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智障学生职业转衔教育支持.docx
7页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智障学生职业转衔教育支持 摘要:本文对积极取向团体方法,改善智障学生职业生涯适应力,通过教学实践,表明团体心理改善智障学生职业生涯具有一定可行性构建团体动力核心,主要是学生个人主观能动性和互动过程中的团体环境体现,团体设计应围绕多元化目标,促进智障学生转衔教育效果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智障学生;职业转衔;教育支持引言随着近年来社会对特殊教学的了解程度不断增加,家长送存在智力障碍的孩子到中职学校就读的也在增多相关研究体现,当前智障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制约了日常人际交流和交往,影响着他们由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身份转换的步伐,导致智障学生在校园生活转衔到工作中存在各种适应性问题由于智障学生具备积极的人生品质,为了调动智障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开发,本文站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全面分析智障学生身心发展问题,对智障学生如何快速从学生身份转化为社会工作者身份进行探讨1研究背景1.1积极心理学概念塞利格曼作为积极心理学概念首创者,对学生实践中表明,缓解学生个人负面情绪,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我国近年来提高了对智障学生教育的深入研究,将积极心理学纳入学校教学实践中,结合本土教学研究并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创新,促进智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其愉悦感。
积极心理学实践在教育领域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1.2职业生涯适应力概念职业生涯适应力是在职业发展理论基础上提出的,衡量智障学生对职业环境的适应力,要求在不同文化、环境背景下以及不同生活角色中,使智障学生做出成熟的行为,并保持和延续整个发展阶段职业适应力包括关注、控制、好奇和自信有关研究创建了完善的立体架构,对智障学生构建完善的干预和评估模式,对学生的情绪、行为等进行研究,经历过挫折、逆境、创伤的学生变得更加乐观、自信,职业适应力有所提高针对智障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干预,运用欣赏、积极的训练,帮助学生构建积极思维,在团体中,学生主体之间维持积极关系,促进智障学生职业转型,提高社会和职业适应力本文通过认知-探索-运用探索模式,激发智障学生潜在优势,促进职业生涯适应力团队中,学生主体之间应保持积极互动关系,提升智障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获得正向感知和积极情绪,围绕团体目标,为适应社会、职业转衔做充足准备1.3研究意义本文针对智障职高生进行团体干预,根据学生职业适应力进行观察,观测被干预学生的职业适应力情况研究内容包括职业生涯故事、影响因素、生涯未来及生涯自信做团体干预。
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工作属性等情况制定团体方案生涯关注单元主要让学生观看、表演生涯故事,并引发对职业生涯的联想与思考生涯控制单元主要是让学生从多维度分析影响因素,包括个人择业、家庭、学校及朋友的观点、相关事件等会对自身职业生涯决策造成的影响生涯好奇主要是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憧憬和构建,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及职业生涯的多维度探索生涯自信是通过给予自我肯定的方式,提高学生积极人格品质,帮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以积极乐观心态应对职业压力,构建职业理想2积极心理学取向的智障学生职业转衔教育2.1团体效果的定量方面团体结束后,教师应对智障学生团体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以及个人成长情况以观察的方式进行考核,包括学生在团体中的投入程度、各类成长发展等结果表明,团体成员在活动中积极投入,提高了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获得团体经验,达成了个人成长计划,团体正向感受明显2.2团体效果的定性方面团辅教师对学生做心理访谈,讨论并分享参与团体的感受,全面了解团体状态,并请学生通过简单的词汇对团体做评价参与团体的学生对团体总体来说比较满意,学生表示这种团体活动给人安全轻松的体验,身心感到愉悦,精神上获得了支持与鼓励,比以往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自身并探求更加科学的职业适应方法,最终通过良好的情感体验,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自信。
同时,学生从个人情感层面出发,在团体中的感受是由开始观望到情感融入,学生之间情感互动也加深了彼此的友谊,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的友善与温暖,以及参与了彼此只见的共同的成长团体的经历让学生更加积极面对职业生涯,这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与感悟对未来的人生历程正向影响较大3实务策略3.1围绕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构建生涯适应力的核心团体动力团体活动中,团队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团体动力,个人应充分融入环境氛围中,发掘团体作用每个学生个人成长环境不同,团体活动应为学生营造相对安全的氛围,让学生在理想的环境下实现自我审视与探究,获得的团体经验运用到后续职业生涯中,也是团体的设计初衷职业转衔主要在于步入职场的适应能力,需要具备职位胜任力、适应过程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团体能够为学生创设特定的情境,给学生以拟真工作体验,营造安全氛围,让学生在这种相对真实的场景中挖潜自身潜在品质智障学生具备积极品质,但运用程度不够,因此,可通过创设团体的活动进行积极探索,从而获得职业生涯的关注与自信,为职业转衔增添内驱动力学生智力障碍程度有所不同,也是影响学生职业转衔的重要因素在团体活动中,智障学生可以充分借助创设的拟真工作环境克服心理障碍,适应困境,提高自身适应力,提高自己的抗挫能力和自信心。
3.2团体方案的设计围绕目标的达成实现多维度的统一团体应考虑到智障学生的内在需求,在设计团体目标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品质,积极构建,实现多维度的统一性首先,团队形式统一选择参与的智障学生、形式与性质等,根据智障学生的个人特点,在学生组成方面应做出灵活调整,团体形式注重智障学生能力的成长,考虑到团体中途学生临时退出或加入等因素,应充分满足学生的诉求和身心特点,征求学生的主观意愿,尽量使学生之间在参与活动中感到舒适,确保团体活动顺利进行其次,团体目标设定应以职业生涯适应力为前提,应推动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从生涯的关注-控制-好奇-自信四个阶段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生涯适应力活动进行过程中,应根据学生个体能力及目标达成情况,重新构建生涯适应力目标4结束语智障学生在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面对一定的困境,应不断提升掌控自我的能力,准确定位,并灵活应对资源和改变,达到理想的动态平衡智障学生职业转衔也应遵循这种动态平衡模式智障学生在学校以及职业场所达成新的适应与平衡,其个人客观智障程度也决定了职业适应能力,不同的自我掌控和资源获取能力,表现出的生命经验也有所不同,因此,即便面对相同的困境,不同适应经历,应对能力也有所区别,为了提高智障学生职业转衔,应在团体活动中创设的各种拟真工作环境以及互动场合,实现自我探索和体验,为快速适应工作角色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1]徐添喜,董萍,刘丽平,丁艳丽.我国台湾地区智障学生就业转衔服务的发展历程及其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21(06):57-64.[2]董萍,徐添喜.SEARCH项目在自闭症学生“从学校到就业”转衔中的应用与启示[J].残疾人研究,2020(04):80-88.[3]袁曦.心智障碍青少年就业转衔服务研究[J].北京青年研究,2020,29(04):54-60.[4]高静. 台湾智障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5]丁艳丽,徐添喜.美国智障学生校本职业评估模式的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8(07):20-28.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