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doc
16页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一、适用范围《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和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可接受风险标准》)用于确定陆上危险化学品企业新建、改建、扩建和在役生产、储存装置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二、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我国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值表防护目标个人可接受风险标准 (概率值)新建装置(每年)w在役装置(每年)w低密度人员场所(人数<30人):单个或少 量暴露人员1X 103X 10居住类高密度场所(30人w人数V 100人): 居民区、宾馆、度假村等公众聚集类高密度场所 (30人w人数V 100 人):办公场所、商场、饭店、娱乐场所等3X 101 X 10高敏感场所: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 监狱等重要目标: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文物保 护单位等特殊高密度场所(人数》100人):大型体 育场、交通枢纽、露天市场、居住区、宾馆、 度假村、办公场所、商场、饭店、娱乐场所 等3X 103X 10三、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我国社会可接受风险标准图 死亡人数N (人)附录:i•相关术语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推荐方法附录1相关术语定量风险评价:是对某一装置或作业活动中发生事故频率和后果进行定量分析, 并与可接受风险标准比较的系统方法。
风险:是指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发生事件后果严重性的结合个人风险:是指因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各种潜在的火灾、爆炸、有毒气体泄漏事故造成区 域内某一固定位置人员的个体死亡概率,即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年)的个体死亡率通常用个人风险 等值线表示社会风险:是对个人风险的补充, 指在个人风险确定的基础上, 考虑到危险源周边区域的人口密度,以免发生群死群伤事故的概率超过社会公众的可接受范围通常用累积频率和死亡人数之间的关系 曲线(F-N曲线)表示防护目标:指在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时, 易造成群死群伤的危险化学品单位周边的人员密集场所或敏感场所,包括居民区、村镇、商业中心、公园、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养老院、车 站等不可接受区:指风险不能被接受可接受区:指风险可以被接受,无需采取安全改进措施尽可能降低区: 指需要尽可能采取安全措施,降低风险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是指危险化学品生产、 储存装置危险源在发生火灾、 爆炸、有毒气体泄漏时,为避免事故造成防护目标处人员伤亡而设定的安全防护距离附录2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推荐方法根据不同适用范围,一般采用事故后果计算法、定量风险评价法或危险指数法计算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一、事故后果计算法是以爆炸事故后果模型为基础,根据装置可能发生的最严重爆炸事故情景,计算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的方法一) 适用范围涉及爆炸品类危险化学品(如:硝酸铵、三硝基甲苯、硝基胍)的生产、储存装置二) 计算步骤事故后果计算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步骤如下:1 .确定最严重事故情景参照《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设计安全规范》( GB50089-2007 )中第3条的有关规定,确定该生产、储存装置内能够发生同时爆炸的最大爆炸品量作为计算药量, 选择计算药量同时发生爆炸的情景作为最严重事故情景进行后果计算2•计算事故后果最严重事故情景下距爆炸点中心某距离处的冲击波超压可按下式计算:14电R34.3Q?R21.1®R(1)式中:△ P――空气冲击波超压值,单位为 105帕斯卡(Pa);Q――一次爆炸的梯恩梯(TNT)炸药当量,根据计算药量折算,单位为千克( kg);R――爆炸点距防护目标的距离,单位为米( m)o3•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根据空气冲击波超压的安全允许强度(一般取厶 P=0.02X 105Pa;可以影响建筑物玻璃破损的强度),通过计算得岀生产、储存装置与防护目标间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二、定量风险评价法是对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发生事故频率和后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以可接受风险标准确定外部 安全防护距离的方法一) 适用范围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选用定量风险评价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1 •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2 •构成一级、二级重大危险源,且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的;3 •构成重大危险源,且涉及毒性气体的但是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符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令第40号)第九条规定的情形,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的风险标准 执行二) 计算步骤定量风险评价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计算步骤如下:1 •定量风险评价个人风险计算中的危害辨识和评价单元选择、失效场景分析、失效后果分析、个人风险计算和社会风险计算可参照《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 AQ/T3046-2013 )中有关规定执行其中设备设施的失效场景频率及修正可参照《基于风险检验的基础方法》( SY/T6714-2008)中有关规定执行2 •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根据本公告公布的可接受风险标准,通过定量风险评价法得到生产、储存装置的个人可接受风险等值线及社会可接受风险图,以此确定该装置与防护目标的外部安全防护距离。
