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持校际协作的教师在线专业学习社区建设策略探索-基于国内外实践的调查与反思.docx
7页支持校际协作的教师专业学习社区建设策略探索基于国内外实践的调查与反思 摘要:教师专业学习社区支持下的校际协作是当前探索新教育理念和技术环境下教育系统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们应对复杂教学问题和探索新技术方法应用进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对支持校际协作的国内外教师专业学习社区实践整体现状评述与典型案例分析,从促进知识转化、构建社会网络、支持组织与管理、搭建技术环境等四个方面探索建设此类社区的有效策略,以期能够为同类社区的建设与研究提供依据关键词:教师专业学习社区,校际,建设策略,Web2.0技术基金项目:2012年度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2012WYB08)成果之一;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一、引言专业学习社区(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PLC)自上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学校改革倡导建设学校学习共同体之后,逐渐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关注大量文献指出,PLC不仅是推动学校系统变革的有效策略,[1]还是符合教师专业学习实践取向特征的教师学习有效方式[2][3]在网络支撑下,教师专业学习社区(Teachers Onlin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TOPLC)突破了以校内互助协作为主的学习模式,实现了学校和地区间教师、教学管理者和研究者的互惠合作。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深化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和系统化,建设促进学校与地区间合作的TOPLC成为探索新教育理念和技术环境下教育系统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们应对复杂教学问题和探索新技术方法应用进行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二、国内外相关实践(一)国外相关实践国际上校际间TOPLC的实践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教育应用的起步阶段部分社区旨在探索教学模式或学科教学策略,部分旨在促进区域内教师互助与成长,部分旨在培养特定教学能力这些社区在支持教师扎根实践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发起的“探究性学习论坛”(Inquiry Learning Forum,ILF),仿照真实学校提供办公室、教室、探究实验室和协作室等虚拟场所,通过分享教案、观看视频、讨论协作等多种形式探索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吸引了大量教师参与,成为较为知名的校级间TOPLC案例[4]美国Milwaukee学区教师专业门户网站通过组成新教师、大学教师和老教师的工作讨论组,采用基于网站资源的或面对面研讨促进本学区新教师成长[5]“新加坡教师网”(Teachers Network)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圈、导师引导的研讨会等多种模式,建立促进本国教师专业成长与自主研修的专业协作网络和知识管理系统。
[6]哈佛大学发起的“教育大规模交互发展项目”(Wide-scal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for Educators, WIDE World)建设了促进教师“为理解而教”的能力发展的学习社区[7]英国新机遇基金会资助的ICT促进学科教学项目通过教师社区提供的多项服务提高初中科学教师应用ICT开展学科教学的能力[8]然而,尽管相关社区数量不断增长,但是文献中少有证据证明已有社区是活跃社区,并对教师能力提升和实践改善具有显著效果[9]Du Four指出,“PLC这个术语已经被泛用,很多情况下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10]近几年,国外出现了一些具有Web 2.0特征的TOPLC新模式2006年由英联邦学习共同体启动的“Wiki Educator”项目组织英联邦小成员国教师基于Wiki开发E-learning开放教育资源,对以协作知识共建为核心的社区模式进行了有益尝试2011年欧盟启动“语言教师自组织‘个人学习网络’”项目应用Face book、Twitter等社会性软件构建欧洲语言教师自组织社区,以及2007年美国人Hargadon创建的“Classroom 2.0”社区都是对基于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SNS)的社区模式的创新探索。
此外,2006年南乔治亚岛教师Edelman创建了全球首个教师原创教学资源交易社区“Teachers pay Teachers”,该社区在促进优质原创教学资源与知识分享的基础上让教师有所收益上述基于知识共建、社会网络、原创资源交易等模式的社区是新技术环境下TOPLC多样化创新模式的有益探索二)国内相关实践我国校际间TOPLC实践主要始于本世纪初教师博客群建设热潮之后,区域TOPLC快速发展,一时间涌现出“海盐教师博客群”、“苏州教育博客”、“天河部落”等较为活跃的区域教师社群与此同时,在政府、国际组织和大学相关项目的推动下,一些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区域互助、学校与区域间协作创新为目的的跨校与地区的TOPLC相继出现,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教育部中央电化教育馆启动的“技术启迪智慧”子项目中的教师社区,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组建设的“学习元”社区,福特基金资助的教师互助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创新的“篱笆桩”社区等已有TOPLC可以归为四种类型:①由地区教研相关主管部门推动建设的以区域教研和研修为中心的区域教研社区,如“天河部落”;②由各类跨学校或地区教育创新项目建设的以促进教师创新实践分享、互助与协作为目的的项目社区,如“篱笆桩”社区;③在较为正式的教师培训课程中建设的以专业能力提升为目的的课程社区,如“国培计划”课程中的社区;④教师们根据其教研兴趣自发组织的以实践分享、专业成长为目标的兴趣社区,如“教育大发现”、“星韵地理”。
