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石器时代玉的镂空制作及其文化.docx
2页新石器时代玉镂空的制作及其文化由于本人是考古系大一学生,对于新石器时代玉制作比较感兴趣,也时常惊叹于 我们祖先的精湛技艺,进而发出疑问,在新石器时代他们是怎样做出这样的玉器, 如安徽凌家滩出土的带有很小细孔的玉器,小至几毫米,生产力如此低下的石器 时代,难道已经出现了小到可以撮出毫米级孔坚硬得像铁丝一样的东西?如果是 的话那么就将完全颠覆人们对新石器时代的看法了,即新石器时代远比我们想象 得更加先进然而,我毕竟学识还浅,我在这里也不敢妄下结论,只是想通过一 些典型个案,来谈谈我国玉器镂空制作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据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记载,我最早出现玉器的是在东北的兴隆洼文化中,多 属装饰品,个别为工具,在兴隆洼遗址和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玉器较多,计有 锛,斧,匕形器,及管珠等这些玉器的数量和种类虽然少,却是中国史前一个极为重要的玉器制作中心-红 山文化玉器的先声,从而把中国制作玉器的年代推到距今八千年左右•其中的兴 隆洼玉玦,这是中国最早的玉器,考古学家称之为”中华第一玉”镂空是古代玉 工利用某些制玉工具,将玉器透穿成空,以突显玉器造形或纹饰的方法这种制 作工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一直兴盛不衰,而且镂空的工具与方法,还会 随着时代背景的转换而改变,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
红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位于内蒙古、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先民们,擅长运用边刃 较宽的宽砣和前端圆钝的桯具,来制作玉器的镂空当时的制作方法,大约可以 分为下述几个步骤首先,用宽砣在玉料的正面反复雕琢,并以多次压磨、逐渐衔接的方式,将 砣磨凹槽连接成所需的形状其次,将玉料翻转到背面,在与正面凹槽相对应处, 也用宽砣逐段雕琢,当正、背两面的砣磨凹槽相接在一起时,即可透穿玉料另外,玉工也会配合器形的需要,用前端圆钝的桯具,双面对磨,形成圆形 的镂空由于宽砣琢磨的凹槽,很明显呈现“中间宽深、末端尖浅”的特征,当正、 背两面的凹槽连接在一起时,透空处的两侧是相对倾斜的坡面,而透空处的边缘 则扁薄如刃相同的刃边现象,也出现在桯具双面对磨的圆形镂空中,使“刃边” 成为红山文化玉器镂空的特色例如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出土的红山文化勾云形 玉佩,内部有一个涡旋状的镂空,即有宽砣琢磨的刃边现象良渚文化时期地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东南地区的良渚文化,当时的先民们擅长运用软性线具 和桯具配合,来制作玉器的镂空,并且根据镂空部位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定位方 式在镂空玉饰的内部时,玉工先勾勒出玉饰外形轮廓,在欲透空处以桯具打孔 定位,将软性线具穿入桯钻孔中,呈放射状的方向,朝外拉切。
由于良渚玉工使用了桯具和软性线具等工具来制作镂空,所以透空处也会有 这些工具的痕迹例如,桯钻孔呈现上大下小之喇叭孔状;软线拉切处则有曲曲 折折、凹凸对应的现象这些特征在良渚文化玉器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江苏省吴县张陵山出 土的觿形玉饰,头粗尾细,器身微微弯曲,它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人字形的镂空, 镂空中间皆有喇叭孔痕,向外分散的透空末端,则有渐行尖浅的现象,正是桯钻 打孔再软线拉切的明证龙山文化时期新石器时代晚期,位于黄河流域一带的龙山时期玉器,也常用镂空来突显片 状玉器的造型当时所使用的镂空工具与良渚文化差不多,但是工具的操作方法 与良渚文化不同,所以形成相异的镂空风格根据出土玉器与传世品上的痕迹所作的观察发现,龙山时期玉工在进行玉器 口垂直的方向拉切,形成L形的镂空此时,砣具切磨处会呈现外宽内窄、边缘 平直之状,而软性线具拉切处则呈现凹凸对应、末端尖浅的特征在龙山时期,玉工进行玉器内部的镂空时,先用桯具在器内打孔,然后穿入 软性线具,朝着固定的方向拉切,形成短条状的镂空此种器内镂空与良渚文化 玉器以桯钻孔为中心,作放射状拉切的形式不同,成为区分两者的明显依据例 如,湖南省沣县孙家岗出土的透雕凤形玉佩,器内的镂空大多呈短条状,其中一 端是圆形的弧边,透空边缘则略有曲折对应的现象,正是以桯钻打孔配合软线拉 切而成的。
使用工具与操作方向的差异,使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及龙山时期的玉器,产 生了各种不同的镂空我们不仅能够从相异的工具痕迹中判别各个文化的制玉工 艺,还能借此掌握风格的特征,作为鉴定的依据① 我国新石器时代玉石器经过了打磨和穿孔,这样既保留了原有的实用价值,又具 有美观的效果如果说,拣取自然的石块,进行石打石的处理,说明古人类已经 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那么,磨光和穿孔则意味着中华古代先民不仅已经能够 制造高一级的工具,而且在思维当中产生了带有观念形态的内容尽管用今天的 眼光来看,这还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工艺,可祖先们竟为之实实在在奋斗了几十万 年之久从史学的观点看,这构成了划时代的标志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当祖先们把那些色泽晶莹的“美石”,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 制成带有一定意义的形状,并钻上一个小孔,甚至还穿上自己捻的小绳,将它套在颈项上或挂在胸前,这是 一幅多么美妙动人的情景,它说明古人在进行美的追求,标志着人的思想中有了 信仰和寄托玉石具有无比的美丽,无比的坚硬,无比的价值,它与上古先民思 想中至上的祖先、至上的自然力、至上的鬼神的观念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了 古代护身符一类的东西正是循着这一自然过程而产生的。
在此后的社会发展进程 中,更产生了许许多多和玉紧密关联的神话和传说,这都表明在古时候人们的思 维想象当中,一块美玉,它对天地四方、对列祖列宗、对电闪雷鸣、对万物生灵 都有说不尽的联系和影响力量,这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大量古代的文字记载 和大量的出土文物,都在证明着这样一个史实:一块玉、一件件小小的饰物、一 点最原始的审美意识和一种最早的信念和虔诚,都不断地被赋于了新的含义,发 生着新的作用,并终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②① 参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② 选自《中国考古学》张忠培著20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