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成因.doc
13页稻城亚丁附近地形的形成机制1. 稻城亚丁风景区简介及当前认知的地质成因 22.当前认知的地质成因 23. 亚丁风景区代表性景点介绍 24. 亚丁附近地形的真实成因 45. 亚丁附近风景成因解释 105.1 亚丁村平台的成因 105.2 卡斯地狱谷风景的成因 105.3 牛奶海的成因 115.4 羊背石的成因 126.亚丁附近陆块及三怙主雪山成因小结 121. 稻城亚丁风景区简介及当前认知的地质成因稻城亚丁风景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香格里拉镇亚丁村境内,地处著名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中段在亚丁自然保护区东部的小贡嘎山上,三座雪山直冲云天北峰仙乃日,海拔6032米;南峰央迈勇和东峰夏诺多吉,海拔同为5958米三座雪山呈品字形,巍然耸立,遥相对峙,在中国西部藏区被称为雪域神峰亚丁自然保护区海拔2900米(贡嘎河口)至6032米(仙乃日峰),面积5.6万公顷景区以三座雪峰为核心区,北南向分布仙乃日(藏语观世音菩萨)、央迈勇(藏语文殊菩萨)、夏诺多吉(藏语金刚手菩萨)三座雪山相距不远,各自拔地而起,呈三角鼎立,藏传佛教称为“日松贡布”,意为三怙主神山北峰仙乃日海拔6032米,南峰央迈勇海拔5958米,东峰夏诺多吉海拔5958米,三座雪山峰峰形各异,但都洁白无瑕,一尘不染。
山腰茫茫林海,飞泉瀑布于其间,山脚宽谷曲流,镶嵌着明镜般的湖泊稻城有三个著名的海子,牛奶海,五色海,珍珠海,雪水汇成的湖泊,美得让人心醉近些年来,亚丁自然保护区以其独特的原始生态环境而闻名中外由于该区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其环境基本未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始风貌保存较完整,被誉为“最后的香格里拉”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2.当前认知的地质成因地质年代第四纪(250万年)以来,由于受新构造运动影响,这个地区发生了强烈的抬升和断裂,形成了特有的高原峡谷地貌保存了以冰峰雪岭、冰川宽谷、原始森林和高原草甸为主的极高山自然生态系统当前地学认为亚丁曾先后5次出现冰期和冰川活动,冰川的侵蚀,侵蚀和搬动作用,留下许多冰遗迹,造就了冰斗角峰、U形谷、刃脊、冰溜面、羊前石、悬谷、侧绩题、终绩题、冰蚀湖、冰川漂砾等多种蚀地貌3. 亚丁风景区代表性景点介绍1、 仙乃日(意为“观音菩萨”,藏语意为“观世音菩萨”)海拔6032米,是稻城三座神山的北峰,是三座神山中海拔最高的一座看似观世音菩萨坐于莲花台上,手持宝瓶乘祥云而来,其状巍峨,象菩萨端坐在莲花台上2、 央迈勇,海拔高度为5958米,在佛教中排在“三怙主”雪山之首。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是智慧的化身,雪峰像文殊师利用手中的智慧之俞直指苍穹,冰晶玉洁的央迈勇傲然于天地之间对于从稻城方向过来的人们来说,央迈勇是三座雪山里最难以见到的一座 3、 夏诺多吉(意为“金刚手菩萨”)是“三怙主”雪山的东峰,海拔高度为5958米,在“三怙主雪山”佛位第三4、 蒙自大峡谷位于日瓦与蒙自之间,全长13公里,该峡谷两岸山势险峻雄伟,峡谷中风走云动,谷底江河奔涌、吼声震天,对峙的山崖形成千奇百怪的动物造型,对面垂直的山岩上,有许多自然的石猴,造型各异,惟妙惟肖5、 俄初山海拔5145米,在藏语里是“闪光的山”的意思它位于亚丁保护区北,处贡嘎山边缘,距日瓦乡25公里俄初山像一位美貌仙子端坐云霓,南部为高山峡谷区,北部为俄初峡谷,撑托着地势较缓的美丽小山村,俄初山周围植被茂盛,其中拉姆格林区是稻城最大的林区每年10月,俄初山的风景让每一位来访者都如痴如醉6、 阿西高山公园,距离贡岭区6.2公里,游客可领略阿西村寨古朴、淳厚的民风民情,也可可参观阿西手工土陶制作过程,以及著名的“阿西战役遗址”在高山公园广袤的草原上,芳草萋萋,花团锦簇;成片的高山柏林;片片的杜鹃花,灿烂如茵美得恍若仙境。
