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理论反思关系重构: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分歧根源及其超越.docx
24页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理论反思关系重构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分歧根源及其超越 文军+高艺多〔Summary〕实践性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特质和生命力,对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分析有助于更完整地看清现代社会工作发展的总体脉络与以往“个体—社会”二元分析不同,社会工作的实务取向实际上存在个体治疗、人际改善与社会倡导三种类型对此,尝试从核心内容、范式特征、理论基础和服务形态四个方面来比较三种实务取向的分歧,进而从功能论、冲突论和互动论三个理论框架来剖析这种分歧的根源,并尝试提出通过“关系重构”来实现对社会工作不同实务取向分歧的超越〔Key〕社会工作;实务取向;分歧;关系重构〔〕C9162〔〕A〔〕1000-4769(2016)05-0016-09①社会工作想象力是在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为了实现杰出的社会工作实践而需要具备的同理心(empathy)、悬置的怀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洞察(insight)和充分的智慧(resourcefulness)等各种品质的结合参见Katherine van Wormer.Our Social Work Imagination: How Social Work Has not Abandoned Its Miss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2002,22(3/4):21-3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13 & ZD043);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都市的底层社会及其公共治理研究”(13JJD840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回到马克思: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比较与反思”(13BSH002)一、社会工作三种实务取向分歧的主要表现任何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立场而采取的一种操作方法的回应与运用。
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工作实务取向中,无论是在价值预设和理论形态还是在服务对象和操作实践上,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与“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或者微观与宏观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可以说,关于传统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论争,基本上可以划分为社会正义取向(解放叙事)和社会控制取向(治疗叙事)两种立场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个体联结状况不良也是造成个体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提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人际改善”取向大约在霍尼(Horney)和克莱因(Klein)提出精神分析理论的社会-文化观(socio-cultural view)十年后,苏利文(Sullivan)挑战了弗洛伊德式追究内心过程的精神分析方式,将关注点聚焦于人际环境中(interpersonal context),认为人际环境塑就了个体的性格和行为,由此被称为“人际关系流派”〔3〕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或许是对“个体—社会”二元逻辑的屈从,人际改善这一取向常常被放置于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微观层次(家庭)或宏观层次(社区)上不加区分地合并起来讨论。
这种实体化、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使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陷入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境地,并由此演化出个体—社会、行动—结构、微观—宏观之间的诸多对立〔4〕因此,我们认为社会工作的实务取向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个体治疗、人际改善与社会倡导三种基本取向对此,我们可以从核心内容、范式特征、理论基础和服务形态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三种实务取向的分歧所在(参见表1)第一,从核心内容来看,个体治疗取向倾向于把贫困与情绪等问题看成是个体的道德困境和社会功能缺损的结果,采用个人化的诊断、治疗技术,从而实现服务对象个体特征的改变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慈善组织协会(COS)活动主要是基于私人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和道德使命感,在经济上救济那些贫穷者、放纵者和懒惰者,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渗透着资本主义社会浓厚的个体主义色彩〔5〕人际改善的取向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主要着眼于提高服务对象与其相关的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人际关系质量,进而恢复个人的社会功能以中国乡村社会为例,每个个体都有其个人的圈子,圈子内部的成员地位有强有弱,并且与外部的圈子处于竞争地位〔6〕换言之,人际改善取向下的社会工作从服务对象所在的“圈子”入手进行专业干预,进而改善服务对象的圈子质量,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社会适应问题。
社会倡导实务取向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将自己看成是普通的慈善人员,而是以社会变革者或倡导者的身份定位,他们的目标是弥补社会上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强调预防而不仅局限于治疗的范畴,致力于提高服务对象的文化、道德和智力层次,改变相对不良的社会环境〔7〕因此,其倡导的目标主要是为缺权或无权的第三方争取福利或利益,这样的尝试可能催生出新的符合民意的决策〔8〕表1社会工作三种实务取向及其分歧个体治疗人际改善社会倡导核心内容把贫困与情绪等问题看成是个体的道德困境和社会功能缺损的结果,采用个人化的诊断、治疗技术,从而实现服务对象个体特征的改变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占据一定的位置,着眼于提高服务对象与其相关的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人际关系质量,进而恢复个人的社会功能以社会变革者或倡导者的身份定位,其目标是弥补社会上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强调预防而不局限于治疗的范畴,致力于提高服务对象的文化、道德和智力层次,改变相对不良的社会环境范式特征强调个体身、心、灵的改变从人际关系(家庭、朋辈、社区)层面改善其社会网络的质量努力改变最终的决策,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对决策方式、途径进行改造和重塑理论基础以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为标志;病理学实践取向,以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任务中心等理论为代表社会化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以及心理动力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 、人际心理治疗理论 、依恋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生态系统、赋权视角、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社会发展视角、反压迫实践及多元的社会运动模式服务 形态表现为、个案工作、心理治疗、临床社会工作等小组工作、俱乐部等社会投资、社区为本、参与自决、社会正义、国际意识等第二,从范式特征来看,个体治疗取向强调个体身、心、灵的改变。
