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ppt课件)第一章-原始社会.ppt
97页第一章 原始社会远古~公元前21世纪第一节 绪言一、工艺美术的起源l艺术起源劳动说、娱乐说、巫术说、图腾说 观念、方法不同导致联想、推测不同 l工艺美术萌芽旧石器时代晚期(1万8千年前):旧石器——渐趋规整、细小、对称 饰品——鱼、兽牙、骨饰品,石珠、石坠,染色 新石器时代(8000年前始):工艺美术法则萌生——质感、触感、比例、对称品种——陶器、玉器、纺织品、牙骨器、漆器 山顶洞穿孔兽牙 虽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装饰品,但当年被佩戴却不仅为美,还应是勇武的标记砍砸器 靠打制做成,已有对称感l 旧石器时代有段石锛(长14 厘米) 以矽质灰岩制成,纹理优美造型极规整,即令今日,也难轻易完成l 新石器时代石斧 材质颇佳,打磨光滑,造型对称二、时代与工艺美术l时代背景 旧石器时代 渔猎采集,生活艰难,环境恶劣,居无定所 新石器时代 农业、畜牧业发展,居所稳定 中期:社会分工渐明确,手工业渐独立 晚期:贫富分化,社会结构变化l工艺美术内涵对美的追求和理解功利目的(更重要):自然崇拜、图腾信仰第二节 陶器 一、引言l陶器定义 粘土制坯,800℃~1000℃以上高温烧成l分布 发现七八千处:黄河、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东北l分类 按坯体呈色:红(彩陶多为泥质红陶 )、灰、黑、白 重点:彩陶(装饰)、黑陶(造型)二、材料与制作l材料特性: 粘土的可塑性、收缩性 l制作: 制坯:捏塑、泥条盘筑、轮制(陶车、慢轮、快轮) 修整:打磨,使坯致密,吸水率低,器表平整光亮 装饰:陶衣 、彩绘、剔刻、镂空、拍印、堆加 焙烧:平地堆烧——窑炉 空气供应与呈色:红陶(氧化),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灰陶(还原),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 三、彩陶l定义: 绘画图案于坯体,而后焙烧(区别于彩绘陶) 多属泥质红陶l起源与兴盛: 公元前6000~5000年出现于黄河流域 新石器时代中期最盛l分布 各重要江河流域l主要文化类型仰韶文化彩陶 半坡类型(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庙底沟类型(公元前3900年前后) 石岭下类型 马家窑类型 半山类型 马厂类型 屈家岭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 大汶口文化彩陶 齐家文化彩陶 1、仰韶文化彩陶l命名:1921首先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声名赫赫l分布:以陕豫为中心,也发现在与之相邻的冀、晋、蒙、肃、鄂等省区的部分地域 l陶器:砂质和泥质的红陶为主l制坯:多捏塑、泥条盘筑法成形,有些采用慢轮修整l主流:彩陶,器物多为泥质钵、盆、盂l色彩:红、黑、白为主,常画在细泥陶衣上l题材:主要为抽象几何形,有少量的写实动物l典型类型命名装饰分布纹样特点时间地域半坡类型西安半坡村直线几何形多:宽带、三角、折纹动物纹少:鱼、鹿、鸟、羊、猪面造型规整,结构单纯,图案严整,笔触有力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关中地区庙底沟类型河南陕县庙底沟村几何形多:花瓣、钩叶、条、涡、圆点、方格动物纹少:蛙、鸟,多曲线造型优美,色彩鲜明,装饰形象秀丽,构图丰富多变,塑绘结合公元前3900年前后陕晋豫三省交界地区网纹船形壶(高15.6,长24.8厘米) 造型似船,十分别致,壶腹两面又以黑彩绘出网纹,令人联想起先民驾船撒网捕鱼的场景。
