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青花造型整体风格规整庄重.doc
2页乾隆青花造型整体风格规整庄重,品种十分丰富,大者如瓶可高达 100 厘米左右,小者则不盈寸时代特征明显的造型有如下一些:赏瓶,始于雍正朝,乾隆时大批生产,均绘缠枝纹,乾隆以后成为传统品种双连瓶,乾隆新创,瓶体双连,也有四连或六连的壁挂瓶,始于明万历,乾隆时盛行, 《清河档案》称其为“轿瓶 ”,均是瓶、尊、罐等缩样,背部扁平有孔,可镶挂瓷板,康、雍时瓷板主要嵌于家具之上,乾隆时则扩大使用范围,更多的用于挂屏,插屏、屏雕及多扇围屏上,形状长、方、圆均有,已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种,并影响以后各朝交泰瓶,本是转心瓶、转颈瓶的一种,但转心瓶、转颈瓶多为粉彩制品,交泰瓶则有黄釉青花一种,交泰瓶腹部中间镂雕成如意头形,上下两部分胎体相勾连,有子母扣连结,可以活动,但不能分开转心瓶、转颈瓶、交泰瓶,均是唐英时所创,满足了乾隆皇帝追求新颖奇特、别出心裁的审美需要清晚期及民国时有仿品,但工艺粗糙现代景德镇亦有仿品,但因仿制者未见过实物,仅凭图录或隔玻璃框见到实物的印象仿制,许多关键结构与真物差距甚大玲珑瓷,胎体轻薄,器身镂空后填以青白色釉料,玲珑剔透,光照透影,因工艺复杂,嘉庆以后少见小文玩,多是各种瓶,罐大器的缩小品。
或精或粗,多为民窑所产大器类:尊、瓶、盘和缸等,尊、瓶高可达 100 厘米,盘口径可达 40 厘米,缸口径可达 65 厘米乾隆青花乾隆青花呈色稳定,早期与雍正时无甚区别,常有晕散出廓的现象,中期则形成正蓝呈色明快的风格,晚期则呈色略显青灰民窑中落斋堂款的,无论工艺或青花呈色,均可与官窑比美乾隆青花瓷质早期与雍正基本一样,胎质洁白细润,晚期略显逊色,官窑与民窑无多大区别釉面仍以青白色为主,匀净光润,也有呈粉白色的釉面,民窑中多见微度的波浪釉偶有出现浆胎青花康、雍、乾三朝均有浆胎是指明、清两代用瓷上淘洗后的细泥浆制成的胎体轻薄、色如米浆的一种瓷胎康、雍、乾浆胎青花自成一体康熙时胎体微泛土黄色,釉面多为粉白或浆白色,有细碎纹片,纹饰较一般青花细腻,底款多书“大明成化年制” 、 “大明嘉靖年制”或秋叶等图记款识雍正、乾隆时浆胎青花胎釉与康熙无大差别,少数有釉面不太平整的,青花纹饰则渐趋规矩图案化清晚期多仿康熙浆胎青花,但胎质粗松,呈灰白色,釉面多有杂质斑点,似感硬度不如真物而欠莹润乾隆青花纹饰题材丰富多彩,传统的人物、动物、植物均有,吉祥图案到此时已规范化和普遍化,福,碌、寿寓意画及多子、登科、见喜等祈求美好愿望的心理,完全融于各种寓意的图案中,成为以后各代工匠创作的楷模。
其他赞颂和的纹饰,如歌舞升平、安居乐业、人寿年丰等,则是乾隆统治 60 年的必然产物因乾隆喜欢作诗,不少瓷器上也有他的诗作但以青花书诗者较少,多是釉上彩作品仿古瓷的鉴定中国陶瓷史上仿古陶瓷生产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仿古,二是作伪仿古陶瓷的生产,最早出现于元代如元代仿宋钧窑,南北方瓷区都有生产再如元代霍县窑仿宋代定窑,亦属仿古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元代的仿古也可看做是对前朝陶瓷生产的继承和发展而明、清时期景德镇的仿古陶瓷生产,才是真正的仿古,它主要是仿历史上的诸大名窑产品如永乐时仿哥窑;成化时仿汝窑;清雍正、乾隆时仿定窑、钧窑产品等这些仿品都仿得很成功,但大多署本朝款识,也有不署款的此外,尚有明代仿明代,清代仿明代,清代仿清代的产品如成化、正德有仿宣德产品的;嘉靖,万历有仿成化产品的;天启、崇祯有仿宣德、弘治、正德、嘉靖产品的;清晚期又有仿康、雍、乾产品的等等这些仿品大多署所仿朝代款识,也有少数署本朝款识的上述这些仿古陶瓷多是应宫廷需要而烧制的官窑产品,工艺规整,质量精良,在仿古过程中还有不少创新鉴定这类瓷器要把握两个标准:一是被仿时代陶瓷的特征;二是仿制时代陶瓷的特征只要把握这两条原则,反复比较,自可识其真伪。
