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城县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docx
21页虞城县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一、规划目的为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实施省委省政府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积极对接中原城市群规划和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商丘中心城区,更有效的指导虞城县城乡发展与建设,实现虞城县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商丘市人民政府批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及相关法律、规范,结合虞城县城乡发展阶段与发展诉求,特此编制《虞城县城乡总体规划(2016-2035)》(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虞城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二、指导思想以“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省市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强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走“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地制宜地确定城乡发展目标和战略,坚持生态文明,尊重历史文化,倡导精明智慧发展,促进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河南省百城提质工程,打造商丘东部组团城市,实现城市的内涵式提升、提质发展,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基本农田和粮食安全,探索传统农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规划期限近期:2016-2020年远期:2021-2035年四、规划范围与规划空间县域范围:包括虞城县全部行政辖区,辖25个乡镇,总面积1432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西部以虞城县行政边界和规划济广高速为界、北部以规划省道S207为界,东部以规划省道S208为界,南部以规划远期国道G343为界,总面积约102.15平方公里五、城市规划区规划区范围包括城关镇、城郊乡、李老家全部的区域,面积149.73平方公里,以及古王集东部46.69平方公里、郑集西部10.17平方公里,稍岗西部9.03平方公里,大侯北部14.51平方公里,刘店北部24.15平方公里,总面积约为254.3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图六、城市性质商丘中心城区东部组团,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五金装备制造基地,豫东食品制造基地,水绿融通、文化彰显的生态宜居城市七、城乡发展目标把握国家“一带一路”、“中部崛起”、“中原城市群”、新型城镇化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全域城乡发展,建立现代城乡居民点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布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城乡活力,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
促进虞城中心城区作为商丘东部组团,提升虞城产业之城、宜居之城建设,达到全国一流县级城市水平;打造虞城县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环境优良、文化特色鲜明、城乡协调发展的“果乡绿城、五金世界”,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虞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划远景即到本世纪中叶,把虞城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八、发展指标体系1、经济发展目标规划到2020年,虞城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虞城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4亿元,年均增长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880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45:39规划到2035年,虞城县实现由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的迈进虞城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48亿元,年均增长7.5%,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1400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47:422、社会发展目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现新型城镇化增加就业容量,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规划到2020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0元实现教育、医疗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基本形成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规划到2035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0元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建成覆盖城乡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网络体系3、生态发展目标规划到2020年,稳步推进“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空气质量明显好转,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根据GB 3095-2012)达到200天,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定目标内;生产与生活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升,平原绿化率继续保持在全国先进位次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生产总值耗能、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河南省定目标内规划到2035年,坚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推动绿色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根据GB 3095-2012)达到300天,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生产总值耗能、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九、发展规模规划远期2035年县域常住人口达到126万人县域城镇化率达到67.5%,县域城镇人口达约85.2万人十、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规划至2035年,虞城县中心城区人口为53万人十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规划至2035年虞城县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56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06平方米/人以内。