l 半坡类型几何形鹿纹彩陶盆几何纹彩陶钵和小口器动物纹:鱼纹盆(口径31.5厘米) 圜底折腹盆是半坡典型造型之一上腹部以黑彩绘出三条写实的鱼纹互相追逐鱼纹:由写实趋抽象变形鱼纹盆(口径25.2 厘米) 若非专家辨认,纹样可能被视作几何纹外壁黑白相间的装饰具有双关的效果人面鱼纹盆 (口径39.5厘米) 仰韶文化有瓮棺葬俗,即置早夭幼童于瓮中,上覆一盆图示者便做此用l 庙底沟类型 几何形、花卉纹 涡纹曲腹盆(口径33.3 厘米) 大弧度曲线造型,装饰色彩丰富,纹样圆转流动器物既优美,又富力量感花瓣纹盆变形鱼纹圜底盆 口径51厘米鱼纹 鹳鱼石斧图缸(高47厘米) 鹳和所衔之鱼应分别是死者氏族与被征服氏族的图腾,石斧则是死者权威的标志 人头器口瓶(高31.8 厘米) 造型颇似身怀六甲的孕妇那时,人丁兴旺对氏族至关重要塑绘结合 2、马家窑文化彩陶l命名:1924年,甘肃临洮马家窑村l分布:甘肃中部、青海东北部及四川北部、宁夏东南部l时代:约从公元前3000年延续到公元前1900年l陶器:砂质、泥质红陶,泥质灰陶。
彩陶多,艺术顶峰l器形:盆、钵、壶、瓮、罐、瓶l色彩:黑彩或黑红兼施,绘制于橙黄或红底上l题材:几何形为主,动物、人物为辅l风格:行笔流畅,装饰繁满类型命名装饰题材特点马家窑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弧线几何形多动物纹不多人物纹极少:舞蹈人纹盆钵碗内彩,瓶壶外壁装饰半山甘肃和政洮河西岸二阶台地几何形多:网、菱格、三角、水波、垂弧、漩涡、圆圈,葫芦形构图:二方连续立体设计;繁密华丽,黑红彩交替,变化丰富马厂青海民和马厂塬几何纹:四大圈内填细小几何纹流行人物纹:似蛙神人纹艺术衰落,多造型粗放,装饰草率l典型类型同心圆圈波纹盆(口径29.7 厘米) 流畅而富韵律的装饰显示了高超的绘画技艺 内彩(绘于盆、钵、碗内壁)l 马家窑类型通体装饰 旋纹壶(高21 厘米) 壶是马家窑类型彩陶晚期常见的器形旋纹饱满流畅,而网纹等直线纹又颇严谨,它们令装饰颇富变化图案曲直对比 旋纹尖底双耳瓶(高25.5厘米) 汲水器,据测试,尖底能令汲水方便省力,也便于插进土中放置 四大圈纹壶人物纹 舞蹈人纹盆(口径22.8厘米) 内壁绘舞蹈人纹,这种集体舞蹈应对氏族有重大意义。
菱格纹罐(高15.3 厘米) 纹样颇具现代感,今日的国际象棋棋盘、若干地砖拼嵌仍为这种效果l 半山类型菱格纹 垂弧纹 (黑红相间)垂弧纹罐(高30 厘米) 此罐图案若平视,如排波连涌,若俯视,则似涟漪渐开,显示出立体设计的高水平 四大圈纹壶葫芦形网纹壶(高48.2厘米) 有半山类型早期彩陶特点原始陶器的许多造型都受葫芦形象启发四大圈纹壶(高49 厘米) 马厂四大圈与半山晚期联系密切圈内网纹也早见于更早的其他文化,但这种过于简单的几何纹很难辨认传承l 马厂类型几何纹单把壶神人纹 神人纹壶(右高32.8 厘米) 神人纹虽属马厂类型早期样式,其形象仍略似蛙,因此,有些专家称之为“蛙纹”绘塑结合 浮雕人纹壶(高33.4厘米) 浮雕性装饰着力表现性器官为男女合体的人物艺术乏善可陈,含意令人关注3、其他文化的彩陶与彩绘陶l其他文化彩陶命名种类装饰分布色彩纹样时间地域大汶口山东泰安大汶口(1959)早期无多,后明显增加黑彩与白彩,底红几何形为主:连栅、连贝、花瓣、八角星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山东中南部和江苏北部齐家甘肃和政齐家坪(1924)多褐红彩几何形为主:菱格、网、同心三角等,直线构成公元前2000年始甘肃、青海、宁夏、内蒙部分地区屈家岭湖北京山屈家岭(1954)彩陶(有蛋壳彩陶)多黑彩,有橙黄几何形:直线构成 公元前3000年~前2600年江汉平原与河南西南部、湖南北部l大汶口文化 花瓣纹壶(高19.5 厘米) 沿海地区的创作往往灵秀。