7、 洛绒牛场是亚丁自然保护区著名景点之一,海拔4150米,是观赏三怙主雪山的最佳地点牛场周围是连绵的高山草甸,春夏时节草甸上野花盛开,漫山遍野贡嘎河从牛场穿过,成群的牛羊在河边和山坡上悠闲的吃草,一派和谐景象徒步转山的背包客常在此安营扎寨,观赏拍摄神山日出日落8、 牛奶海,又叫洛绒措,是亚丁地区的圣湖之一位于央迈勇神山脚下的山坳里,是一个面积不大状如水滴的湖四周雪山环绕,湖水清莹碧蓝,湖畔则是一圈乳白色环绕,故称牛奶海湖水深浅不一,近岸由于湖底远久植物的沉淀而略显黑色,往里面一些则是浅绿色的一带,再深处则是碧绿色的水面,蓝得透亮阳光照耀在静静的湖面上,水面如宝石般熠熠闪光9、 珍珠海(藏语:卓玛拉措)就像“雪山脚下是绿宝石”那种永如春水浓绿的鲜妍,非亲见不能想象在湖边的栈道上长坐,灼目的阳光在雪山脚下温度依然,山顶经年不化的积雪在阳光下璨白依然一时无话,此刻便永恒10、 卡斯地狱谷位于央迈勇雪山西侧,南起卡斯村,东至仙乃日南坡,全长12公里,谷内绝壁峭立,惊险雄奇,怪石形成的鬼崖、地狱门、阎王殿等景观无不栩栩如生,沟尾的白云岩则被风化成铡刀、刀枪等形状,与地狱中各种酷刑的描述颇为相似,地狱谷由此得名。
卡斯地狱谷是藏传佛教中提到的世界八大寒林(尸林)之一,是人类肉身由凡界飞升天堂的必经之路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当你费尽千辛万苦穿过地狱谷,也的确来到了传说中的天堂三怙主神山的脚下11、 五色海(藏语名为:木底措)位于牛奶海上方,因在阳光照射下,产生五种不同的颜色而得名五色海海拔4500米,在牛奶海右侧的一个陡坡之后,湖面呈圆形,湖水清澈,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五彩光芒,殊为壮观五色海是当地人心中的神湖,与西藏的羊卓雍措齐名12、 亚丁村距香格里拉镇34公里,亚丁自然保护区就因为依靠该村而得名,素有“最后的香格里拉”的美誉小村隐匿在雪山与森林之间,峡谷中出现这样的台地让人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山谷的尽头,巍峨的仙乃日雪峰毫无保留地沐浴在阳光之下,简练而险峻,像寥寥几笔勾勒出的简笔画4. 亚丁附近地形的真实成因要想理解亚丁附近地形的形成,必须要理解以下几点:1、 陆块的压熔性质及陆块在运动过程中的物质能量循环;2、 全球海陆演变的宏观逻辑关系;3、 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及青藏高原东侧横断山脉附近陆块的物质来源;4、 横断山脉平行深切峡谷皱褶的形成机制请读者参阅文中其他章节描述 下图是亚丁附近陆块在宏观地形图中的位置(绿框所示)。
青藏高原是印度陆块和非洲陆块背离撕裂后向东北运动(红色箭头所示方向)过程中,碰撞挤压向西侧扭曲破碎的亚洲东南侧陆块(黄色箭头所示方向)造成两个陆块前端的粘接,共同向东北运动,形成当前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及周边地形的宏观形态其中图中蓝色虚线右侧陆块的大致来源是亚洲东南侧陆块而亚丁附近陆块恰好处在横断山脉中部腹地,所受的挤压尤为严重 下图是亚丁附近陆块峡谷裂纹(绿色线条所示)的形成和亚洲东南侧陆块的折返挤压之间的关系青藏高原是印度陆块和非洲陆块背离撕裂后,碰撞挤压向西侧扭曲破碎的亚洲东南侧陆块造成两个陆块前端的粘接,共同向东北运动形成因此横断山脉附近地形是亚洲东南侧陆块呈90度弯折后折返挤压(黄色箭头所示),东侧受到云贵陆块的阻挡(红色箭头所示),陆块物质熔融隆起形成横断山脉周边存在数条束腰状的深切峡谷,实际上是胶质陆块在挤压过程中形成膜的皱褶和裂纹(蓝线所示)理解陆块的运动逻辑后,发现横断山脉峡谷山岭纹路分布自然而生动而亚丁附近陆块是陆块在挤压过程中局部强度的不均匀性南北向拉伸碎裂,同时伴有大幅度的向顶部隆起下图是亚丁附近陆块局部地形视图,陆块受东西向夹压(红色箭头所示)向南拉伸断裂,形成深切的陆块间裂纹(峡谷)。
