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解读稿.doc
8页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解读稿一、学习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依据一:《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本节的课标要求是:⑴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变化规律⑵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对课标要求“⑴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变化规律的解读如下:气温的变化规律按变化的周期(时间)分为日变化规律和年变化规律两种,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出”,实现的途径是“阅读气温年变化图”阅读气温曲线图”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气温曲线图的判读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北半球气温曲线呈波峰式,南半球气温曲线呈波谷式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经常使用,课程标准将本条技能做了明确要求,正符合“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对课标要求“⑵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的解读如下: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出”,实现的途径是“初步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初步学会”是课标对技能方面须达到的目标要求,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和使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的一般规律基本上有三条,即: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为了给后面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打基础,此处也应该简单介绍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依据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地理上册教科书中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气温与生活的关系”,二是“气温的时间变化”,三是“气温的空间分布”对教科书的分析如下:气温是气候的要素之一,一地的平均气温是理解该地气候特点的基础之一,平均气温包括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教材通过图3.10让学生理解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进而推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材举了5个实例分别说明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让学生再搜集、补充有关资料,说明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关系,加深对气温的认识和理解关于气温的日变化,课文概括为一幅示意图,直观明了关于气温的年变化课文概括为一幅示意图和两个活动——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使学生步步深入地认识气温的年变化规律在总结世界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时,教材首选设计简化的气温分布模式图3.15,让学生掌握读图要领,在此基础上判读图3.17,让学生逐步理解气温的水平分布。
气温的垂直分布的关键是掌握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教材通过活动——计算山顶气温,加深学生对气温垂直递减规律的记忆依据三:七年级学生的学情 学生在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中已学过“不同纬度地区获得太阳光热有多有少,造成不同纬度间热量的差异”的知识,在第一章第三节《地图》中已学过关于等高线图的识读,以及数学学科中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绘制知识,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的抽象能力还不强,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且好奇、好动、好表现是这一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多观察,勤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二:分解或解析关键词“使用”可分解为利用教材已有的气温资料和教师提供的资料,属于应用层次的要求,“说出”可分解为正确的叙述或解释,也可以理解为总结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属于应用层面的要求阅读”可理解为利用地图正确的判读,属于技能方面的要求绘制可理解为画出图幅大小合适,温差适宜的气温曲线图,属于技能方面的要求三、综合分析,形成剖析图 将分解后的知识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学情、进行综合分析,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绘制成剖析图,以便于清晰的对应具体学生。
使用气温资料借助教科书已有气温资料 正确地判读运用地理语言进行准确的表述借助示意图分析 画出图幅大小合适,温差适宜的气温曲线图绘制阅读说出搜集的资料 (属于应用层次重点) (属于技能方面的初步学会层次重点、难点) (属于技能方面的学会层次重点、难点) (属于应用层次重点)四、学习目标陈述或叙写 1.知道有关气温的一些概念,如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气温年较差等2.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3.使用气温资料,能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4.初步学会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五、评价设计设想一:重视对自然地理知识的“了解”,体现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如运用示意图,说出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值及其出现的时间,最低气温值及其出现的时间设想二:重视对自然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体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运用气温分布图,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设想三:重视“方法”,体现考查学生将数字资料处理加工成地理图表的能力如给出某地的气温资料,绘制该地的气温年变化图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评价样题:1、一天当中,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A.正午 B.正午后的任一时刻 C.正午前后12时 D.正午过后的2时左右2、北半球陆地大多数地方月平均气温最高出现在( )A.7月 B. 8月 C.1月 D.2月3、关于气温的变化规律,叙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7月份,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 B.山麓地带温度低于山顶温度C.高度每上升1200米,气温下降7.2℃ D.同一地区,下层空气较上层空气冷4.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相对高度为A.600米 B.3666米 C.200米 D.2000米5.已知北半球同纬度A、B两点(如图),若A点为陆地,B点为海洋。
判断图中所表示的季节是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6.根据下表中的气温数据,完成下列各小题:月份123456789101112气温(℃)131114172224262725231915(1) 在坐标网络中,请你绘出此地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2) 分析此地最热月出现在 月,最冷月出现在 月,气温年较差 ℃3) 归纳此地的气温变化特点是:夏季 ,冬季 六、教学过程预设:【新课导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同学们,早晨和中午的气温一样吗?暑假和放寒假你们穿的衣服一样吗?”“夏季一般你们选择去哪些地区避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了解气温的变化和分布规律一、气温与生活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释疑:1、结合图3.10自学,和50页“阅读材料”部分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读49页3.10图,填出不同时段的气温:8点时是 ℃,14点时 是 ℃,20点时是 ℃,2点时是 ℃,根据图右边的文字内容,这一天的平均气温是 ℃⑵、根据日平均气温的方法,你能描述什么是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吗?月平均气温 。
年平均气温 ⑶、测定气温一般用摄氏温标,记做 ,读做 ;观测时通常一天要进行 次,一般是在 时、 时、 时、 时观测2、阅读50页活动题资料,说出每一个资料的内容中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资料1说明气温与 的关系;资料2说明气温与 的关系;资料3说明气温与 的关系;资料4说明气温与 的关系;资料5说明气温与 的关系;请你任意说出一条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的实例 学生自学释疑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二、气温的变化【问题承转】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气温的变化的学习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释疑:1、什么是气温的日变化?什么是气温的年变化?2、读图3.12及右边的文字,该地的日最高气温约 ℃,最低气温约 ℃,日较差约 ℃。
一日中的最高气温出现在 ,最高气温出现在 3、读图3.13及右边的文字,该地的月平均最高气温约 ℃,最低气温约 ℃,气温年较差约 ℃ 北半球气温最高的月份气温最低的月份陆地海洋4、读图3.13右边的文字, 完成下表:5、处理教材51页活动1,读图3.14完成下列要求:⑴、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⑵、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⑶、气温年较差为 ℃;⑷、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是:冬 夏 ,季节变化 ,年较差 (大或小)6、处理教材51页活动2,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描述该地气温的年变化特征是 学生自学释疑 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小组汇报探究结果教师根据课堂生成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三、气温的分布【问题承转】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地方的气温是随时间在不断变化的,那么,世界上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世界气温的分布。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释疑:1、阅读课本52页图3.15,回答下列问题:⑴.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⑶.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⑷.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⑸.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2、阅读图3.16“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回答下列问题:⑴.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⑵.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