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旭高临证医案》.pdf
108页王旭局临证医案王顺临证医案目录1.作者.32.序.33.卷之一.43.1 温邪门.43.2 暑邪门.143.3 伏暑门.163.4 疟疾门.213.5 痢疾门.253.6 黄胆门.294.卷之二.314.1 中风门.314.2 肝风痰火门.344.3 虚劳门.394.4 吐血门.474.5 朦胀水肿门.525.卷之三.595.1 积聚门(附虫积).595.2 院腹痛门.645.3 噎膈反胃门.685.4 三消门.731-5.5 痰饮门.755.6 痰喘门.816.卷之四.856.1 咳嗽门.856.2 疝气门.896.3 遗精淋浊门.906.4 痉厥门.906.5 杂病门.916.6 妇人门.946.7 产后门.976.8 幼科门.1006.9 外疡门.1012.王旭高临证医装1.作者作 者:王旭高 朝 代:清 年 份:公 元1644年2.序序临证医案,非古也古人视病不立案语,但书方药自宋设医学科命题考试医生,取其学问高等者,入太医局自后医生诊病,相沿先立案语,后书方药,但随作随弃,无有辑之者如宋之许知可、张季明,明之薛立斋、陈维宜、孙文垣,以及国初喻嘉言、徐大椿辈,虽有医案类,皆因治疗效验,笔诸于书,其文乃记事,非临证也。
良以病多转变,方难一定,恐泥学人眼目,故作者总置之然余谓医之有方案,犹名法家之有例案,文章家之有试牍对病书方,因题立义,相对斯须,人之性命系焉,己之得失亦系焉虽不足为根柢之学,而病者之情形,医者之学识心思,尽在于是苟能溯其脉证,观其变化,奚啻与病者医者一堂共语,不大可触发手眼哉!故叶 氏 临证指南,海内风行然叶案语意高深,方多平淡,学人践其迹,未必入其室因叶负一时重名,所视者非富贵膏粱,即病深气竭,贫贱初病者寥寥焉盖气体不同,方法即异,读其书而得其用者鲜矣!余旧得无锡王泰林旭高先生方案二卷,爱而藏之,以篇页无多,未梓更求二十余年,不可得客春游梁溪访老友刘君石香,石香出十卷示余,云新得于李氏者亟假归读之,其心思之敏,见识之超,清华而不高深,灵变而有矩,视叶案易于学步且复诊甚多,前后推究,考其得失,尤足以资助学人因并余所藏者,去其重复,合而选之间有字句冗沓率意处,略为删整,根据类编次,分二十六门每门附以拙论,略见大意其有精警与未惬意者,复随案指出,正之有道,非敢有意毁誉也原书十卷,约得五六,厘为四卷,命儿辈录出,不敢自私,付之梓人,以公同学焉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孟春耕霰方氏序于倚云吟馆当前页:序下一页:温邪门(查 看 标题编号)3.王旭高临证医累3.卷之一3.1温邪门温邪门某 久 患三疟未愈,劳力更感风温,而发时证,及今八日。
