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便”凸显北京市方志馆的个性探讨.doc
2页四便”凸显北京市方志馆的个性探讨=“news_bd”> 笔者幼嗜读书,青年时常流连于书肆、书馆中,每每于史海钩沉中乐此不疲书卷多情似故人,兼之工作所需,于北京,于书籍,于书馆,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且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也常于收获之余颇多感悟可以说与北京市方志馆一直缘悭一面在我印象中,北京市方志馆只是纸质型史籍的收藏地,且局限于北京地区的地方志资料,增容补缺有余,启智开悟不足而与其接触攀缘乃是最近之事,因工作之故有幸结识了侯宏兴馆长,一见如故而对北京市方志馆的认识也缘于侯馆长的坦诚道故及热情礼遇 自在侯馆长的推荐之下实地经历一番观摩和阅览之后,对北京市方志馆之印象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对于这种印象的转变,略作归纳,于是乎就有了北京市方志馆之四便的私人结论 首先,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虽有帝王将相的更替和寻常百姓的流离迁徙,但是自辽、金的南京、中都,到元大都,乃至当代,它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开放的大都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度的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行踪;不同的方言、语言,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有过碰撞和交融 同时,近千年来,北京一直都是士大夫最为集中的地方他们在参议朝政之余,潜心研究国学,修史纂志,著书立说,吟诗作赋,留下了大量的图书文献。
即使在当代,北京也是全国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城市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北京市方志馆内的资料收集涵盖了北京地域各类地方志书、地方年鉴、地情文献、方志理论著作、方志提要、方志目录、旧方志等,突出了专业化、特色化、系列化的馆藏结构 其中给我印象极深刻的是自清代至现世京都各地学堂、学校的各类毕业证书的实物布展,从中则可窥见历史沿革的一个清晰脉络,咀有余香 贵精而不贵博,一便也 其次,北京市方志馆的馆藏不局限于文献,而是扩展到不能以印刷品形式记录和传播的数字化新型模式,尤以多媒体数据为主 现在的新编地方志,县志动辄上百万字,市志一般也有几百万字,甚至上千万字,即便是一个行业的专业志也在百万字之多,这给读者带来了诸多不便近些年出现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给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数字化也是北京市方志馆的主要特征之一,即通过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进行统一存储处理和输出展示,并且运用声、光、电等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宏观展示出北京地区地形地貌、历史沿革、城市乡村、交通设施等信息,让它成为最吸引人的部分如北京市方志馆用沙盘、模型、塑像、展板、影视等多种形式,全面介绍帝京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颇值玩味。
就是说,北京市方志馆把方志书中的文字变成实物,把平面的东西变成立体的东西,生动形象地展示地情和国情而这种实物展示和屏幕展示的巧妙结合、相互补充,无疑使其展览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把地情资料实物化、展品化,也是对文化服务设施的一种创新 瘦马虽瘦骨法奇,二便也 其三、图书馆脱胎于私家书房,其业务活动围绕着书籍而展开,工作重心在于藏与读传统图书馆留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周正的装修、肃穆的环境、整齐划一的书架、站立的选书人至于如何吸引读者,方便读者则鲜有顾及,也很少研究读者需求,虽然这几年多有举措和改善,但大多在同一模式上争相效尤,依然缺失人本位的宗旨 意适能言趣,三便也 其四、地方志是一方之全史,方志馆则是一个地区展示其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情、民俗等等的综合窗口 总体看来,北京市方志馆乃是集地情资料收集、保存、整理、研究、传播、展示、咨询为一体,全面系统地记录和承载北京的历史与现状因其持续传播、反馈地方真实信息之故,因此我以为它完全可以同时作为一个不断研究和推进北京地方科学发展的智囊机构 同时,数字方志馆通过网络通讯系统传递信息,速度快,效率高,可加快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有利于地情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另外,通过数字方志馆的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地方志资料的采集及方志的编修、收藏、传播和应用,是地情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体现 所以,北京市方志馆与其说是地方志类的图书博物馆,不如说它是北京市地情馆它亦可以作为一个北京地情资源的教育大课堂 蔽之以一言,如北京市方志馆继续在体验性、拓展性、创新性这三性上多有作为,则能冀成道于未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四便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