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外阅读】林黛玉的文化人格.doc
7页课外阅读】林黛玉的文化人格【原文】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 你在幽闺自怜 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 水流花谢两无情 之句,再又有词中有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第二十三回)宝玉道: 我就来 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
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 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 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第二十七回)话说林黛玉只因昨夜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
至次日又可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不想宝玉在山坡上听见,先不过点头感叹,次后听到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等句,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 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大造:指天地,大自然出尘网尘网:旧谓人在世间受到种种束缚,如鱼在网,故称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正是: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有悲声,心下想道: 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 想着,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道: 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短命的 刚说到 短命 二字,又把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第二十八回)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蒲艾:菖蒲与艾草;虎符,指用绫罗制成的小老虎。
旧俗每逢端阳节,人们将蒲艾插于门上,把虎符系在手臂上以避邪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赏午:庆赏端午节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自知是昨儿的原故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金钏儿昨日之事,他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他林黛玉见宝玉懒懒的,只当是他因为得罪了宝钗的原故,心中不自在,形容也就懒懒的凤姐昨日晚间王夫人就告诉了他宝玉金钏的事,知道王夫人不自在,自己如何敢说笑,也就随着王夫人的气色行事,更觉淡淡的贾迎春姊妹见众人无意思,也都无意思了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故此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林黛玉倒不觉得,倒是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自己房中长吁短叹第三十一回)【讲解】对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形象,以往学术界大多持与以下看法相类似的观点: 黛玉形象的悲剧美和崇高感,含有三方面的社会内容。
第一,她是贵族阶层中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女性叛逆者,是代表进步倾向的正面人物第二,她追求爱情自主的言行违背了封建家族的政治利益,不为封建礼法所容,与封建宗法制度发生了矛盾冲突第三,在试图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过程中,作为贵族小姐而又受过严格的封建家教的她,既不可能大胆地冲决藩篱,又抵挡不住封建正统势力的压制和打击,感情上受到了长期的折磨,最终被扼杀了爱情和生命这三方面的社会内容在薛宝钗身上是不可能具备的,只是林黛玉所独有的 吴新雷《论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境界及其文学渊源》,见《中外学者论红楼》,北方文艺出版社,1989年在此基础上,人们产生了 右黛左钗 的共识,林黛玉成了正面人物,薛宝钗则成了反面小丑人们同情、尊敬林黛玉,而对薛宝钗则投去鄙夷、厌恶的目光然而,这只不过是读者在与艺术形象拉开一定距离之后的审美静观倘若林黛玉不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他人之妻子,而是读者生活圈里的一个现实的人,观众对她的态度又如何呢?从道德评价的角度,人们一般都会坚定地持右黛左钗的观点,但是当人们把林黛玉型与薛宝钗型的女性作为择偶对象进行选择的时候,人们则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薛宝钗这是怎样的一种矛盾心理啊!为什么把林黛玉当成小说里的人物或者当成与你的家庭生活无关的第三者的妻子,你就可以接纳、肯定、钦佩她;而当你的妻子也是林黛玉型的时候,你却避之唯恐不远?也就是说,当林黛玉式的品性与读者具有自我相关性的时候,读者就会拒绝她。
