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白的《静夜思》英译论中诗英译之可译度与等值.doc
44页由李白的《静夜思》英译,论中诗英译之可译度与等值刘素勋*摘要 李白的《静夜思》是首脍炙人口的诗,几乎只要会说中文的人都能朗朗上口,也常被译为英文它的文字浅白易懂,文意一览无遗,其可译度应该是很高的,事实却不然本文首先探讨中诗英译的可译性根据,而后就选录的《静夜思》英译版本,讨论翻译的等值和等效的问题,检验中诗英译的方法和可译度,分别就诗篇的内在层面(音、词、句),与外在层面(主要是文化的层面),探讨《静夜思》的英译似易实难的原因结论是在音、词、句的层面,应该重视重现原诗的深层意义;在诗的外在层面,由于「望月思乡」对英文读者是个陌生的文化意符,造成了他们在阅读此诗时有所隔阂如果要消解这种文化的隔阂,一则有赖地球村的兴起后,跨文化的渗透性加强,加深了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二则译者必须设法提高中诗英译的可译度最后建议译者可以做的是:1、选译可译度高、意象鲜明、拥有跨文化主题的中诗进行英译2、对于可译度不高的诗,寻求其深层意义(或说其神髓),在不悖离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翻译3、提供诗篇的赏析4、提供系统性的介绍,以及利用「互文」的方式,让英文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月亮的文化意符,真正领略到《静夜思》的美。
关键词:《静夜思》、可译性、可译度、等值翻译、等效翻译、文化意符、文化渗透性一. 引言 无庸置疑地,李白的《静夜思》是中文诗歌里传诵最广的只要是略识之无者,都能朗朗上口李白在此诗里纯用白描,不用典故,用寥寥二十字,描述出异乡游子的思乡之情,情景宛然如在目前兹抄录全诗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崇右技术学院国际贸易系专任讲师 由于此诗在中国文化里已成为经典之作,它不只被收入《唐诗三百首》,几乎所有的李白诗选都会收入它,像这样重要的中文诗,当然许多中文诗的英译本都会收录它正如上文所提过,此诗的文字简洁,纯用白描,不像许多中文诗里典故连篇,晦涩难解,别说是使用母语的读者都难以了解了,连本国的注释家也对诗义意见分歧,莫衷一是,对于隔了一层文字隔阂的外文译者来说,当然这样的翻译工作是难上加难了(例如:李商隐的「锦瑟」诗,详见下文讨论)《静夜思》的诗义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连街头小儿都懂,也没有歧义的问题随手翻阅坊间的诗选,如高步瀛的《唐宋诗举要》,东华版的《李白诗选》,此诗后的「注释」栏往往是空白的用如此简明易懂的中文诗来译成英文,《静夜思》的可译性应该是很高了?答案却似乎是存疑的。
本文旨在探讨此一现象,提出问题:英诗中译的可译度为何?并就此问题进行探索,最后做出结论与建议 首先,何谓可译度?基本上这是个主观的问题对所谓「可译」或「不可译」的诗,往往是见仁见智的,而且有些以前被认为「不可译」的作品,透过后人的努力,以及翻译理论和方法论的提升下,也变得「可译」了,或至少是「可译度」变高了或许,我们应该先探讨的是「可译性」的理论根据二.可译性的理论根据 刘宓庆教授在《当代翻译理论》里详列出可译性的理论依据,兹归纳如下:1. 认识所指的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2. 思维形式的同一性3. 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和语义系统的对应 4. 文化的相互渗透性1 我试着就这四点,以自己的方式加以诠释延伸,探讨《静夜思》的英译的可译性 首先,所指(The signified)的同一性指的是在不同的语系里,其「能指」(signifier)或许有异,如英文里的“cat”, 法文里的“chet”,中文的「猫」,但所指的都是同一种动物这一点在各种语言的思维里均相同因为所指的同一性,不同语言之间的互译才有可能如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诗里的「床」、「月」、「光」、「地」、「霜」、「头」、「故乡」均有清楚的「所指」,而且此「所指」在中文和英文里可以说是毫无岐异的。
在中文和英文里,「月」、「光」、「地」、「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1:《当代翻译理论》,p. 116-123 都是共通的天文、地理或气候现象,「床」是睡觉的地方,「头」是身体的一部份,「故乡」是个人所来之处事实上,这些所指几乎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其次,对于「思维形式的同一性」,根据刘宓庆的批注:所谓「思维形式」,指的是思维藉以表现内容的手段、方式、以及有规律的活动过程逻辑学认为思维形式有三种类型,即概念、判断和与推理2但如果将之推广到逻辑学或概念思考的范畴外,我认为这也可以引伸解释为「人类具有统一的思考方式、本质和精神」──就像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所说的3若非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就是不可能的;不同的文化之间也不会存在着众多类似的文学母题,例如「爱情」、「亲情」、「自然」、或是「思乡」──也就是李白的《静夜思》里的主题「思乡」的主题是中、英文里均有的例如华兹华斯(Wordsworth)在”Lucy Gray”系列里的传诵之作:I travell’d among unknown men In lands beyond the sea;Nor, England! I did till then What love I bore thee…4我曾在陌生人中间作客,在那遥远的海外;英格兰!那时,我才懂得我对你有多么挚爱。
