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余庆禅院壁画艺术特点探析.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321050978
  • 上传时间:2022-07-03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84.73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余庆禅院壁画艺术特点探析    秦芳摘 要:余庆禅院是司马光祖茔的香火院,建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佛殿内西墙保存的壁画为民国十二年(1923)所绘壁画采用宋时期流行的屏风形式绘制,共十二扇,内容包括山水、花鸟、书法、装饰性纹样,内容丰富,布局合理,主题鲜明,技法熟练,其中以山水画题材为主该壁画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经过了巧妙的构思和设计,与余庆禅院的时代背景、“坟寺”功能、佛殿环境相结合,匠心独运Key:余庆禅院;壁画;艺术特点余庆禅院是司马光祖茔的香火院,建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位于山西省夏县司马温公祠,属于“坟寺”,又称余庆寺①现保存有主殿“法堂”,是余庆禅院建筑群唯一保存下来的古代建筑遗迹,大殿内现藏彩塑佛像三尊,即菩萨像、罗汉像、金刚像,皆为宋代艺术珍品其中西墙罗汉背后的壁画是殿内现保存的唯一壁画,内容以山水画为主在我国目前保存的寺庙壁画中,山水多以畫面背景的形式出现,起到装饰、衬托环境或画面分割的作用,而以山水题材为主进行彩绘则并不多见通过研究余庆禅院壁画的形制、布局、内容、笔墨、设色等特点,以期探寻其艺术精华,并以此为鉴余庆禅院壁画以“L”形十二扇围屏形式绘制于西墙上,高约210厘米,长约1572厘米(图1)。

      左右各一扇,形成透视关系,内容有花鸟、书法;中间正面为十扇,内容以山水画为主,上下部分各绘花鸟此壁画在内容上综合了宋时期流行的山水屏风、花鸟屏风、装饰性纹样屏风、书法屏风的特点,即内容丰富,组织合理,主次分明正中十扇以山水画为主,皆为竖式构图,高约131厘米,宽约72厘米这10幅山水画在经营方式上都采用顶天立地式布局,上留天,下有地,或高远、或平远、或深远,体现的正是北方高山、平原和山水风貌,这种全景图布局在北宋山水画中常见图2为右起第一幅山水作品,映入眼帘的是近景中的依岸斜柳,柳条随风而动,微微向右飘动,柳树下正有一艘小船缓缓经过,一人站立划桨,一人背对我们而坐,扭头转向不远处岸边送行的人画家巧妙地将坐船人设计为背影转身的动作,与岸上送别人生动的表情遥相呼应,更添几分惜别之情近景中柳树姿态的描绘、划船人的动态,都使画面充满动感,有风动、水动、船动,更有人的心动中景是一座巨型的山石位于画面左侧,山石造型奇特,错落有致的前后关系营造出大山的深邃,可居、可行、可游画面右侧留白,是一望无际的水面,远处山峰以淡墨淡淡晕染而出,与左侧的山峰形成鲜明的虚实关系笔墨运用上,浓淡干湿结合,中侧锋并用,山形外轮廓线用笔顿挫变化鲜明,短披麻皴勾勒山石结构,山体以淡赭石、花青淡淡赋色,浓墨点苔。

      树木基本为枯树,先以墨双勾,再以淡赭石复勾树干其中柳树树干以浓墨勾勒,淡墨画柳条,以不同墨色、粗细的线条体现柳干、柳枝的质感人物写意简笔而画,体态生动,用笔洗练,衣服设淡绿、朱膘,面部设淡赭从整幅画面的设色以及对人物、草木等物象的描绘,似为初春时节图3为右起第二幅山水画作品近景为坡岸、溪水、松树,中景有小桥、山石、房屋,远景为瀑布、小树林、房子这幅作品设色以赭石、朱膘为主,近景松树又有云烟隔断,画中人物似采药归来,营造出瑟瑟秋意之境画中点景有一仆人正采药归来,右手提篮,左手摘一枝松枝,边走边扭头,似在倾听或寻找什么,前面长者正半依葫芦席草而憩,似在等待仆人归来对面两只小鹿卧地休息,乖巧安逸葫芦在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寓意深刻,象征富贵、长寿、吉祥,是佛、道、儒家的推崇之物鹿,在古代也被认为是神物,象征着幸福、长寿、富裕及一帆风顺所以葫芦、鹿在画面中不仅仅是为了装饰、点缀,也暗含了对司马光及家族能长寿延年以及得到更多的俸禄、地位、权利的美好寄托此幅作品在布局上营造周密,内容丰富,笔墨精炼,山体皴笔丰富,豆瓣皴、披麻皴相结合,淡墨晕染,浓墨点苔,通过笔墨的浓淡、曲直、粗细、长短、方圆、疏密等表现不同物象的质感。

