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日经济高速增长期内外需变化及其要因探究.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78940737
  • 上传时间:2022-04-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日经济高速增长期内外需变化及其要因探究【摘 要】中国与日本都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其内外 需的变化及其要因也有所不同通过1992-2011年中国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高速增长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 期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两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内外需的变化 及其要因,明确两者之间的差异所在,探讨我国今后经济发 展的政策及对策取向关键词】中日经济高速增长 内需与外需 宏观调控 绪论经济高速增长是指一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下同)以相 对高的增长率(1)扩大发展的状态,经济高速增长所持续的 阶段我们称之为经济高速增长期在国民收入与产值账户 中,用“支出”来度量的最终产品分消费支出、投资支出、 政府采购和净出口等四大类,而这四大类之和等于用“收 入”度量的GDP值用C代表居民消费支出,G代表政府消 费支出,I代表常住单位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厂房、增加存 货等的投资支出即资本形成,X-M代表货物与服务的净出口 (出口-进口),并用Y代表表现为收入的GDP,则可得到宏观 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恒等式:Y三C+G+I+X-M式中的C+G +1, 即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投资支出之和称为国内吸 收力,又称国内需求或“内需” ;X-M,即货物与服务的净 出口称为国外需求或“外需”。

      内需是由国内的国民支出所 形成的需求,它来自于国民总收入,即来自于国内生产的增 加值和货币供给;外需是指由国外的其他国民的支出所形成 的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内需具有能够迅速提高国民生 活水平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以及易于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特 点;外需的变化由于取决于国内产品和服务的相对质量-价 格比以及国外的有关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它受本国 经济政策的影响较小一国的内外需的变化跟该国的政治经 济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政府部门的政策调控下,内需与 外需不断地发生变化,来推动该国的经济发展中国与日本在进入经济高度增长期之前,都经历了 “改 革与恢复”阶段日本从战后由GHQ/SCAP(联合国军最高司 令官总司令部,下同)托管、实施各项改革到经济社会走上 正常的发展轨道花费了 9年的时间;中国从1978年末开始 改革开放到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 目标用了 14年的时间,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其提出时间开始算整整用了 8年的努力(2)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创造性模式的提出以及建设使中国经 济的发展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比较方面有了较具 现实意义的可比性本文将1992-2011年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 济高速增长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进行比较,分析两国经济高 速增长期内外需的变化及其要因,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及差 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今后经济发展的政策及对策取 向。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内外需的变化及其要因1992年,经过14年的改革开放的尝试,中国政府有了 更加明确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此,“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统一 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外市场衔接,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建立以间 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 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先富'与'共同富 裕'相结合;为城乡居民提供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促 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1992年以后中国的改革进入了整 体推进期政府在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所有制改革、财税及 金融体制改革、贸易体制改革、行政体系改革等重大改革并 极力推进“城市化”的同时,适时适情地实施了宏观调控 (3),保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平稳发展,使整个社会资源的 配置在总体上实现了由“行政/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 的渐进式过渡在1992-2011年的2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 GDP实际增长率平均达到了 10. 4%;三次产业结构有了明显 的变化,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由1992年的43. 4%和34. 8% 上升到2011年的46. 8%和43.1%,而第一产业占比由1992 年的21.8%下降到2011年的10. 1%;最终消费率平均为 55. 8%,呈缓降趋势,而资本形成率(投资率)却维持了平均 40.8%的高水平(4)。

      在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适时适情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引下,该时期内外需的构成因素不断地发生了变 化:在需求方面,以政府部门的投资为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 及设备投资坚挺,居民消费以及出口贸易稳步扩大;在供给 方面,以引进外资为龙头的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日益活跃, 廉价的劳动力供给充足、居民的储蓄率有了稳步地提高从 图表1中可以看出,该时期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总体 比较中,“资本形成”的拉动为5.1个百分点、大于“消费 支出”的拉动0.3个百分点(2002年开始均大于“消费支 出”),这两者之和、即“内需”的拉动为9.9个百分点; “净出口”、即“外需”的拉动仅为0. 5个百分点2.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内外需的变化及其要因战后的日本经济经历了战后复兴期(1945-54年)、高速增长期(1955-73年)、稳定增长期(1974-85年)、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崩溃期(1986-92年)以及1992年以来相继出现的 “失去的十年”和伊奘冉景气等五个阶段(5)战后初期,对外贸易严重受限及“非军事化和民主化” 方针使日本国内原材料奇缺、开工不足、产业活动处于麻痹 状态,从而造成了物资供给匮乏、通货膨胀日烈、资本积累 严重受阻的经济混乱局面。