壮热烦躁,汗不能出,疹不能透,热郁蒸痰,神糊吃语,两胁疼痛,难以转侧,胸闷气粗,动则欲厥所以然者,邪热与瘀伤混合,痰浊与气血交阻,莫能分解,以致扰乱神明,渐有昏喘之险豆 豉(五钱)苏 梗(一钱)郁 金(一钱)赤 茯 神(三钱)连 翘(三钱)丹 皮(钱半)当 归(三钱)杏 仁(三钱)天 竺 黄(钱半)木 通(一钱)猩 绛(七分)菖 蒲(五分)青葱枇杷叶渊 按:郁金、杏仁解气郁,当归、葱、猩解血郁,豆豉、苏梗从里达表,尤宜佐黄苓、鲜地等以解热郁,否则热不解而诸郁亦不开,热蒸痰阻,陷入胞络易易宋 湿温过候,斑疹并见,心胸烦懊,神识模糊脉数混混而不消,舌心苔干而不腻湿蕴化热,热渐化燥气粗短促,目赤耳聋阴精下亏,风阳上亢虑其内陷昏痉拟生津达邪,兼芳香逐秽鲜 斛 淡 豆 豉 竹 茹 连 翘 橘 红 赤 苓 天 竺 黄 黑 桅 菖 蒲 郁 金 羚 羊 陈 胆 星 牛 黄 清 心 丸(五分)(加)犀 黄(三厘)又湿温邪在太阴、阳明,湿胜于热,太阴为多:热胜于湿,阳明为甚日晡烦躁,阳明旺时也口虽渴,苔仍白腻,乃湿蕴化热,余湿犹滞,气火熏蒸,蒙蔽清窍,故斑疹虽透而神识时糊,脉沉小而数疾,皆邪郁不达之象倘若热甚风动变劲,便难措手。
半 夏 赤 苓 鲜 斛 连 翘 川 连(姜汁炒)菖 蒲 通 草 豆 豉 郁 金 益 元 散 竹 茹 茅 根 黑 框渊 按:宜参凉膈散缓缓通下,不致下文化燥内陷耳盖湿温虽不可早下,而热胜挟滞者,不下则热邪挟滞不去湿邪亦从热化燥化火也又湿温旬日,脉数较大于昨,热势较盛于前,所谓数则烦心,大为病进,并非阴转为阳、自内达外之象舌苔白浓,上罩微灰,面红目赤,阳盛之征;头昏耳聋,阴虚之象;小漫窒塞,气化不及也当生津以彻热,利窍以化湿救阴不在肾而在生胃津,去湿不可燥而在通小便盖汗生于津,津充汗出而热解:小肠为心之府,小便通利,心火降而神清羚 羊 角 赤 苓 菖 蒲 竺 黄 泽 泻 益 元 散 知 母 鲜 斛 通 草 竹 叶 鲜 薄 荷 根另:用 珠 子(五分)血 珀(五分),为末,调服渊 按:名言傥论,勿草草读过又湿热郁蒸,如烟如雾,神识沉迷,脉时躁时静静则神倦若寐,躁则起坐如狂,邪内陷矣虽便不通,而腹鸣不满,肠胃不实,其粪必清,未可骤攻下之大凡温邪时症,验舌为先今尖苔白,上罩微霉,邪在营气之交叶氏云:邪乍入营,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如犀、羚、元、翘等是也从此立方,参以芳香宣窍犀 角 羚 羊 角 鲜 斛 竺 黄 元 参 连 翘 益 元 散 赤 苓 竹 茹 至 宝 丹(一粒)又前方加鲜地、括篓仁、枳实。
4王顺临证医案又 舌 黑 而干,湿已化燥;频转屎气,腕腹按痛,邪聚阳明,肠胃已实,当商通腑但小便自遗,肾气虚也正虚邪实,津枯火炽,惟有泻南补北,勉进黄龙汤法鲜 地 人 参 生 军 元 参 元 明 粉 菖 蒲 竺 黄 连 题 竹 叶 甘 蔗 汁(代水煎药)渊 按:蔗汁生饮最妙代水煎药,不但腻膈,且失凉润之性矣又下后舌黑稍退,而脉反洪大,神识仍昏,阳明火旺也清阳明燔灼之火,救少阴涸竭之阴,用景岳玉女煎鲜地 元参鲜斛 知母 竺黄 麦冬 石膏 竹叶芦根 蔗 汁(一杯,冲)又 