一是突出个体本位,个体是所有价值和意义的尺度,个体的尊严、价值、幸福和利益超过任何事物;二是案主自决,个体本身有权利和自由决定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三是个体负责,由于个体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自主选择的,个体理应对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9〕人际改善取向主要针对服务对象所在的人际系统(家庭、朋辈、社区等)即从关系层面改善其社会网络的质量,坚持“人在情境中”的信念,认为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的,并且履行着特定的社会功能,人们一旦在心理、社会方面出现了问题或不良状况,必然与其所处的人际关系强度与质量密切相关社会倡导取向的社会工作者力争站在服务对象和第三方决策者的立场上,通过作出努力改变最终的决策,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对决策方式、途径进行改造、重塑这一取向坚持人是政治的,人的问题来自社会结构而非自身引起的错误〔10〕第三,就理论基础而言,个体治疗取向以实证主义为母本,向标准看齐,以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为标志,使得社会工作表现出了浓厚的病理学实践取向,尤以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任务中心等理论为代表而与人际改善这一取向匹配的理论有社会化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以及心理动力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人际心理治疗理论关于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al Theory)和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Therapy)理论的解读详见Joseph Walsh. 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 Brooks Cole,2009.、依恋理论等理论积淀。
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回应,不仅要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入手,也要兼顾其所处的家庭、团体和社区的社会网络支持体系和资源系统〔11〕基于社会倡导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其采取的理论模式主要有生态系统、赋权视角、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社会发展视角、反压迫实践及多元的社会运动模式如社区工作和社会行动模式,将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展出社区改良思想、和平思想、维护妇女权利的思想和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教育等社会工作思想,这些思想和理论也使社会工作与社会公正、人的权利等联系起来,成为社会倡导的重要开始〔12〕1994年,全美社会工作协会指出:“社会工作的主要使命是增加人类福祉,帮助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尤其关注对弱势的、被压迫的和贫困群体的需要满足和赋权〔13〕2014年,在墨尔本召开的世界社会工作联合大会也对社会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变与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第四,就服务形态而言,个体治疗取向的社会工作将个体问题的存在作为干预起点和服务的前提,其在实务中往往表现为案主、问题诊断、个案工作、心理治疗、临床社会工作等服务方法,由此逐步形成了精神分析模式、认知治疗模式、叙事治疗模式、危机干预模式等一系列治疗模式。
尤其是“精神分析方法”曾一度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核心模式,而且很大一部分是为较为富有的私人提供有偿服务,而真正需要社会工作服务的公共领域的贫困人群却很难充分享受到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14〕坚守人际改善取向的社会工作者们最常使用的服务形态则是小组工作方法及俱乐部等,借助小组动力增进服务对象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反思既往的人际互动模式,重构新的人际交往模式;此外,社会工作者除了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对服务对象本身的认知、互动范式进行干预之外,还会考虑与服务对象相关的重要他人进行沟通、协商,以期形成合力,共同构成帮助服务对象成长与进步的正面促进力量社会倡导的服务形态主要呈现为社会投资、社区为本、参与自决、社会正义、国际意识等〔15〕在社会工作倡导过程中涉及三种主体——倡导者、服务对象和决策者,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关注服务对象(一般是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表第三方团体立场,社会工作者努力尝试去改变某项社会政策或法规,更为重要的是对决策模式进行一些变革,如此便会大大增加倡导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根据社会工作者与决策者的一致性程度,可以将社会工作倡导实务的社会情境类型化为三类:同盟者情境(alliance situation)、中立者情境(neutral situation)和对抗者情境(adversarial situation)。
相关详细分析可参见Michael Sosin,Sharon Caulum.Advocacy: A Conceptualization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Social Work, 1983,30(1):12-17.二、理论范式相异:社会工作实务取向分歧的深层根源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追求过程中,社会工作先后经历了病理学实践取向、社会与结构实践取向和生态增能的实践取向三个实践逻辑阶段,这种发展逻辑展现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张力〔16〕社会工作者们在如何更好地提升人类福祉这一问题上存有差异化的取向,其间的差异和人们对增进人类福利的观念密不可分,治疗性社会工作源于个人主义思想,变革性社会工作则与集体主义相连〔17〕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也存在着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与整体主义(holism)两种截然不同的争议,这种理论性的争议在社会工作领域也势必会渗透到实务层面〔18〕,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其理论与实务联结相当紧密由此我们不得不聚焦至社会工作中理论与实务的关系(此处侧重强调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而分析社会工作实务取向分歧的深层理论根源。
本文认为,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功能论、互动论、冲突论与传统社会工作实务三种取向形成了一定的匹配关系,是实务取向形成的主要理论根源一)功能论范式:个体治疗取向的理论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