四类社区各具特色,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区域教研社区是提升区域教学实践水平、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区域教研管理部门领导与组织下,社区以改进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的评课、备课、磨课等活动为主,与教师日常教研结合紧密,成员相对稳定,线上线下互动相对频繁项目社区是跨校和地区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这类社区目标聚焦,容易形成共同愿景社区通常由高校研究者设计和引导,社区环境与活动设计更符合专业社区发展需求,社区互动质量和原创成果质量相对较高课程社区是以正式学习为主,在促进教师培训理论联系实践、提升培训质量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兴趣社区虽然数量较少,但是体现了教师自主专业发展需求,为教师创设了更加自由宽松的同伴互助、协作教研空间然而,已有实践和实证调查显示国内相关社区在活跃度、交互质量与社会网络特征等方面较少达到成熟社区水平,且大部分社区难以持续发展[11][12]近几年,绝大部分TOPLC面临发展瓶颈,不少社区甚至出现萎缩现象,缺乏深度互动、解决教学问题作用不显著、可持续性差等问题较为突出[13]三、国内外相关社区典型案例分析(一)探究性学习论坛“探究学习论坛”(ILF)(见图1)是文献关注度较高的TOPLC,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创建,旨在为本州开展探究式教学的5-12年级的数学和科学教师提供交流和反思教学方法与实践的开放性学习空间。
该社区为解决教师专业发展中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传统课程与新课程、个体与集体反思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14]社区参与者包括各学科教师、学校管理者、大学教师和师范类学生图1 探究学习论坛(ILF)功能结构图ILF围绕探究教学的不同研讨主题创设了多个“虚拟教室”支持研讨每个“虚拟教室”都有7-8个同主题的教学案例视频及其教学材料,包括课程介绍、活动描述、学生作品、教师反思等教师首先观看案例视频与材料,然后讨论案例中探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5]ILF支持教师加入和创建合作实验室进行协作在相同主题下的合作实验室构成该主题的协作探究圈另外,社区“My desk”模块支持成员寻找感兴趣的学习资源、其他成员和探究圈,促进了成员个人学习网络的形成[16]综上,ILF社区通过基于案例视频的研讨与协作促进了个人学习网络与社区社会网络的形成以及教师间的专业互动二)天河部落“天河部落”(见图2)是区域性教研信息化的典型成果,由广州天河区教研室创办,基于Blog技术,旨在创建一种全新的教研模式,推动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能力[17]目前,是我国较为活跃且影响力较大的区域教研社区之一。
图2 天河部落首页及其主要功能“天河部落”集教科研、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建设等多种功能于一体,[18]为教研室组织区域网络研修,促进教研员、教师的互动协作提供了有效平台为提高资源质量,社区设置“精华文章”机制,包括设置“参考日志”、“学科推荐日志”等为促进协作交流,社区设置博客群组功能教师可申请加入多个群组群组成员可以评论他人日志,也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工作札记等发布在群组公共页面分享给其他成员社区还提供了多种资源检索方式,如TAG标签检索、学科检索等,并内置了Google搜索引擎综上,该社区是区域教研管理部门引领下基于Blog建设TOPLC的成功案例三)篱笆桩社区“篱笆桩”社区(见图3)是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依托“基于网络的同伴互助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试验研究”项目创建的社区社区面向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与教研员,旨在通过跨地区教师互助协作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社区建立在联通主义学习等理论基础上,整合SNS、博客、圈子、Wiki、即时信息、标签等多种Web 2.0技术[19]该社区的组织与管理获得了广州天河区、顺德市、成都武侯区等地区教研部门的支持[20]图3 篱笆桩社区首页及其主要功能社区依托Web2.0技术支持教师协同开展教学创新与专业发展。
为促进成员间的广泛互助与深度互动,社区组织了大量线上与线下活动,如参与式培训、行动研究、师徒结对、名师沙龙、共同备课、评课等[21]基于SNS的社区环境提供了邀请好友、搜索同行、关系推送动态推送、好友关系可视化等功能,支持成员形成和优化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力推动社区社会性支持网络的形成社区为每位成员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空间,成员可以定制不同的应用工具与服务,如撰写博客、分享资源、解决教学问题、协同知识建构、加入教师协作圈、创建备课与教研室、开设培训课程等此外,社区还设计了积分、证书等机制以激励成员、提高社区参与度[22]综上,该社区是Web2.0技术环境下我国对基于SNS的教师专业社区的有益尝试四、建设校际间TOPLC的有效策略成熟的TOPLC应具备共同的知识领域与建构需求、互信互赖的社区人际网络、集体学习和对学习的应用、个人实践共享、支持性与共同的领导关系等特征[23][24]基于此,笔者将在借鉴已有社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促进知识转化、社会网络构建、组织与管理、技术环境设计四方面的TOPLC有效策略一)基于SECI模型设计促进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的活动TOPLC的核心价值就是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共享与转化。
[25]有效的知识共享就是一种学习,[26]当这些知识体现了不同学校和区域教学实践经验时,其共享与转化将使更多师生受益然而,实践表明社区知识的共享与转换很难自然发生,需要专门引导和促进组织知识转化模型——SECI模型为促进社区知识从教师个体到群体、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与演进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SECI模型将一个组织的知识创造过程描述为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四种知识共享与转化方式相辅相成、螺旋式演进的过程(见图4)[27]图4 组织知识转化模型——SECI模型社会化是通过共享经历的方式获取他人隐性知识的过程为促进社区知识的社会化,社区可以设计一些共享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