津回舌润,固属休征;风动头摇,仍为忌款温邪虽退,元气大虚,虚风上扰不息,又防眩晕厥脱今当扶正熄风,参以生津和胃生 洋 参 钩 钩 天 麻 茯 神 制 半 夏 石 决 明 秫 米 陈 皮 麦 冬 竹 茹 甘 蔗 皮渊 按:热滞虽从下而松,肝家阴液早为燥火所伤,故见证如此,迟下之累也胡 素有肝胃病,适挟湿温,七日汗解,八日复热舌灰唇焦,齿板口渴,欲得热饮右脉洪大数疾,左亦弦数皖中仍痛,经事适来静思其故,请明析之夫肝胃乃腹中一脏一府,木乘土则气郁而痛若不挟邪,安得寒热?即有寒热,断无大热,以此为辨也又询大便坚硬而黑,是肠胃有实热,所谓燥屎也。
考胃气痛门,无燥屎症,惟瘀血痛门有便血,然此症无发狂妄喜之状,则断乎非蓄血,此乂一辨也渴喜热饮,疑其为寒似矣不知湿与热合,热处湿中,湿居热外,必饮热汤而湿乃开,胸中乃快,与阴寒假热不同,再合脉与唇,其属湿温挟积无疑伤寒大白云:唇焦为食积此言诸书不载,可云高出前古豆 豉 郁 金 延 胡 山 桅 香 附 赤 苓 连 翘 竹 茹 篓 皮外用葱头十四个,盐一杯,炒热,熨痛处按:病本湿温挟食,交候战汗而解,少顷复热为一忌汗出而脉躁疾者,又一忌适值经来,恐热邪陷入血室,从此滋变,亦一忌故用豆豉以解肌,黑桅以清里,一宣一泄,祛表里之客邪延胡索通血中气滞、气中血滞,兼治上下诸痛郁金苦泄以散肝郁,香附辛散以利诸气,二味合治妇人经脉之逆行,即可杜热入血室之大患括篓通府,赤苓利湿加竹茹、连翘,一以开胃气之郁,一以治上焦之烦.外用葱、盐热熨,即古人摩按之法,相赞成功渊 按:此虽有食积,亦不可下,以胸痞腕痛,渴喜热饮,中焦湿饮郁遏不开,寒热错杂,阳明之气失于顺降若遽下之,轻则痞膈,重即结胸矣同一湿温夹滞,其不同有如此者又服药后大便一次,色黑如栗者数枚,兼带清粪脱痛大减,舌霉、唇焦俱少退,原为美事惟脉数大者变为虚小无力,心中觉空,是邪减正虚之象,防神糊痉厥等变。
今方九日,延过两候乃吉香 豉 青 蒿 沙 参 赤 芍 川 贝 郁 金 黑 桅 竹 茹 稻 叶 金 橘 饼渊 按:大便通而痛减,乃葱盐按摩之功也葱能通气,咸能顺下,阳明之气得通,胃气自然下降:胃气通降,大便无有不通者夫便犹舟也,气犹水也,水流顺畅,舟无停滞之理若但知苦寒攻下,不明中气之逆顺,是塞流以行舟耳!秦 温邪十二日,斑疹遍透,神识仍糊,大便屡行,齿垢未脱舌尖红,中心焦,阴津灼也左脉大,右脉小,元气弱也昨投清泄芳开,是从邪面着笔;今诊脉神委顿,当从元气推求5-要知温属阳邪,始终务存津液;胃为阳土,到底宜济甘凉所虑液涸动风,易生痉厥之变:胃虚气逆,每致呃忒之虞耳!羚 羊 角 沙 参 生 草 竺 黄 菖 蒲 鲜 石 斛 犀 角 元 参 洋 参 泽 泻 茯 神 芦 根 蔗 汁另用濂珠粉三分,上血珀末三分,开水调服又昨用甘寒生津扶正,病势无增无减然小便得通,亦气化津回之兆也症交十三日,是谓过经,乃邪正胜负关头从此津液渐回,神气渐清,便是邪退之机;从此而津液不回,神糊益甚,便是邪进之局正胜邪则生,邪胜正则重仍以生津救液,冀其应手羚 羊 鲜 斛 沙 参 洋 参 麦 冬 泽 泻 赤 苓 元 参 蔗 汁 芦 根 珠 黄 散又加知母、川贝。
