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国重点建设高校区域分布影响因素分析.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09640631
  • 上传时间:2021-11-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52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国重点建设高校区域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图4 各省区市常住人口所占比例与211和985高校所占比例为了进一步比较常住人口与211和985高校分布的适应情况,将常住人口前五位省市与重点建设高校前五位省市数据进行了对比从图5可以看出,常住人口前五位省市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211和985高校仅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重点建设高校前五位省市常住人口占全国的六分之一,211和985高校占到一半左右图5 常住人口前五位省市与重点建设高校前五位省市比较注:常住人口前五位省市包括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重点建设高校前五位省市包括北京、上海、江苏、陕西、湖北如果以每千万人口拥有211和985高校数为统计口径进行分析,分布的不均衡性更加明显从图6可以看出,除少数省份外,多数人口大省拥有的211和985高校数明显偏低;以广东、山东、河南等三个常住人口超过9000万的省份为例,三个省份每千万人口拥有的211和985高校数分别为0.56、0.51、0.11,北京居于全国首位,达到14.66,北京分别是三个省份的26.18、28.75、133.27倍,差距十分显著;即使与每千万人口拥有211和985高校数的全国平均值1.11相比较,广东、山东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河南则仅为平均值的十分之一。

      图6 各省区市每千万人口拥有211和985高校数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多数省区市的GDP和人口占全国比例与211和985高校比例相差很大,特别是一些经济和人口大省处于重点建设高校稀缺的状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制约了部分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影响到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域分布更多地出于国家宏观发展的需要,而地方因素则是次要的[7]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建立中央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但39所985高校的全部和112所211高校的大多数来自中央部属高校,省级政府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思考与建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高度集权向适度分权的转变,重点建设的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重点大学时期,重点大学主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直接指定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时期,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起到主导作用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组织实施过程中,中央部委发挥了主导作用,特点如下:(1)199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由国务院副秘书长任组长,成员有国家教委副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

      [8]1996年4月,成立“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成员由三部委相关人员组成985工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及办公室成员由教育部、财政部相关人员组成2)“211工程”高校获得的中央专项资金额度由国家计委、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学校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上报国家计委审批,最后由三部委对具体项目预算审核后下拨资金[9]“985工程”高校获得的中央专项资金额度由教育部、财政部确定,学校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教育部、财政部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学校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完善后上报教育部、财政部审批,通过后按照预算执行[10]由此可见,政府制定指导性文件,并事先确定各校的中央专项资金额度;专家组由有关部委组织,对学校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论证,只有建议权;最终的审批权力仍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中央部委掌握3)在“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期间,有关规定由部委通过发布部门文件的形式予以实施,多数是属于具体操作层面的文件,不具有法律效力,降低了权威性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到部委的转变,虽然有利于重点建设的组织实施,但重点建设缺乏法律保障、长远规划和部门协调,这也是导致资金投入和管理的“部门化”和“碎片化”的主要原因。

      目前,我国高校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少数行业性强的部属高校由中央管理,大部分高校则由地方政府进行管理根据高校的行政隶属关系,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中央属高校财政性经费由中央负责,地方属高校则主要由地方承担我国“985工程”高校均属于中央部委直属高校,中央财政拨款是“985工程”高校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11]在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中,还存在中央政府主导作用过强、地方政府发挥作用不够、中央与地方的共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导致我国重点建设高校区域分布失衡的深层次原因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政策、GDP、人口等三个方面的分析,提出如下建议:1.政策是影响重点建设高校区域分布的最重要因素,形成当前格局是经过多次政策调整和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我国重点建设高校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是政府主导下的结果,多数采用计划手段,市场机制发挥得不够,相对滞后于国家的总体改革发展进程,并不公平合理建议国家在后续重点建设政策实施过程中,在尊重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适当改变主要基于以往基础的“锦上添花”的建设方式,这样只能延续并进一步加强现有的区域不平衡格局;我国当前以中央部委为主进行管理的方式导致部门化的倾向,不利于从国家整体层面进行规划和建设,需要加强中央政府层面的协调,通过立法保障重点建设的实施;应根据我国未来的发展目标做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总体规划,充分考虑区域平衡因素,在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比较薄弱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若干有潜力的大学,结合各省区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重点建设高校进行合理布局。

      2. GDP和人口等因素作用范围有限,重点建设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不相适应建议综合考虑经济、人口等因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确定每万亿GDP、每千万人口应拥有的重点建设高校数等基本标准,给予重点高校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较大的省区市以政策、资金等支持将重点建设高校的区域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进一步优化区域分布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中央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给予相应的支持,对于经济实力较为雄厚、人口众多、发展意愿强烈的广东、山东、河南等省区市,采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做法,中央主要给予政策支持,只承担部分资金,重点建设高校所需资金多数由地方政府投入;对于地方财力有限、人口较多、确需发展的广西、云南、江西等省区市,中央在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可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3.共建机制需进一步深化,共建各方的责权利尚待明确在共建过程中,教育部、财政部等中央部委起到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发挥的作用相对有限,缺乏省部定期会商机制建议探索建立高等教育协调机构,建立省部共建理事会,搭建教育部与各省级政府合作的协商平台,形成定期会商机制,解决与协调共建高校的重大事项、发展改革中的问题与困难,进一步深化共建机制。

      进一步完善共建内容与措施,明确共建方的责权利教育部应通过加大投入、持续建设、重点突破,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地方政府应将共建高校的改革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体系,实现稳定和持续的投入,给予相应的政策和经费配套支持共建高校在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步伐,面向全国服务的同时,也应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在地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地方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参考文献:[1]潘懋元.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高等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运用[J].上海高教研究,1997,(2):1-7.[2]赵晓冬,李兴国.“非211工程”全国重点大学生存现状与发展战略[J].长白学刊,2014,(2):114-120.[3]宋争辉.中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非均衡化的历史演变与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5):22-28.[4]刘海峰,李木洲.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分布至所有省区[J].高等教育研究,2012,(12):17-25.[5][6]国家统计局[EB/OL].[7]贾云鹏.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现状、特点及成因[J].江苏高教,2009,(2):48-50.[8]“211工程”大事记[EB/OL].[9]关于“十五”期间加强“211工程”项目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10]教育部、财政部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EB/OL].[11]张燕燕,胡光宇.我国高水平大学教育经费构成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117-120.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