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沃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59页沃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摘要4第一章项目背景6第二章必要性和可行性8 一、必要性8 (一)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8 (二)是实施农业重大规划的重要基础保障9 (三)是遏制土壤退化的重大举措9 (四)是促进农业“三增”的现实需要10 二、可行性11 (二)沃土工程受到广泛关注11 (二)前期示范项目打下较好基础11 (三)有一支土肥科技队伍12 (四)有历史形成的土肥科技基础12 (五)形成了一套农化技术服务模式13第三章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原则13 一、指导思想 13 二、建设目标14 三、建设原则14 (一)紧密衔接重大农业规划的原则14 (二)突出重点的原则15 (三)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的原则15 (四)多方协作与综合建设的原则15 (五)基地建设与技术推广并重的原则15第四章建设内容与区域布局16 一、建设内容16 (一)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171.建设规模和类型172.主体技术183.建设内容19 (二)土壤肥料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建设211.新型肥料研发中试基地212.精准施肥研发中试基地243.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研发中试基地254.耕地改良与培肥研发中试基地27 (三)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281.建设规模292.建设内容293.业务功能31 二、区域布局33 (一)东北黑土及北方风沙盐碱土区34 (二)华北潮土及褐土、棕壤土区34 (三)长江中下游水稻土区、潮土区35 (四)南方丘陵岗地红黄壤区36 (五)西北旱作黄绵土及荒漠灌耕土区36第五章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估37 一、投资估算37 (一)投资估算37 (二)资金筹措38 二、效益评估38 (一)经济效益38 (二)社会效益39 (三)生态效益40第六章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40 一、实施步骤40 二、科技支持42 三、保障措施43 (一)组织保障43 (二)政策支持43 (三)资金保障44附件:45 摘要 当前,我国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和肥料资源浪费,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三增”(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农业部研究提出了《沃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2003-2007年)沃土工程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肥料利用率为目标,全面实施“增”(增施有机肥)、“提”(提高肥料利用率)、“改”(改良土壤)、“防”(防止土壤退化)主导措施,以基本农田耕地质量和综合示范基地建设为主体,以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和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体系建设为支撑,全面增强农化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有机肥资源综合利用和改土培肥三项主导技术,保证耕地用养平衡和肥料资源优化配置,创建安全、肥沃、协调的土壤环境条件,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沃土工程规划按照我国五大耕地土壤类型区划分,综合考虑优势作物区域布局,一是在西部地区和东北黑土区分别建设1亿亩和5000万亩旱涝保收基本农田和在全国主要耕地土壤亚类上建设680个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以巩固东北黑土区商品粮食生产能力,保证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农民口粮,实现“以建保退”目标,起到改土培肥和平衡施肥的核心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建设48个不同类型的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作为沃土工程的技术支撑和高科技产品支撑;三是完善国家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1个全国土壤农化监测中心,34个分中心和307个区域站),作为沃土工程的信息和手段支撑。
项目计划于2003—2007年实施,总投资5058122.1万元,其中:中央非经营性基本建设投资2628602.1万元,占52%;地方配套2429520万元,占48%通过全面实施《沃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成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体系,完善网络化、高效化的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实现项目区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0亿公斤以上,节本增效270亿元 第一章项目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土壤是农业的基础,肥料是作物的粮食肥沃、无污染的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科学施肥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根本保证 我国耕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仅1.4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时由于耕地产出多、投入少,用养失衡,导致耕地地力明显下降目前我国中低肥力耕地面积占2/3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附件1),缺素面积日益增加土壤严重缺钾面积由1985年的31%增加到1995年的56%,几乎扩大了一倍同时,约一半以上的耕地土壤中微量元素匮乏,硼、锰、锌、铁的缺乏面积总计达到23.6亿亩(次)(附件2)。
由于重用轻养,造成土壤退化、耕层变浅、耕性变差、保水保肥和抗灾能力降低,同时污染加重,全国有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我国化肥用量居世界首位,化肥施用对农业的发展,特别是保证粮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技术与物资严重脱节,农化服务手段不配套,同时严重存在重化肥,轻有机肥;重氮、磷,轻钾肥;重大量元素,轻中、微量元素的“三重三轻”现象目前我国有机肥料投入比例连年下降,在总养分中有机肥仅占25%左右,耕地有机质投入不足;化肥氮、磷、钾比例为1:0.45:0.18,较世界平均水平1:0.59:0.48相比还相差甚远,尤其是钾肥施用严重不足;微量元素肥料施用尚未普及,施用面积仅占缺素面积的15%左右 由于施肥方法落后,农化服务不到位,偏施、过量施肥,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氮肥只有30%左右,磷肥10~20%,钾肥45~50%,比发达国家约低20个百分点20世纪50年代我国每公斤化肥可生产粮食15公斤,70年代为9公斤,90年代为7公斤左右肥料投入已占种植业生产性成本的50%左右(附件3),施肥效益下降导致增肥不增产,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存在,降低了农产品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我国有机肥资源中畜禽粪便(湿基)总量43亿多吨,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约7亿吨,然而有机肥资源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率低,有机肥料养分所占比例连年下降(附件4),土壤有机质投入不足,耕地质量下降同时,有机废弃物进入水体,变成了一大污染源再加上化肥特别是氮肥、磷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流失,带来了地下水及江、河、库、湖的富营养化,使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超标,直接危害人们身心健康 