引导学生以现实中的情形举例生3举例:比如走自动转门、下自动扶梯的的时候,应该小辈在前,替长辈把转门挡住;走自动扶梯,先行一步并侧身引导长辈往下走,以防长辈绊倒生4发言:“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这个不可能,因为现在都乘公共车或开汽车,不可能见到长辈就下来我顺势指出:有些时候要审时度势,灵活变通方式可以变,但对长辈恭敬的态度不能变生5觉得,“丧三年,常悲咽”不适合现代社会。
因为现在的生活时间如此紧,节奏如此快,不可能有人将三年的光阴浪费在守孝上,但这种时刻不忘父母之恩的精神我们要传承下去,父母死后,不必常常哭,但心里却要时刻装着父母,怀念他们,感激他们发言的是班长,思维富有理性,发言富有条理,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不由鼓起了掌,我随即评价——说得很好古人有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同学们,尽孝要趁早啊我们现在就要孝顺父母,不留遗憾生6:文中的“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不适合现代社会了,现在都没有婢仆了我借答发问:可以怎么改?学生非常快地接口:改成待保姆我更正:保姆也不多见可以更广泛点,是不是可以改成“待下属”或“待弱者”?接着引导思维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