又甘寒清润,固足生津,亦能滋湿向之舌绛干焦者,今转白腻,口多白沫,是胃浊上泛也小便由于气化,湿滞中焦,气机不畅,三焦失于输化,故不饥,不思纳,小便不利也法宜宣畅三焦豆 卷 赤 苓 猪 苓 泽 泻 生 这 仁 杏 仁 通 草 竹 茹 陈 皮 半 夏 曲 谷 芽 血 珀(五分,研末,冲服)渊按:帆随湘转,妙于转环脾肾阳气素虚,阳邪一化,阴湿即来在脉神委顿时早防之,庶免此日波变然不料其变之如是速耳古方大豆卷治筋挛湿痹,苏地用麻黄汤浸,借以发汗,与此症总不相宜又瘀热蓄于下焦,膀胱气痹不化,少腹硬满,小漫不利下既不通,必反上逆,恐生喘呃之变开上、疏中、渗下,俾得三焦宣畅,决渎流通紫 荒 杏 仁 桔 梗 川 朴 陈 皮 赤 苓 猪 苓 泽 泻 苏 梗 血 珀 通 草又照方加参须(五分),煎汤调下血珀(五分)外用田螺二枚,葱白一握,桃仁三钱,曲少许,麝香五厘,肉桂五分,合打烂,炖温,敷脐下关元穴又温邪甫退,少腹板硬,膀胱气化无权昨议疏泄三焦,小便仍不畅今少腹硬满过脐,其大如盘,按之不痛,脉沉小,舌白腻,身无热,口不渴,所谓上热方除中寒复起是也夫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气化赖肾中阳气蒸腾肾阳不足,膀胱水气凝而为瘤,须防犯胃冲心呃厥等变。
急急温肾通阳泄水,犹恐莫及肉桂五苓散,送下金匮肾气丸三钱渊按:须此方解下焦之围,再佐葱、盐按摩更妙又通阳泄水,与病相投,虽未大减已奏小效腹中觉冷,中阳衰弱显然照方加木香、炮姜尤 症交十二日,目赤耳聋,舌白烦渴,脉洪大而汗出当辛凉以彻气分之热邪,甘凉以救肺胃之津液北 沙 参 麦 冬 知 母 竺 黄 元 参 生石膏(薄荷同打)滑石竹叶芦根又目张不语而神慧,与汤则咽,身能转侧舌苔灰白,脉形洪滑并非邪闭心包,乃肝阳夹痰火阻塞清明之府勿再芳香开达,开则邪反内陷矣,慎之!羚 羊角川贝郁金茯苓胆星石决明远志鲜斛竹油姜汁北沙参渊按:清火熄风,豁痰通窍,丝丝入扣惟沙参可斟酌,以其补肺也舌苔灰白,痰火征兆又目张不语,多汗脉大阳盛阴虚,防其厥脱急救其阴,希图万一生洋参石决明沙参茯神麦冬川贝母五味子又目已能合,口已能言,但舌蹇而言涩汗多稍收,脉大稍敛,似有一线生机所嫌两臂动强,恐其发痉拟存阴熄风法羚羊角鲜地生地洋参沙参石决明麦冬钩钩蔗汁6-渊按:几乎类中大抵平素肺肾阴气不足,肝阳有余,年过四十者,每有是证华 温邪八日,神识模糊,斑色红紫,皖腹拒按,结热旁流舌红干燥,目赤唇焦,而又肤冷汗出,脉伏如无邪热内闭,阴津外泄,颇有内闭外脱之虑。
勉进黄龙汤法大生地参须生军枳实连翘天竺黄元参菖蒲鲜斛渊按:肤冷、汗出、脉伏,非虚象,乃闭象也从斑色红紫上看出参须可斟酌某 久病元气未复,又感湿温,已愈旬日解表、疏中、通下之药,皆已服过现脉仍数,舌白腻头汗多,身热不解,咳嗽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