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温家宝总理批示“滥施化肥,重用轻养,导致耕地重疾沉疴,农产品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科学家的呼吁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科学施肥、多用农家肥,虽然多年强调,但缺少有力措施,成效不大请农业部、国家计委认真研究并提出意见”;朱镕基总理批示“请计委、农业部就沃土工程计划起草文件,报国务院审批实施”(附件5~8)为此,农业部在总结了前期沃土工程综合示范项目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任务和需要,组织编制了《沃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2003-2007年) 第二章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一)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民众福祉、国家富强和社会稳定。
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是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两大关键因素1996到2002年6年间,全国因退耕还林、经济开发区和小城镇建设,以及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净减耕地6200万亩,相当于我国XX省的全部耕地面积在推进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伴随生态环境建设的加强,国家计划到2010年退耕2.2亿亩,全国耕地数量减少的势头不可逆转而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左右,按目前人均400~500公斤粮食消费水平计算,需要在目前基础上多生产粮食16000万吨也就是说在耕地面积不再减少的情况下,要满足15亿人口粮食的需要,我国耕地的单产必需从2002年的每亩293kg增加到428kg,粮食总产量和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平均每年要求以0.7%的速度递增,我国耕地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承载压力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强调指出:在粮食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中央反复强调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从全局和长远考虑的,是着眼于我国农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未雨绸缪的战略思考同时特别强调:粮食关系国计民生,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要针对当前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要“藏粮于地”。
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依靠进口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既不可能也不现实,靠中国的耕地养活、养好中国人的基本国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动摇因此,在人增地减的现实情况下,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稳定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唯一选择 (二)是实施农业重大规划的重要基础保障 农业部制定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为优化我国农业生产合理布局,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发挥提供了及时和现实的指导2001年,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明确了新世纪初我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目标、任务和重大行动措施这两项工作的落实,都要建立在以耕地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基础之上而目前由于缺乏对耕地地力和农业投入品的有效监控,耕地污染日趋严重,给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增加难度 鉴于上述问题,只有抓紧实施沃土工程,建立健全土壤农化监测网络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耕地土壤基础地力、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情况,建立健全“测配产供施”平衡施肥技术服务体系,才能为优势作物合理布局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必需的“土宜”决策依据和无害化施肥技术。
通过土肥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试基地和沃土工程综合示范基地建设,推广测土平衡施肥技术,改变不合理的施肥习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耕地投入产出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最终为结构调整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基础保障 (三)是遏制土壤退化的重大举措 江泽民同志指出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保护耕地,同时包含耕地数量保护和耕地质量保护两个方面的含义在耕地数量减少不可逆转的现实情况下,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才是对耕地的根本性保护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不仅对农业,而且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实践证明,南方新开耕地,即使采用现代先进的生土熟化、快速培肥技术,土壤有机质每3年时间才提高5~8g/kg可见培肥地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通过 一、两年努力就能办到的;耕地土壤退化与污染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缓慢发展的过程,一旦出现污染,要彻底治理必须花费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必须作为一条基本国策,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防止耕地土壤退化,修复治理污染耕地,关键是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管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合理使用耕地,合理改良土壤。
沃土工程就是以科学施肥、培肥地力为中心,以提高耕地投入产出率和肥料利用率为目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土、肥、水等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