其中的东义河峡谷、水洛河峡谷、赤土河峡谷将亚丁附近陆块和周边的陆块之间形成明确的边界(绿色虚线所示,约为1500平方公里)陆块从峡谷边缘向中部隆起,在北部陆块中央,隆起为三怙主雪山(红色圆圈所示)亚丁附近陆块及三怙主雪山外形特征符合胶质陆块的挤压隆起特征,形象生动 亚丁附近陆块及三怙主雪山成因认知很显然是不符合当前地学描述的 也就是说,三怙主雪山陆块遭受夹压后是从地上长出来的,和当前认知的雪山是冰川侵蚀地貌成因,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 下图是亚丁附近陆块(绿色虚线所示范围)卫星视图,图中可见亚丁陆块分为明确的两个部分,亚丁陆块受向东的挤压,在三怙主雪山(蓝圈所示)以南形成明显的峡谷裂纹,南侧陆块呈逆时针扭曲(方向见黄色箭头所示)于此同时亚丁陆块向东挤压还在持续进行三怙主雪山附近受到两股力量的挤压:①横断山脉形成过程中陆块整体向东的挤压②三怙主雪山以南陆块逆时针旋转阻挡挤压受此二种因素共同影响,陆块内的胶体物质受压向上突破,这为三怙主雪山的形成找到了合理的力学解释为什么亚丁附近会形成高差巨大的三个雪山?首先,认识青藏高原的成因其本源是受数万年前发生在澳大利亚星体撞击事件的影响(参见本文其他章节描述)。
蒙古印度洋陆块向北运动形成蒙古高原后不久,印度陆块和非洲陆块发生背离撕裂,撕裂后的印度陆块向东北运动,前端发生压熔隆起东北侧前端和逆时针大幅度弯折的远古亚洲东南侧发生压熔胶结,共同向东北运动形成其中的青藏高原东侧一直到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中南半岛陆块都是亚洲东南侧陆块折返弯折形成在印度陆块和亚种东南侧陆块运动的过程中,远古海洋受压隆起,海水侵蚀青藏高原表面的砂岩丹霞陆块,形成的石英砂构成青藏高原北部大面积沙漠沙子的物质来源沙漠形成于洲际洪水,这在当前理论认知中是不可想象的青藏高原形成之初,陆块内部因元素转化形成巨大的热力和辐射来源,除了造成青藏高原宏观整体上形成胶质态,也造成表面海水的浓缩,局部甚至形成岩盐青藏高原内部的咸水湖来自于洲际洪水后海水的熬煮蒸发,这在当前理论认知中也是不可想象的在现在的青藏高原的东西两侧能够看到陆块胶结形成的痕迹特征,西侧陆块湖泊分布、地表形态都和东侧陆块有明显不同(见下图红色虚线所示边界)提示有不同的陆块来源其次,要认识青藏高原的宏观胶质特征从宏观地形图中,可看出青藏高原表面就是一个熔融胶质液平(见下图红圈所示)我们可以做以下实验:将大块的蜡烛油放在平板上熔化,然后停止加热逐渐冷却。
随着冷却的进行,蜡烛油的边缘会逐渐隆起,甚至边缘会高于原先的熔融液面高度,中间会逐渐凹陷胶质的这种冷却形成的外形特征与胶质本身的物理性质相关因为熔融胶质的中部只有顶部散热,而周边胶体物质则存在顶部和侧面两处散热,在胶质冷却的过程中,体积会缩小,熔融胶质会一定程度向边缘集聚如果理解了珊瑚礁是陆块熔融后形成的残留碎片后,就能够理解珊瑚礁外形特征的形成珊瑚礁基础的形成不是珊瑚,这也是当前理论认知中不能接收的回过头,我们看卫星视图,会发现雪山主要分布于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南侧边缘、灵芝地区、云南中北部(见图中蓝圈所示位置),青藏高原中部、北部也有雪山散在分布,但是规模、面积和上述区域相比,明显要小很多只要将青藏高原作为整体来研究,就会理解上述雪山分布和胶质陆块形成过程、物理特性之间的关联关系青藏高原形成之初,印度陆块持续向东北的挤压,导致陆块压熔隆起同时陆块胶质流动性增加,向南北两侧流动坍塌在坍塌流动过程中,表面逐渐冷却硬化的胶质在边缘堆积隆起,形成支撑和围堰,阻挡内部炙热的熔融陆块向外扩张流动同时边缘的青藏高原陆块存在顶部、侧边甚至底部等多面的散热,会导致陆块胶质迅速凝固岩石化我们从青藏高原中部向边缘观察,宏观地貌从熔融拉伸挤压、粘性撕裂、玻璃态断裂、粉状碎裂等转化特征越来越趋于明显。
伴随着印度陆块的挤压,青藏高原北部存在向东北惯性前冲的趋势,后又发生印度陆块亚洲东南侧陆块的碰撞粘接,导致北侧发生祁连山陆块的惯性前冲和柴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