三、危险指数法根据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性质、位置和生产类型,评估和计算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的危险指数, 并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方法一) 适用范围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同时符合下列所有情形的,应当选用危险指数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1 •未列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2 •不涉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布的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或涉及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但不构成一级、 二级重大危险源的;3 •涉及毒性气体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不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二) 计算步骤危险指数法确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的流程图如图 1所示:图1危险指数法流程图计算步骤如下:1 .确定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是按物理危险性(火灾 /爆炸)或健康危害性(人员健康)进行的危险性分级根据收集的危险化学品资料,通过查表 1,可得到其危险等级表1危险化学品的危险等级标准表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分类说明危险种类危险等级易燃气体2.1a) 与空气的混合物按体积分数占 13%或更少时可点燃的气 体;b) 不论易燃下限如何,与空气混合,燃烧范围的体积分数 至少为12%的气体火灾爆炸高2.1易燃成分占45%或更多的气溶胶。
火灾爆炸高液化石油气(LPG)火灾爆炸中易燃液体3PGI闪点V 23 C,初沸点W 35 C火灾爆炸高3PGH闪点V 23 C,初沸点〉35 °C火灾爆炸高3PG皿23C< 闪点W60 C火灾爆炸中可燃液体60 CV 闪点W 93 C火灾爆炸低液态退敏爆炸品3PGIPGHPGma) 物质:(i)列为液态退敏爆炸品,在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 的建议书-规章范本》(以下简称《规章范本》)中包装 分类为I、H或皿;b) 液态退敏爆炸品:(i) 是一类爆炸品添加退敏剂形成液体,不再满足爆炸品 的条件;(ii) 没有列在《规章范本》中,没有包装分类火灾爆炸高易燃固 体一易 燃固体 和摩擦 易着火 的固体4.1 (a)PGH按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试验和标准手册》(以下简称《试验和标准手册》),迅速燃烧或反应迅速 或可能通过摩擦起火的物质火灾爆炸中4.1 (a)PG皿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 4.1(a) PGH低的物质火灾爆炸低自反应性物质4.1 (b)A类B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会传播爆轰或 快速爆燃或剧烈反应或热爆炸的热不稳定物质火灾爆炸高4.1 (b)C类D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 4.1(b) A类、B类低的物质。
火灾爆炸中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分类说明危险种类危险等级4.1( b)E类F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危险性比 4.1(b) C类、D类低的物质火灾爆炸低固体退敏爆炸品4.1 (c)PGI PGHPG皿a) 列入《规章范本》的几种物质;b) 是一类爆炸品添加退敏剂形成固体, 不再满足一类爆炸 品的条件火灾爆炸高自燃物质4.2PGIa) 不满足《规章范本》 4.1.2判定标准,但按《试验和标准 手册》,与空气接触 5分钟内发生燃烧的固体;b) 不满足《规章范本》 4.1.2判定标准,但是依据相关测 试条件,可以燃烧或使滤纸燃烧的液体火灾爆炸高4.2PGH不满足《规章范本》4.1.2判定标准,但按相关测试方法, 满足特定标准的物质火灾爆炸高4.2PG皿不满足《规章范本》4.1.2判定标准,但按相关测试方法, 一疋数量满足特疋标准的物质火灾爆炸中遇湿易燃固体4.3PGIa) 少量物质与水接触释放岀易燃气体的物质;b) 常温下易与水反应的物质, 易燃气体释放率在任一分钟内大于10L/kg火灾爆炸高4.3PGH常温下易与水反应的物质,易燃气体释放率每小时大于20L/kg火灾爆炸高4.3PG皿常温下与水反应缓慢的物质,易燃气体释放率每小时大于1L/kg。
火灾爆炸中氧化物—固体或液体5.1PGIa) 《规章范本》中属于 5.1类物质,包装分类为I的物质;b) 与干纤维素混合自燃或平均燃烧时间小于特定参考物的 固体;c) 与干纤维素混合自燃或平均燃烧时间小于特定参考物的 液体火灾爆炸高5.1PGHa) 《规章范本》中属于 5.1类物质,包装分类为H的物质;b) 与干纤维素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平均燃烧时间大于或等于 特定参考物,不符合 5.1PG I标准的固体;c) 与干纤维素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平均燃烧时间大于或等于 特定参考物,不符合 5.1PG I标准的液体火灾爆炸高危险化学品危险货物分类说明危险种类危险等级5.1PGma) 《规章范本》中属于 5.1类物质,包装分类为皿物质;b) 与干纤维素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平均燃烧时间大于或等于 特定参考物,不符合 5.1PG I或H标准的固体;c) 与干纤维素混合形成的混合物平均燃烧时间大于或等于 特定参考物,不符合 5.1PG I或H标准的液体火灾爆炸中氧化物—气体2.2a) 《规章范本》中属于 5.1类的气体;b) 引起或有助于其他物质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快的气体火灾爆炸高有机过氧化物5.2A类B类按《试验和标准手册》相关测试方法测试,会传播爆轰或 快速爆燃或剧烈反应或热爆炸的物质。
火灾爆炸高5.2C类。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