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商丘市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2.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1课时巩固练习无答案新人教版选修420200818312.doc
3页第二章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第一课时)巩 固 练 习1.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 )A.反应物的浓度 B.反应温度 C.使用催化剂 D.反应物的性质2.下列四种X溶液,分别放入盛有10mL2mol/LHCl烧杯中,加水稀释至50mL,X和HCl和缓进行反应,其中反应速率最大的是 ( )A.20mL3mol/LX溶液 B. 20mL2mol/LX溶液 C.10mL4mol/LX溶液 D.10mL2mol/LX溶液3.一般都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方法是 ( ) ① 升温; ②改变生成物浓度; ③增加反应物浓度; ④加压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④4.在2升的密闭容器中, 发生以下反应:2A(g)+ B(g) 2C(g)+D(g) 若最初加入的A和B都是4 mol,在前5秒钟A的平均反应速度为0.1 mol/(Ls),则10秒钟时,容器中B的物质的量是 ( )A.等于 3 mol B. 大于 3 mol C. 小于 3 mol D. 等于 3.5 mol5.NO和CO都是汽车尾气里的有害物质,它们能缓慢地起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气体:2NO+2CO=N2+2CO2 。
对此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B改变压强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 C冬天气温低,反应速率降低,对人体危害更大 D无论外界条件怎样改变,均对此化学反应的速率无影响6.煅烧硫铁矿产生二氧化硫,为了提高生成二氧化硫的速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把块状矿石碾成粉末 B向炉内喷吹氧气C使用Fe2O3作催化剂 D降低体系的温度7. 对于反应N2 + O2==2NO,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中能加快该反应速率的是( ) A.缩小体积使压强增大 B.体积不变充入氦气使压强增大C.体积不变充入N2使压强增大 D. 压强不变充入H2使体积增大8.用3克块状大理石与30毫升3摩/升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若要增大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①再加入30毫升3摩/升盐酸 ②改用30毫升6摩/升盐酸 ③改用3克粉末状大理石 ④适当升高温度 (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9.为了加快铁和稀硫酸反应制备氢气的速率,采取的最好的措施是 ( ) A、加少量硫酸铜 B、加少量硝酸银C、增大铁的用量 D、改用98%的浓硫酸10.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能使不起反应的物质发生反应 B.任何化学反应,都需要催化剂C.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变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11. 20℃时,将0.1 molL-1Na2S2O3溶液10 mL和0.01 molL-1 H2SO4溶液10 mL混合,2 min后溶液中明显出现浑浊,已知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倍,那么50℃时,同样的反应要看到同样的浑浊,需要的时间是 ( ) A.40 s B.15 s C.48 s D.20 s12.进行如下实验:在A锥形瓶中放入10g绿粒大的碳酸钙,在B锥形瓶中放入5g 粉末状的碳酸钙分别加入50ml 1mol/L盐酸。
如下图(图中:X表示时间,Y表示锥形瓶中碳酸钙减少的质量)能正确表示实验结果的是 ( )13.把镁条投入到盛有盐酸的敞口容器中,产生H2的速率可由如 图2-1-1表示,在下列因素中,①盐酸的浓度,②镁条的表面积,③溶液的温度,④氯离子的 v浓度,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 ) (A) ①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 0 t14.对于反应:2SO2+O2 2SO3,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只改变一个反应条件,将生成SO3的反应速率的变化填入空格里(填写“增大”“减小”“不变”)编 号改变的条件生成SO3的速率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大O2的浓度④使用V2O5作催化剂⑤压缩体积实验编号①②③④⑤c(I-)/ molL-10.0400.0800.0800.1600.120c(( S2O82 -)/molL-10.0400.0400.0800.0200.040t/s88.044.022.044.0t115. “碘钟”实验中,3I-+S2O82 - = I 3- +2SO42 -的反应速率可以用I 3- 与加入的淀粉溶液显蓝色的时间t来度量,t越小,反应速率越大。
某探究性学习小组在20 ℃进行实验,得到的数据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显色时间t1=______________3) 温度对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符合一般规律,若在40 ℃下进行编号③对应浓度的实验,显色时间t2的范围为______(填字母)A. <22 .0 s B. 22 .0 s ~ 44 .0 s C. >44 .0 s D. 数据不足,无法判断(4) 通过分析比较上表数据,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