而当你的妻子或者你自己达到了薛宝钗的境界时,你会沾沾自喜,他人也会对你的妻子或者你投去羡慕、亲近的眼光在钗、黛优劣的问题上,人们的道德评判与现实选择为何如此自相矛盾?林黛玉究竟具备什么样的品性而使读者在道德理性上肯定她而在情感生活上却拒斥她?有人说: 黛玉的叛逆性格和反封建的意志是坚强的,她和宝玉有共通的思想感情她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鄙薄功名富贵,不愿与恶俗的世态同流合污 吴新雷《论林黛玉形象的美学境界及其文学渊源》林黛玉 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落落寡欢,这是事实,但把她当成封建叛逆的进步人士,则未免把林黛玉想象得太 革命 了她与贾宝玉的耳鬓厮摩、同行同坐,乃至他们的爱情,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表现出封建叛逆意识呢?在婚姻自主方面,她比不上《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在鄙视功名富贵上,她充其量只达到她所崇拜的陶渊明的境界林黛玉的品性,仅仅是陶潜式的品性而已林黛玉天性乖僻,与常人背道而驰当众人在端阳节的酒席上无兴而散的时候,贾宝玉长吁短叹,林黛玉却无甚大失望,因为她觉得: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现代红学家俞平伯读此段文字,废书而叹,因提笔演而绎之:喜聚而恶散,人之情也,黛玉何悖耶?盖必有说焉 准常人之见,聚乐而散悲,悲在散也;畸人之意,聚则有悲,无聚悲于何有,悲在聚也究孰是耶?孰非耶?请以庄生之言解之, 周将处于才不才之间 析而论之夫一聚而遂不散,天下必无之理也即曰 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 ,然朝朝而聚之,夜夜而会之,谓天非长而地非久,愿花常好而月常圆,有情美满,乐何如耶!思之思之,乐何如耶?若不聚之散,同心伴侣,天各一方,不特尔为尔,我为我,甚至于尔且不知有我,我且不知有尔,悲喜云何,爱憎云何俱勿论矣又如散不复聚,即深悲永忆,无间人天,而坠欢终不可拾也重红满地,上有绿荫,弱絮沾泥,春风惆怅持此寂寞之余生,又何为哉?聊以破甑视之耳此苦虽烈固可忍也至于聚散之际,俯仰生荣华,咄嗟复凋枯,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未免有情,谁能遣此人之情也,何以堪兹此基苦不易忍,犹可说也若夫至哀之境,则人将不以为哀,至苦之味,则人翻不以为苦惟其不知,己独知之,人知而不言,己独知而言之,人人欢笑,我自惆怅,人人坦然,我自戚戚,此其所以可痛也,其境何在?曰在欢聚之俄顷耳聚必有散,理固然耳;聚不欲散,情宜有焉;欲情理之不悖实难。
以必散之理割不散之情,其断也必矣;以欲聚之情犯不常聚之理,其不敌也明矣俞平伯《林黛玉喜散不喜聚论》,见《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俞平伯的这篇读后感抒发了他的几缕人生感触他罗列了对于聚散的两种不同的感受, 常人 聚乐而散悲,聚会时欢乐,散席时则悲哀,而 畸人 则相反,散之悲源于聚之乐,若无聚,则无散,因而悲也无从而生林黛玉即属这种畸人接着,他对比了五种聚散的不同境况:一是朝夕聚会、花好月圆、地久天长、永无散时 这是理必无而情必有的理想乌托邦,是贾宝玉梦寐求之的人生境界二是不聚之散,甚至彼此不相知,天各一方,实际上谈不上聚,所以也无散之悲哀,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矛盾,孤掌难鸣,所谓 有无相生,易难相成 ,没有聚,当然无所谓散没有群体、社区、社会,没有人的类的生活,那么,人与人的关系就不存在三是聚后分散,散后永不复聚,如泥牛入海,永无消息,则深悲永忆 但散之悲会在时间的长河里漂洗、发白,所以 此苦虽烈固可忍也 四是最为难堪的则是聚散之际,在聚与散的交替之际,由聚之狂欢而突然跌入散之深悲的堑崖谁能遣此悲情!五是 至哀之境 ,是对这聚散之至哀的感知,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由我独吞散之悲哀,这是哀上加哀。
这篇 聚散悲乐论 用来描述贾宝玉之心境,也许近乎确切用来描述林黛玉之心境,则忽略了她的 表里不一 林黛玉喜散不喜聚,这是有目共睹的特点但她的内心深处,何尝不喜聚!并不是聚会令她不适、恶心、悲哀她觉得聚会是快乐的,就如花开时惹人爱怜,只不过在与分散的悲哀相权衡之下,她更承受不了散之悲她的喜散不喜聚被称为性情乖戾,她则自许 孤标傲世 ,要学陶渊明的风范既然本来喜聚会、爱花开,为什么自甘寂寞,甘愿离群索居?既然天性喜散不喜聚,为什么要与贾宝玉证前盟,要加入诗社、在诗会上显诗才?因为贾府里、人群中有她深爱的人另一方面,贾府里那些令她厌恨、使她悲哀的人情物事,最重大的便是 仕途经济 ,而她周围的人却是仕途经济的热衷者、候选人她否定仕途经济,也就否定了周围那些热衷仕途经济的男男女女;她否定那个主流社会的功名思想,因而必然会蔑视贾府里的权威这样,在观念上,她就把自己从周围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她把自己分裂成精神主体与作为物质存在的主体作为现实的人,她显得不善于处理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她蔑视周围的秩序,而强大的秩序则把她挤压得近乎窒息怕受伤害的心理使她傲视一切,也使她习惯于在自己与环境之间构筑起一堵防御之墙。
她怕别人践踏她的感情世界,因而把感情的闸门牢牢关闭;而同时,她也就一厢情愿地在观念上把自己与世界隔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