      为了有效地控制混乱局面,使国 民经济得到恢复并走上正常轨道,日本政府在GHQ的指导下 实施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措施在积极实施三大 改革(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禁止垄断、劳动制度改革)的 同时,于1946年2月公布实施了《金融紧急措施令》和综 合性"经济危机紧急对策”,建立了物价及物资统筹管理机 制、推行了倾斜生产方式(1947-51年);1949年根据GHQ的 指令实施了《日本经济稳定计划》(即《经济九原则》,其核 心是1949-51年度实施的“道奇计划/Dodge line"),并于 同年9月做出了关于《产业合理化》的决议(1951年开始实 施);1950年代初又进行了产业组织及财政、税收、金融制 度的改革和调整等这些政策、计划的实施使战后的日本经 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恢复,使日本经济在运行机制上实 现了 “三个转变”(即通胀经济向稳定经济、封闭经济向开 放经济、统制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其与国际经济 “接轨”,为日本经济的自立和高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机 制”基础 经过9年的复兴期,日本经济进入了高速 增长期在开放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适时务实的宏、微观 经济计划以及相关法规的保护下高速增长持续了 19年,相 继出现了神武景气(1954. 12-57. 6)、岩户景气(1958.7-61.12)、奥运景气(1962.11-64.10)、伊奘诺景气 (1965. 10-70.8)、列岛改造(通胀)景气(1972.6-73. 11)等五 次经济扩张期(6), GDP实际增长率平均达到了 9. 2%o该时 期内外需的构成因素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在需求方面,设备 投资坚挺、居民消费旺盛、出口不断扩大,直接推动了经济 发展;而在供给方面,大力引进技术和开展技术创新、充足 而优秀的劳动力供给、居民的高储蓄率和人为的低利率政策 等有利因素为该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保障。

      如图表2 所示,日本高速增长期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率的拉动总体比 较中,“消费支出”最大,平均为6个百分点;其次是“资 本形成”,平均为3. 4个百分点,而外需对GDP的拉动,虽 然该时期的出口保持了平稳增长,但由于进口也相应大幅增 长并大于出口,所以总体上表现为零(平均-0. 2个百分点)o 该时期日本的对外收支基本处于入超状态,在入超状态下维 持1美元=360日元的固定汇率有必要确保国家外汇储备额, 而确保外汇储备额却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速增长期前期的 经济增长⑺外汇总储备额=该期末外汇储备额一该期首外汇储备 额资料)笔者整理绘制数据根据世界银行、中国国家统 计局以及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的统计数据计算所得3•中日比较通过前面的分析得知,中日两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内外需 的变化及其主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既有相同,又有所差 别如表1所示,首先,政府在引导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方 面起到了决定性和主导性的作用日本政府在明确重点扶植 产业、安全网、重点保护产业的基础上,联合财界、经济界 研究制定并实施了财政、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相配套的刺激 经济增长政策;中国政府作为发展和改革的领航者,在明确 发展方向的基础上,适时适情地实施了具有转制性与引导性 的宏观调控,确保了本国经济高速、稳定地增长。

      其次,在 内需方面,日本的内需以消费支出为主、资本形成为辅,成 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体,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推行了国民收入 平等化措施;而中国由于城乡及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大、国民 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导致消费支出总体水平低,加上该时期 的政府投资相对坚挺,使内需总体上以资本形成大于消费支 出的形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体(8) o内需的变化及其要因影响了两国外需的变化日本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及来自越南战争的需 求、固定汇率制的维持等有利环境和制度条件下,扩大进出 口贸易、满足了国内市场对石油等战略物资及先进技术等的 需求该时期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为20.4%、出口和进口依存 度相近,进出口贸易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 而与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总体上为零的日本相比,中国的 低水平收入导致了低消费支出、进而导致了国内市场规模的 扩大缓慢,出口也因此被视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9)在 国际产业升级及转移,刚柔性外汇管理制度以及良好的对外 国际关系等的有利环境和制度条件下,外商对中直接投资 (FDI)快速增加,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对外加工及出口贸 易)迅速扩大,外贸依存度平均达到了 49.4%,而且出口依存 度高于进口依存度,对外贸易及外需起到了推动中国经济发 展的“引擎”的作用。

      综上,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经济增长属于“内需主导 型”增长,而1992-2011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属于“内外 需并导型”增长结语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内外需并导型”的发展,中国经 济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及问题已开始凸显,最值得关注的是 以资源投入和出口需求所驱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所导致的 资源、环境压力问题,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大以及民生问题突 出等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化制度改革不 彻底和各种法制不完善在国内市场尚不发达、能源和矿产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 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的条件下,“扩大内 需”和“走出去”战略的结合倍受关注扩大内需”最终 归结于缩小国民收入分配差距和收入水平的提高,需要靠完 善法制和合理配置资源;“走出去”需要靠技术质量实力、 经营管理实力以及资金优势而解决这些问题并具备这些条 件恰恰是中国能够成为经济强国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从这个 意义上讲,“扩大内需”和“走出去”战略的相结合是今后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释:(1) 对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学界并没 有统一的或明确的规定,一般将世界经济中相对高的增长率 (往往接近于10%及其以上的增长率)为经济高速增长率。

      在 日本,1955〜73年为经济高速增长期,其GDP实际平均增长 率超出了 9%(有斐阁《经济辞典》第4版第370页)o(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首次由 1992年10月召开的中共14大提出;2000年10月召开的中 共15大5中全会则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 立3) 1992年开始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进入了改革。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