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部湾见识南派非物质文化遗产].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玩***
  • 文档编号:201661802
  • 上传时间:2021-10-1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6.5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部湾,见识南派非物质文化遗产]   过去五年间,BMW中国文化之旅已行走超过12,000公里,先后探访了中国六大国家级文化生态爱护区以及12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BMW再度出行,作为第七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的官方活动之一,BMW中国文化之旅与中国艺术讨论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中心〕继续合作,再次踏上了探寻华夏古韵征程,并向沿途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捐助   今年的文化之旅车队四路出击:东线入浙皖,走海宁、嘉兴、黄山,探访端午节;北线走内蒙古,从锡林浩特到东乌珠穆沁,探访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南线下广西,从北海到达中越边疆小城东兴,探访京族哈节;西线看云南,西双版纳、普洱,访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各路车队追寻各方农耕、游牧、海洋及雨林文化影迹,聚焦各地特色民族传统节日及相关文化遗产  随2012BMW中国文化之旅南线车队而行,从北海到东兴,见证一份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的同时,认识中国南派非物质文化之潜力   STOP 1 北海贝雕技艺  北海所在的北部湾一带,曾以养殖海水珠宝〔中国南珠〕知名北海贝雕画,这是广西传统的民族工艺品,工匠利用北部湾种类繁多的海洋贝壳资源为原料,经雕磨、堆贴等多重工序制作而成。

      贝雕作品的背景都是通过手工绘制,一张背景画,制作人员经常花一个月或是更长时间制作工作人员介绍,贝雕中所用的贝壳,多是通过粗加工的打磨才能用于后期制作2010年,北海贝雕技艺被纳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名目     STOP 2 北海咸水歌  在北海银滩,吸引访客的除了壮阔的大海和沙滩,还有疍家人传唱的咸水歌和广东、海南一带传唱的咸水歌一样,北海的咸水歌也没有固定的歌谱咸水歌的流传方式特别原始,歌曲没有固定的歌谱,全靠老一辈人口口传唱咸水歌表达的都是水上疍家人的生活情景北海市文化局已支配专人搜集和整理咸水歌的曲谱和歌词2010年,咸水歌被列入广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STOP3 东兴京族哈节  京族,是中国大陆上唯一的“海洋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东兴市的万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东兴在我国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的部位,与越南隔海相望京族原为“越人〞,历史上亦称为“京人〞,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三岛的京族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从越南涂山迁徙来的,至今约500年历史京族仅有人口一万多人,但却孕育出了十几个国家级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服饰及曲艺形式,而这些曲艺形式多以海洋文化为基石。

      京族最具代表性的民俗风情是一年一度的哈节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节日,也称“唱哈节〞,“哈〞是京语译音,含有“歌〞、“请神听歌〞的意思传统的哈节庆祝中,有花灯舞、祝酒舞、敬香舞、花棍舞等多种舞蹈形式,以及传统的哈哥哈妹唱哈的唱歌形式以此为娱神活动的重要部分,以驱除噩运,保佑风调雨顺,渔人平安京族人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边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兴盛、五谷丰登哈节是为了纪念海神公的诞生早在2006年5月20日,哈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STOP 4 东兴万尾岛京族独弦琴艺术  独弦琴是京族人的一门绝活在东兴万尾村,我们拜见了独弦琴第九代传人——苏春发老师一个条箱、一个摇杆和一根琴弦组成的独弦琴,看似简洁甚至粗糙,却能送出饱满、淳厚音色,清亮光明、优美悦耳,有吟唱般韵味2010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举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中,“京族独弦琴艺术〞入选,列入传统音乐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每一位坚持的传承人,50多岁的苏春发是岛上年纪最大的独弦琴传人他对独弦琴的发烧,如痴似醉苏春发于1994年开始在自家办起了独弦琴培训班,开始收徒授艺。

      近20年时间里,苏春发不仅将琴艺倾囊相授,遇到贫困学生时,他还自己出钱帮他们买琴或把自己亲自制作的琴送给他们截至目前,已经三百余名学生得到了苏春发的指导,部分优秀弟子在国内外演出中也屡次获奖   STOP 5高跷捕鱼  在万尾岛,我们还见识了另一绝技——高跷捕鱼和拉大网高跷捕鱼至今只有部分京族老人把握  早期的京族渔民用踩高跷的形式在海边捕鱼,他们赤脚踩着高跷,用绳子把小腿绑住在坚硬的木桩上,以提高高度,深入更深的海滩木桩在松软的泥里很简单下陷,渔人在掌握高跷的同时还要手持沉重的大网对体能和阅历的要求极高,因此通常使用这种捕鱼方式的人经常是四五十岁的年长渔民拉大网通常需要三十几个人一起把长达1000多米、重达数百公斤的大网抬到海边,由船头带着网头在距海边70多米的地方,沿海岸撒网,围成一个半月型的弧线收网的时候人们分成两组,在大网的两头,边收边靠拢  如今京族人基本很少依靠这种传统捕鱼方式生存,面临失传的高跷捕鱼和拉大网目前是万尾岛金滩旅游景区的重要表演项目,据说这样能为京族渔民带来不菲的旅游收入 第 4 页 共 4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