此壶腹部浑圆,造型小巧,色彩鲜丽,装饰秀美,图案还可看出仰韶文化彩陶的影子花瓣纹钵八角星纹豆(高26 厘米) 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典型器物,装饰醒目三角纹背水壶l齐家文化 三角纹大耳罐(高10.5厘米) 齐家文化彩陶数量有限,彩绘多用褐红色完成此器的双耳上有镂刻的人面纹 分布在甘青等西部,所处时代在内地已入夏商l 屈家岭文化彩陶 三角纹器座(高15.6 厘米) 细泥红陶质出土时,这种器座上常叠放同样装饰的彩陶钵或彩陶碗l 大溪文化彩陶 l彩绘陶l定义:先焙烧,后画图案(易磨损 )l起源:公元前5000年左右(河姆渡)l分布: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黄河中下游:甘肃秦安大地湾四期 、大汶口文化、山西襄汾陶寺中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晚期 l崧泽文化 以砂质红陶和泥制灰陶为主,还有少量泥质红陶和泥质黑皮陶它们上的刻划(右)和镂空装饰比彩绘陶(左)精彩l中原龙山文化陶寺(山西襄汾)类型彩绘陶 蟠龙纹盘(口径40.7厘米) 此盘应是上层人物专用的,蟠龙纹应为权威的标志。
商周青铜盘上,也有形象相近的蟠龙纹陶寺类型早期彩绘陶 良渚文化黑陶彩绘壶四、黑陶及白陶l黑陶,内外皆黑或灰陶、红陶施黑陶衣(黑皮陶、黑衣陶)l著名文化命名种类制坯与效果装饰分布时间地域河姆渡浙江余姚河姆渡夹炭黑陶(早期)捏塑、泥条盘筑黑陶素面,有刻划装饰公元前5000~前3300年 宁(波)绍(兴)平原良渚浙江余杭良渚灰胎黑皮陶(晚期)快轮成形,造型规整,胎较薄素面磨光,细巧刻划、镂空、彩绘公元前3300~前2200年太湖地区,山东龙山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越晚黑陶越多,蛋壳陶快轮成形,型周正,厚薄均匀素面磨光,有带刻划、镂空公元前2500~前2000年山东中东部及江苏淮北l河姆渡文化 猪纹钵(高11.6,长21.2厘米) 所刻猪纹是中国艺术中最早的猪的形象,表现的应是家猪鱼藻纹盆l良渚文化 曲折纹阔把壶盖罐(通高21.8 厘米) 造型挺拔,极优美圈足上有三组镂空装饰,盖和身还绘红褐色宽带纹 l山东龙山文化 罍(通高22 厘米) 造型周正,器表打磨,通体黝黑乌亮颈、肩、腹所饰弦纹打破了大面积的光素,令视觉丰富蛋壳黑陶高柄杯(高26.5 厘米) 虽然精美,却不适用,因底座太小,易倾倒。
当然,有些高柄杯底座相对较大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鹰尊l 白陶 山东龙山文化鬶(高29.7厘米) 炊煮器,袋足中空以加大受火面积有专家根据《礼记》,认为应称“鸡彝”大汶口文化背水壶五、艺术与适用l造型与适用 圆形器皿居多:钵、碗、盆、罐、壶、瓶 使用:无棱角 ,不宜碰伤;承压大,耐用 生产:变形难察觉;节省材料 l尺度与适用 口径 盆,30-40cm,小于肩宽,端持省力 碗,12-20cm,方便端执,盛物重量适宜 口径、足径、高之比值大体2:1:1,近今日 l图案趋抽象仰韶彩陶鱼纹演变推测图庙底沟彩陶侧面鸟纹演变推测图 l装饰部位 装饰位置:起居方式——置于地面无论立、蹲、坐,装饰在视线最集中处不同视角图案不同 :立体设计 史前与近世观赏器物视线的差异半坡折线纹彩陶小口壶图案平视,口、腹装饰无关;俯视,壶口装饰则成花心 第三节 玉器一、引言l分类 饰品、祭器、观赏品、器皿,工具、武器等l出现与繁盛 旧石器时代: 最早:周口店,水晶旧石器(60万年前) 稍晚:玛瑙、玉髓、透闪石、蛇纹石等工具 新石器时代: 中期开始:大批制作,就地取材(矿物属性不同) 6000年前:西安半坡仰韶文化(和田玉) l分布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地区:东北、华北、华中、江浙、华南、青藏、西北、台湾 文化:红山、仰韶、大汶口、龙山、齐家、北阴阳营、大溪、屈家岭、石峡、河姆渡、马家浜、崧泽、良渚等l受新石器影响 制作:注重选材,工艺(钻孔、打磨) 造型:斧、铲、锛等生产工具l独立品格 饰物、礼器,碾琢花纹二、材料与制作材料——现代矿物学:由坚硬的角闪石族或辉石族矿物组成古代:美石(也含玛瑙、水晶、青金石、玉髓等),佳品——质温润、音清扬 主要玉材:产地矿物硬度色彩代表和田玉 新疆和田角闪石6-6.5(软玉)白、青白、青、黄、黑 洁白细腻为上,极品“羊脂玉”翡 翠 缅甸辉石6.5-7(硬玉)纯者无或白色,绿及红、紫、灰、黑等是杂质杂质美妙为上,极品翠绿色岫 