如宫中旧藏成化盖罐,其盖多有雍正仿配的,二者外观近似,但雍正仿品釉色略偏青,成化则釉质滋润,仔细观察就会看到二者的微小差别陶瓷作伪不同于陶瓷仿古,二者在方法和目的上有本质的区别虽然作伪也需要仿古,但因为作伪的目的是为了骗人、赚钱,所以其艺术价值也受到轻视雍正青花雍正朝的官窑青花,早期接近康熙时的瓷器,部分瓷器色调艳丽明快中期具有本朝特点,青花色调灰暗,一部分仿宣德青花类瓷器有晕散,纹饰上有人工点出的小黑色斑点(永乐、宣德两朝青花上的黑色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没有金属光泽,也不沉入胎体;一部分仿嘉靖、万历的青花瓷深蓝色艳,呈色稳定;还有一部分仿成化时的青花瓷,颜色淡雅闪灰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子坚致洁白,非常细润,胎体轻薄,修胎非常规整,造型俊秀,在清代瓷器中是很突出的其釉子光润,仿永乐、成化时的瓷器釉面洁白,仿宣德时的瓷器呈橘皮釉面闪青(但这时的棕眼气泡比宣德时的要小),仿嘉靖、万历瓷的釉面则是亮青釉此时青花纹饰的总风格是清秀雅致,常用的皮球花、过枝花(从器外壁起画,经过口沿,延续到器内壁,也叫过墙花) 、过墙龙,八桃、蝠桃 (取福寿意)等纹饰是这一时期开始或流行的这时的山石用“披麻铍” 技法,形成一层层的苔点,所绘人物从康熙时的大人小景变成小人大景,人物只居于景中一角。
文字中用梵文装饰,有时用排列整齐的瘦体梵文满饰器面,亦是此时独有总体看,雍正青花构图疏朗,简洁明快,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则细腻纤巧雍正青花瓷器造型很多,除仿永乐、宣德等前朝的器型,还有一些具有奉朝风格的器型.这时盘、碗的口面、底足都比较大(在清代一朝中,只有雍正、道光时的盘和碗有这一特点) 雍正青花瓷无论什么器型,线条部非常柔美、秀丽,比例协凋,恰如其分,是清代造型设计最完美的瓷器雍正青花官窑瓷器的款,字体基本一样,应是一入所写,楷款、篆款全有,字体清秀规矩,六字二行、三行款部有双图画得很规矩,几乎看下出起落笔青花瓷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 1300℃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出蓝色图案清代是青花瓷走向衰落的一个时代,只是到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在工艺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出现了一次回光返照,乾隆以后几乎不见精品,之后再也没有辉煌过下面介绍一下乾隆青花瓷的基本特点1)在造型上,乾隆官窑造型规范,制作精细,整器线条古拙,无柔和感,大件器物不变形,厚薄均匀,工整;胎制较粗,做工精致;底足打磨后呈泥鳅背状,手感滑润;器形无所不包,大到桌子,小到掌中玩物小鸟食灌应有尽有,多仿明宣德,且不留款,如果见到一件无款宣德青花瓷器,很有可能为乾隆时所仿制;清代青花瓷造型因循守旧,如盘、碗、樽等许多器物,从康熙到宣统,款式、尺寸都从未改变过;乾隆青花瓷也是这样, 《钦定皇朝礼器图式》 “盛大花瓷碗,口径一尺一寸七,高五寸三分……”凡是不符合钦定尺寸的青花瓷,就要考虑是否伪器,鉴定时应特别注意。
2)在青料上,乾隆官窑用浙料,呈纯正蓝色,发色鲜翠,分不清浓淡层次,多仿宣德,人为的在青花中点染铁锈状黑斑,与宣德青花中的铁锈斑相比显得浮躁,成色不稳定,且有晕散现象;釉底带有气泡,釉色白中泛青,所有器物施满釉;亦有部分仿成化,呈青色,发色淡雅平和;少量仿嘉靖,呈蓝紫色,发色鲜丽纯真;乾隆青花瓷以品种取胜,可谓百花齐放,其种类大致有青花矾红彩、外豆青里青花、外酱色釉里青花、哥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斗彩玲珑瓷、黄地青花、黄地青花加胭脂红、淡描青花填绿彩为乾隆首创3)在纹饰上,乾隆官窑仍有明代遗风,内容繁杂,勾染并用,线条挺直,生硬,画笔工整;纹样守旧,拘谨,呆板,缺乏生气;在器物上画的很满,部分仿成化,布局疏朗;其纹饰内容主要有缠枝、折枝水果,云龙纹,山水,人物,花卉以及各类吉祥图案,如三星图、百子图、荣升、福寿、百福、麒麟送子等;另外,乾隆喜欢将自己的诗词烧制于青花瓷上,为乾隆青花瓷在纹饰上的重要特征4)在落款上,乾隆多伪托款,亦有少量仿成化、正德、嘉靖,所仿明款得心应手,真伪难辨,但与明款相比显得软弱无力,拘谨,不及明款豪放,多用铁线篆写成,字迹工整纤细,娟秀无力,为馆阁体;帝王年号款较少,为“大清乾隆制”,书款规范,极少草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