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清明》译文及赏析.doc
24页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清明》译文及赏析《清明》译文及赏析1《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清明》注释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纷纷:形容多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借问:请问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清明》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遇上了下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p#分页标题#e#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清明》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清明》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清明》译文及赏析2《清明日对酒》 宋代: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日对酒》译文 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 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痛哭而流出的血泪染红了满山的杜鹃 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晚上归家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 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就应今朝醉,百年之后就连一滴也带不到地底 《清明日对酒》注释 纷然:众多繁忙的意思 九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人指阴间 《清明日对酒》赏析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两句是远景,一句写物景,一句写人景据此,我们不妨这样想,诗人在清明节这一天来祭扫,未到坟茔聚集之地,即以目睹此景,因墓地往往在深处,怕妨路径,故一眼必是望到远景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呢?“南北山头多墓田”,“南北”当是虚指,意即四面八方是不是就可以解成“四面八方的山头上有很多墓田”了呢?难道我们竟没有体会出诗人说这句话时无限悲凉的口吻吗:“(你看啊!)四面八方的山头上竟然有这么多的墓田,(那些可都是死去的人啊!)”这样解就丰满得多了下面人景也就很是顺理成章了,墓地多,自然来祭扫的人也就多了:“清明祭扫各纷然”。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各”指每家祭扫每家的毫不相干,“纷然”则指人数众多那么既然人数众多,何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呢?难道不会出现相互帮助、相互劝慰的场景吗?须知道,人们一般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互不搭腔,就是已经痛苦难过到了极致,以致习惯成自然,各自心知肚明,无需多言p#分页标题#e#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两句,诗人走上前去,镜头拉近,细节刻画物景与人景:“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字面上很好说,就是说冥纸成灰,灰飞漫天,好似白色的蝴蝶;相思成泪,泪滴成血,仿佛红色的杜鹃可为什么要以纸灰作蝴蝶,泪血作杜鹃,而不是旁的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中有庄周化蝶、杜鹃啼血的范式那么就清楚了:原来蝴蝶是沟通阴阳二界的使者啊,冥纸当然就是起到这样的作用;同样的,相思要怎么样来表达才最恳切,总不至于老是“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一类的吧,这样就浅薄了我”要告诉阴间的人,“我们”想你想得都把眼泪哭干了,现在啼出来的是血啊!这种震撼力,实在是难以言表的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承接上句,依照时间发展续写诗人的所见所想:“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出句当然是虚景,哪里会有这么巧让诗人碰到狐狸在冢穴里面睡觉呢!不过是说,一天的祭扫结束了,日薄西山,人人各自归家,但“我”知道,只有一种动物是不会离开的,那便是狐狸。
你凭什么这么说?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我”竟连“狐死必首丘”的道理也不懂吗?你们这些人,祭扫之时哭哭啼啼,平日里哪里见到你们有丝毫的伤心难过?狐狸却不同,它们始终对同伴、对“家庭”忠诚无二,即使死了,也要将头对准丘穴的方向!真是“狐犹如此,人何以堪”啊!这一层强烈的反差不经仔细的推敲是得不到的可是哪里知道反差更强烈的还在后头:晚上回到家来,看到孩子们在灯前玩闹嬉戏,他们怎么会知道“我”的心酸,怎么会知道生离死别的痛苦?这于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极大的冲击可是还不止如此,我们再挖掘下去就发现:这些孩子都还那样弱小,是那么天真无邪,可是终归要长大,终归要衰老,终归也要死去,这是天命所在,是多么得令人遗憾,令人神伤你看,这里正好与首联我们提到的诗人厌倦死亡的思想相照应了是不是吃了一惊,短短十四个字,居然内涵多至如斯境地,且皆为感人心魄,发人深省之语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诗人要总结了,也算是表达自己的态度:“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应当说这是比较易见的文人士大夫的心理常态,就是及时行乐我们读到这里,定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古诗十九首》里那么成系统地高唱“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或者会更直接想到“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但果真如此简单吗?我认为关于这一点我们存在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即并未区分与判断抒发及时行乐思想究竟是已臻化境,心本开阔,还是无奈愁极,故作旷达,这一点是极重要的问题,是可以作为专题来研究的就高翥这首诗而言,显然是故作旷达无疑你看,诗人尚在阳间,就已经想到死后别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尝不到了,可见他对这个世界是何其留恋!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由此可见欲望能使人丧失本我,渐成依赖 原本下面该是艺术手法的分析,因又要涉及理论,与我想要表达鉴赏的最初的心理流变旨趣不合,故略去高翥是南宋后期江湖诗派的重要作家,且为宁波人,可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我近来研究的楼钥有偶合之处 《清明日对酒》作者介绍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
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清明》译文及赏析3《鹤冲天·清明天气》 宋代:杜安世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笼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