玉 辽宁岫岩透闪石稍低于软玉独山玉 河南南阳绿帘纹石 稍低于软玉制作——l 材料特性:坚硬,玉雕(形象,非工艺)l 制作方法: 磨光、钻孔:简单器形——治石工具 碾琢:复杂器形、纤细花纹——治玉工具 砣具(新石器中晚期) 砣具:以旋转的工具带动蘸水的金刚砂(解玉砂),旋转早期靠拉弦,唐以后,脚踏当代苏州作坊琢玉场景三、红山文化玉器l地域: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一带l年代:约公元前4000年到前3000年上下l命名:1935年内蒙古赤峰红山后遗址, 1954年定名l研究:20世纪70年代始,逐渐展开l材料:多属透闪石软玉,当产在辽宁岫岩l器形:龙、鹰、鸟、龟、蝉、鱼、猪头等动物,马蹄形器、玦形器、丫形器、勾形器、勾云形器、环、璧、双连璧、三联璧等l特点:常带透孔,以供佩戴。
器表常光素,偶以线纹表现细部风格刚健质朴龙(高26厘米) 图录上常见立置形象,若以其背部的穿孔系绳佩挂,则做垂首拱背钩尾状了 兽形玦(高15厘米) 对许多上古的艺术形象,专家们常有不同的命名,如这种器物曾称“玉猪龙”,但也有专家反对马蹄形器红山文化玉器的收藏早于科学研究,考古学的进展才使不少传世玉器被认清是红山文化的作品龟鸮勾云形器(长10.8 厘米) 有专家认为,其功能或与斧钺等兵器有关,当属通神权杖一类,造型则源出庙底沟类型彩陶的玫瑰花 勾云双鸟形器兽面纹牌饰双兽首三孔器四、良渚文化玉器l地域:太湖地区,南到钱塘江,北至常州一带,量大质精l时代:约公元前3300~前2200年l命名:1936年在浙江余杭良渚发现l材料:鸡骨白、淡绿、暗绿、米黄等色的透闪石及阳起石、蛇纹石l器形:钺、琮、琮形管、璧、环、璜、纺轮、半圆形饰、串饰、冠形饰、牌饰、坠饰、项饰、三叉形器、锥形器、镯、蛙、鱼、蝉、鸟等l特点:纹饰精美,神人兽面纹琮、璧多,祭祀、殓葬钺(长17.9厘米) 良渚玉钺带装饰者绝少,此钺正反面皆有图案,上为神人兽面,下为神鸟柱形器琮(高39.1厘米) 造型挺拔。
在国家博物馆,还有一只高49.2厘米的,但从纹饰判断,它或与大汶口文化有关琮“琮王”(高8.8,射径17.1-17.6厘米,重6500克 ) 通体装饰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纹16组因其体大而重,且装饰精密,故有“琮王”之称神人兽面纹 “琮王”局部,纹样宽仅三四厘米在琮上,神人兽面即可出现在正面,也会出现于转角处璧(直径23厘米) 后世玉壁为重要的礼器,但良渚玉璧往往制作并不考究,故当年未必那样崇高项饰两种镯(外径6.5厘米) 纹饰虽简洁,却能以斜破直,以凸饰平,使器物在丰厚质朴中,显出节奏和变化此镯较小,非成人所能使用镯冠形器锥形器半圆形器璜带钩三叉形器山东龙山文化玉器数量虽不多,精品更优雅冠状饰圭锛第四节 结语河姆渡文化象牙器河姆渡文化漆碗其他品类吴兴钱山漾出土绢齐家文化铜镜一、启示功能和美观的统一:l装饰:往往为图腾、神徽,具佑护意义l造型:耳、钮、流、执丰富视觉,更方便使用l磨光:增添美感,手感舒适技术对艺术的制约:l陶器制坯与造型 捏塑:小型器物,造型不规整 泥条盘筑:较大器物,多胎壁较厚 轮制:规整慢轮、快轮:形式法则的创造: l对称、均衡、对比:陶器、新石器、玉器 l反复、间隔、双关:彩陶 l立体设计:彩陶 l构图方式:单独、散点、适合、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经济原则的发明:l彩陶装饰部位: 易于观赏处装饰,难以观赏处无纹二、影响l承袭:造型(琮、璧)、纹样(兽面纹)l发明:丝绸、陶瓷,泽被后世,意义巨大l外销的文明意义: 传布中华文明 影响异域艺术l世界影响:t长期制造丝绸、瓷器唯一国度t长期是域外同类制品(布、陶)典范l中国丝绸、陶瓷的文化意义l物质:t丝绸:理想服用面料,图案主宰装饰潮流t陶瓷:应用最多容器l精神:t中华文明深厚博大,但难以为外国理解t丝绸、瓷器美丽适用,潜移默化认知中华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