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省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911010326.doc
10页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请保持卡面整洁,不折叠,不破损3.第II卷的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60分1.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右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主要背景是毛笔、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②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③小篆曾经成为秦朝统一的官方文字④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
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 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 D.推动决策权的转移4.《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旨在A.削弱门下省审议权 B.减少决策失误 C.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D.集权于中书省5.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②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③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④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6.清代学者储大文曰:“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
由此他认为A.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C.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 D.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7.《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A.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 B.具有最高决策权C.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8.下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③处的历史事件是A.嬴政创立皇帝制度B.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C.明太祖废除丞相制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9.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A.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 B.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C.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 D.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10.100多年以前,上海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在某一事件后的几十年里获得了畸形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这件事应是A.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B.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首先在上海产生与发展D.新中国成立后优先发展上海经济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进入南京,同时又预伏着太平天国的悲剧。
……他们的论旨多保守小天堂于一隅之心,少经营八表以取天下之志同小天堂相比,北京城成了非常遥远的东西透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千百万小农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这一选择的结果,带来了太平天国事业的历史转折从材料来看,导致“太平天国悲剧”的主要原因是A.定都天京偏安一隅 B.北京遥远,北伐军孤军深入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太平天国领导者沉溺于宗教12.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13.莫里森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专电:“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忧心如焚莫里森报道的事件A.动摇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B.成为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溃14.陶菊隐在《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中提到“民国来了,总统来了,内阁来了……然后来的是皇帝”。
材料反映了A.清政府灭亡已成定局 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英雄人物创造历史15.胡适在评述某一历史事件时说:“荒唐的中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该事件是A.辛亥革命 B.义和团运动 C.五四运动 D.南昌起义16.“首先因为军事胜利而得利的不是革命本身,而是叛变了革命的人物这种包含着成功的失败,同辛亥革命的结局非常相似材料评价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国民革命 D.土地革命1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回溯抗日战争的历史,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这一开端的确立是因为当时A.日本展开全面侵华 B.中日之间正式宣战C.局部抗日战争打响 D.国共实现合作抗日18.朱自清、闻一多等教授,共同起草一份《宣言》:“辛亥迄今二十余年,始有今日之局。
此局一坏,恐世界大势断不容我再有统一之机会此次之叛变,假抗日之美名,召亡国之实祸,破坏统一,罪恶昭著此宣言所述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是A.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B.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遭受重大损失C.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临破裂危机19.1937年3月,国民政府提出将敌人拒止于长城以北平津以东,适时反攻东北,恢复已失之土地的方针,并分别以甲、乙两案,拟订了消极与积极的两种作战态势以及全面的备战部署国民政府此举A.规划了对日防御战略的方针 B.确立了对日消极抗战的构想C.完成了全面抗战的准备工作 D.创造了全面抗战的有利条件20.2017年12月13日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80周年祭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冥思厅的照壁上刻有“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珉,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意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是A.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B.以史为鉴,科学发展C.正视史实,历史不容改 D.记住历史,记住仇恨21.1939年,国民政府战时新闻局明令:表示全国团体时绝对禁用“国共合作”“组织国防政府”“阵线”等字眼,“抗日联军”“统一战线”“联合战线”等词语应统一替换为“团结抗战”。
这样做的主要意图是A.防止虚假信息动摇民心 B.削弱中共的政治影响C.建立起高效的新闻体系 D.维护国共合作的局面22.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敌C. 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 D. 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23.1944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有利于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D.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平性24.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之时,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已从1937年的3万多发展到121万这一变化A. 决定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C. 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D. 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25.1947年8月,中共中央连续致电陈毅粟裕,希望他们指挥华东野战军“兼程急进,不惜疲劳,不要休息,不要补充,立即渡河”,以尽速赶至鲁西南。
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以战事紧要为由拒绝部队休整 B.主张首先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山东C.敦促陈粟出兵减轻刘邓大军压力 D.下定决心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26.国旗的变迁记载着历史从下列中国国旗的演变最能体现的是A.国家领土变化 B.国家性质变化 C.思想文化变化 D.国际地位变化27.某文件明确规定:“保护国家的公共财产和合作社的财产,保护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及其私有财产,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这份文件应来源于A.中共八大决议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28.到1951年10月,全国有27个省、8个行署、146个市、2038个县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1952年底,全国所有的省、市、县、区、乡都召开了人民代表会议,绝大部分乡的人民政府委员会已由乡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这表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 B.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结束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阶段 D.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得以体现29.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