诗里旅居在外、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又如Robert Browning的”Home-Thoghts, from Abroad”:5“ O to be in EnglandNow that April’s there,And whoever wakes in EnglandSees, some morning, unaw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2:《当代翻译理论》,p.118注3:引自《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p.60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Humboldt)相信,人类具有统一的本性和精神,尽管民族和文化的具体形式纷繁多样,差别显著,它们都只是人类本质的表现形式注4:原诗与译文引自《英美名诗一百诗》, p.128注5:同上,p. 296此诗的译文采取五言诗体,现在已没有人这样译了姑且录之That the lowest boughs and the brushwood sheafRound the elm-tree bole are in tiny leaf,While the chaffing sings on the orchard boughIn England –now!”译文: 郁郁英伦好,缅想四月初;清晨梦乍醒,一碧吐新榆;繁枝绕老树,叶叶正扶疏;婉啭金丝雀,歌喉美且腴;英伦好时节,孟夏月清和!可见得,思乡之情是没有文化之分的。
第三,就语法差异的规律性和语义系统的对应而言,刘宓庆则指出此包括了SV-VS, SVO-SVO, SVA-ASV等主谓-谓主, 主谓宾-主宾谓,主谓状-状主谓的语法排列在语法结构上,现代中文和英文都同样是采SV, SVO结构,此即构成了两种语言间的可译性另外,如果我们就语义系统里的「词性」来拆解该诗的二十个字,其词性可以分为几类(使用台湾的文法书常用的词性):「床」、「月」、「光」、「地」、「霜」、「头」、「故乡」为名词「明」为形容词「疑」、「是」、「举」、「望」、「低」、「思」为动词「前」、「上」为前置词这些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前置词,也是在中文和英文系统里互通的而上述的十六个单字也都是很常见的单字,要在英文里找到相对应的字汇是很容易的,基本上只要是学过几年英文的人就可以做到例如,「床」对应“bed”,「月」对应“moon”,「地」对应”ground“, 「霜」对应”frost“, 「头」对应”head“, 「故乡」对应”hometown“, 「明」对应”bright“, 「疑」对应” wonder“,「是」对应”is“,「望」对应”watch”, 「低」对应”lower“,「思」对应”think of“,「前」对应”before“,「上」对应”on“。
我曾经做过一项测试,要我教导的专科学生试译《静夜思》,而其作品的完成度都很高因此,分别就所指的同一性、思维形式的统一、和语法系统的同构来说,《静夜思》译成英文的可译度是高的至于最后一点,文化的渗透性,刘宓庆教授提到:「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愈发展,语言之间的接触愈多,相互渗透的现象就愈加明显」6众所皆知,自从西方凭借着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门户来,百年来欧风东渐,中国的传统文化渐渐遭到西方文化的渗透,进而吸收了许多西方文化里的观念,例如「民主」、「科学」、「逻辑」等由于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强势渗透,结果是大多数人对西方文化、习俗、宗教、典故、或文学作品知之甚详,因而在阅读西洋文学作品时的隔阂就消减了许多以童话故事为例,现在的孩童对西方的童话故事多能如数家珍,甚至远超过对中国童话的了解但相较下,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渗透性却是弱势的,这造成了许多西方译者和读者对中国文化的隔阂颇深,并妨碍到他们对中文诗的翻译和理解如果说前面三点因素,「所指的同一性」、「思维形式的统一」、和「语法系统的同构」,有助于《静夜思》英译的可译性,相对的,「文化的渗透性」在二十世纪中叶前,对中诗的英译往往是没有加分的作用,甚至有时还有减分的效果。
有些早期的中诗英译译者,自己根本不懂得汉语,更遑论对中国文化有深入的了解,自然误译的情况也履见不鲜事实上,《静夜思》的英译里也存在着文化隔阂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容后再讨论当然,翻译活动之所以可行,是建立在可译性的机制上,但翻译之所以困难,也正因为可译性有其限度近代的西方解构文论蔚然兴起,像“德希达的的「延异」(differance)观念,就指出语言符号的意义不是静止的、凝固不变的,在这种情形下,要「掌握」语言的意义,或是文本的意义,是不可能的,也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就翻译来说,意义既是流动、不固定的,在翻译过程中,就不能如传统所说,将意义将原作「搬移」(carry over)到译作去7在《当代翻译理论》里,刘宓庆也指出了可译性有其限度,主要是因为「同构的相对性及语言的模糊性」,因为换码必然产生可容性「变值」,以及语言的不明确性(fuzziness),凡此都会造成可译性的限度他认为不同语际转换中的障碍包括了:1.语言文字结构的障碍2.惯用语障碍3. 表达法障碍4. 语义转述障碍5. 文化障碍,而且在这里面,「文化障碍是限制可译性的最常见、也是最忌简单处理的因素」8在以下的论文里,将会详细探讨这些障碍,尤其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文化因素如何妨碍了《静夜思》的英译,以及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三.《静夜思》的英译 在讨论过可译性的基础和限度后,接下来就该看看一些《静夜思》的英译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6:《当代翻译理论》,p. 120注7:《翻译再思-可译与不可译之间》, p. 16-17 注8:《当代翻译理论》,p. 152例了许渊冲在《中诗英译比录》里,曾收录了9种英译版本9试转录如下(号码为我所编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