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十二、县域空间结构规划县域城镇空间结构为:“一路一带、一核两心四区”一路:沿S208的南北向城镇发展轴带,打造为创新、创业、开放、美好之路,充分发挥其贯穿三省、联接25乡镇的南北大通道作用,打造城镇空间、产业、人口、信息、物流综合发展主轴带一带:连接商丘、虞城、夏邑的东西向城镇发展轴带一核:商丘中心城区东部组团,行政、文化、服务、信息、产业集聚中心,生态宜居片区两心:打造利民镇为工业重镇,文化旅游,打造杜集镇为县域南部商贸中心四区:以中心城区及利民镇为核心的重点发展区;稍岗镇、杜集镇及站集镇构成的协调发展区;北部沿黄河故道乡镇及南部木兰镇构成的特色发展区;其他乡镇构成一般发展区县域空间结构规划图十三、城乡规模等级体系统筹虞城全域城乡用地布局,形成县域中心、中心镇、一般镇和村庄的四级居民点规划体系县域镇村布局规划图十四、中心镇发展指引1、利民镇职能定位:县域北部地区经济、文化、科教、信息服务中心,发展食品加工业、商贸物流及文化休闲旅游业的综合型城镇;人口规模:4.4万人;用地规模:6.1平方公里;发展指引:适当扩大镇区规模,提升服务能力,重点发展食品(乳制品)加工业,商贸物流及古城旅游业、文化休闲旅游服务业,打造利民镇豫东小吃城品牌及旅游休闲特色小镇,逐步建设为综合型特色小城镇。
2、杜集镇职能定位:县域南部地区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中心,以发展商贸、旅游、文化、信息、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商贸型城镇;人口规模:2.9万人;用地规模:4.1平方公里;发展指引:重点发展旅游、商贸、文化、信息、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借助交通及区位优势条件,建设商贸服务平台,构建棉纺产品集散市场,形成服务虞城县域以及周边夏邑、柘城、商丘部分乡镇的区域性商贸中心十五、城市发展方向虞城县中心城区以向西发展为主,对接商丘,实现融合发展在总体向西的格局下,以向南拓展为主,向北发展为辅,控制向东发展十六、城市开发边界西部以行政边界为界,北部以规划省道S207为界,东部以规划省道S208为界,南部以规划远期国道G343为界十七、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带引领,轴向生长;四心辉映,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1、一带引领规划依托响河和周商永运河构建“响河-运河生态景观带”,引领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格局2、轴向生长依托木兰大道—大同路、漓江路—十字河形成“一横一纵”的城市发展主轴;依托仓颉大道、人民路形成联系多个组团的城市发展次轴3、四心辉映依托老城区商贸中心的提升和改造、新城综合服务功能的完善与优化、南部“人民公园—双创湖”产城融合的强化与推进、北部生态文化园的保护与建设,形成商丘东部组团城市的核心功能,四大综合服务中心交相辉映,构建城市发展的四心格局。
4、组团发展依托主要的交通走廊及绿色廊道将城市划分为六大功能片区,分别为老城发展片区、西部综合服务区、中部新城区、南部产业集聚区、北部生态宜居区、道北物流商贸区中心城区规划结构图十八、片区规划1、老城发展片区东启规划东环路,西、南至响河,北至陇海铁路,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04.75公顷定位为地区门户枢纽、现代商贸集聚发展的重要平台结合火车站及人民路、大同路、胜利路周边地区的改造更新,实现功能业态调整,形成特色商业及商贸综合服务中心2、西部综合服务区西部综合服务区西至虞城县行政边界,东至响河、漓江路,北至陇海铁路,南至诚信大道,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082.91公顷依托特色商业区及文化行政功能,形成集商贸服务、金融服务、文化会展、行政服务、生态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3、中部新城区中部新城区西至至诚四路、伊尹大道,北至诚信大道,东至响河,南至江浙大道、G343,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293.01公顷依托人民公园、双创湖及产业服务功能,形成集现代产业孵化、金融商务、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居住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综合服务区4、南部产业集聚区南部产业集聚区西至虞城县行政边界,北至诚信大道、至信三路,东至响河、虞单公路,南至远期G343,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721.07公顷。
依托虞城综合保税区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五金工量具、农副产品加工及纺织服装业等,并配套发展现代物流业等相关产业注重产业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城融合5、北部生态宜居区北部生态宜居区西至规划济广高速,北至郑徐高铁,东至漓江路,南至陇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205.57公顷定位为虞城生态休闲后花园、豫东生态文化旅游重要节点、四省通衢旅游集散地规划结合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度假,打造旅游集散区6、道北物流商贸区道北物流商贸区西至漓江路,北至郑徐高铁,东至黄河路,南至陇海铁路,规划用地面积约为393.12公顷规划依托陇海铁路物流仓储功能,发展及现代商贸市场、电子商务、物流延伸配套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物流产业集聚区十九、铁路虞城县域规划形成“三横两纵”的铁路网,“三横”为陇海铁路、郑徐高铁、邢商永地方铁路;“两纵”为商合杭高铁、京九铁路二十、公路规划形成高速公路系统、公路干线系统和一般公路三个层次的路网结构规划形成“两横一纵”的高速公路网络,“两横”为连霍高速公路和商砀高速公路;“一纵”为济广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系统主要由国道和省道公路构成。
规划一级公路包括G310、G343、S208(原S203)及商丘东环路规划二级公路包括S207(新建、改建)、S314(新建)、S316(新建)、S317(原S325)、S319(新建)、S320(原S327)、S326(改造)、规划南北快速通道、规划沿黄快速通道一般公路系统主要由县道、乡道和其他公路构成县域综合交通规划图二十一、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形成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和城市支路三级道路结构体系,形成方格路网为主的网络格局规划形成“九横十二纵”的主干路网系统,“九横”指规划郑徐路、北环路、嵩山路-胜利路、木兰大道-大同路、工业大道、至信三路、江浙大道、G343、远期G343,“十二纵”指科迪大道、仓颉大道、至诚五路、伊尹大道、至诚六路、至诚七路、漓江路、至诚八路、人民路-原虞单公路、黄河路、规划东环路、规划东外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