      图4为右起第三幅山水画作品,整幅作品基本以纯墨色表现山体圆转耸立,长线淡墨勾勒外形,长披麻皴皴擦结构,再以墨色晕染,浓墨长圆点点苔,整体山石阴阳分明、浑厚有力山间云气弥漫,山峰层层叠叠,有种深远之感近景树木夹叶法与点叶法相结合,郁郁葱葱,错落有致,淡墨勾勒树干,重墨点叶,浓墨点缀树林间的棘草,前后穿插关系表现分明树丛背后半掩半露出一间小茅屋,依水而建,透过窗栏可见一位先生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画面中水和云气留白,与山体、树木虚实相生这幅画虽不设色,但郁郁葱葱的树丛、圆润厚实的山脉,有一种盛夏的气息,给人一种远离尘喧、平淡安然之感图5为右起第四幅山水画作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突兀的山石,山石间飞瀑直流而下,富有动感山石下方有一座石桥,石桥上三人正在对话,其中一人为僧人,僧人的手指指向右上方,顺势可看到巨大的山石,在丛林的掩映下有一座寺院,寺院建筑清晰可见,主殿为双檐悬山顶,主殿后有一座六层高塔画家巧妙地利用人物动态使整个画面具有情节性、连续性,从而提升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意境美山石的左侧留白部分代表水,水中芦苇随风摇曳,不远处有四艘小船在缓慢滑行,船只大小由近及远慢慢变小,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在表现技法上,山体以短披麻皴为主,略染赭石与花青。

      树干以双勾法表现,赭石染色,树叶点叶或夹叶寺庙建筑以界画画法画出,造型准确,点景人物表现得写意生动总体来看,整幅画面通过瀑布、人物、芦苇、小船的动来衬托远处寺庙的静,意境耐人寻味图6是右起第五幅山水画作品近景有一坡岸,岸上松树婀娜多姿,松下一位书生正向一僧者询问或拜访,一位书童右手牵一匹马正耐心等待中景高山凸起,三段式瀑布更显山的幽深,不远处的小桥、人家依稀可见最后面的远山以没骨法画出,层次分明这幅作品在山石皴笔的运用上更为繁密有秩序,以中锋细劲的线条去勾勒山石结构,使山体显得工整劲瘦,山体着色偏绿,有春山之感在树的姿态上变化丰富,追求蜿蜒崎岖之美图7是右起第六幅山水画作品画面左右各一座山石相对峙,中下部有一座宽宽的木桥,桥上两人正在行进,走在前面的人应为一位官人,体态庄重,行动自然,紧跟着的为其仆人,仆人右手抱一物,略微俯首,身姿前倾,随时待命右边岸上一仆人正牵马准备等待,从马的姿态、人物的动态,可知他们刚到此处抬头再细观左边山石,可见左上方有个洞,洞口有三位僧人,一位长者席地而坐,左手扶榻,安然自若,身后一小僧毕恭毕敬地站立,手持禅杖,另一小僧本应拿着扫帚扫地,结果不经意间回头向下俯视,看到前来拜访之人。

      画家通过不同人物的姿态体现出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世界,将画面的故事情节营造得水到渠成此幅画在布局上也很独到,山石居于画面左右两侧,中间流水,通过画中的桥、远处的远山使左右两组部分相连,使画面形成“开—合—开—合”的节奏,同时跟着画面故事发展的节奏,又可以形成一道“S”形曲线,一气呵成此画在笔墨运用、设色方面与图6接近,似出自同一位画家之手图8是右起第七幅山水画作品画面采用“C”形布局,山石高巍,左边山石连接其龙脉,几乎占据整幅画面,体现山之高远山石层层叠叠,草木、房屋、瀑布点缀其中,并有水雾缭绕,体现画面深远整幅画面布局的起承转合、疏密关系、虚实关系安置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富有节奏感山石皴笔以豆瓣皴、雨点皴为主,与前几幅山水画均不相同,类似于范宽皴法;山石以重墨勾勒,淡墨皴染,施以花青、淡墨晕染,富有厚重感画中点景有近景的木板桥、行人、小茅屋,中景有茅亭、赏景雅士,远景有瀑布、房屋,整个画面营造出回归大自然、隐迹于山林的情怀图9是右起第八幅山水画作品这幅作品在整体布局上左边为实,右边为虚,但整体视觉上并不失平衡关系画面由近及远,形成“虚—实、虚—实”的节奏关系,并以主峰位居画面中轴线上,使画面达到巧妙的均衡关系。

      画面近景的坡岸上立三位小和尚,面部全转向画面右侧的湖水上,望向远方,动态不一,似在等待来访之人靠前的人左手指向前方,似来访之人已快接近他们身后不远处有座寺院,寺院房屋林立,高塔耸立,以丛林与云烟衬托,更添几分悠远与沉寂中景中一弯溪水顺流而下,山石、树木之后掩映着建筑,也应为山中寺庙,与树木、山石映衬,安静祥和这幅作品中建筑的表现方式与图5表现接近,应有固定粉本山石以短披麻皴表现,施以赭石、花青,浓墨圆点点苔,树木点叶或夹叶,表现方式与前几幅相似图10是右起第九幅山水画作品这幅作品表现的是雪景寒林,山石几乎留白,略加分染,背景用淡花青渲染衬托,几组枯树顺势而长,朱膘复勾,“冬山惨淡而入睡”的意境油然而生画面山石挺拔伟岸,错落有致,勾勒用笔精简,深远与高远具显画面底部正有一队人骑着驴过桥,他们交首接耳,互相顾盼,已有两人已行至半山腰,半山腰不远处正有一人从山中归来,与前进中的行人形成对比,更添几分山之深远人群的动与山石、树木的静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大山静穆、浑厚图11为右起第十幅山水画作品近景一枯树一柳树,中景一砍柴者正行走于木桥上,回首与左上方山底的长者顾盼山间山路崎岖,远景有一瀑布飞流而下。

      这幅作品相比前9幅作品略有区别,底色更白,笔墨运用更为粗狂,用笔提按顿挫变化更大,但细节刻画却不够精致整幅画的底色、墨色、设色都较新,包括屏风最右边的一扇,色彩与罗汉塑像的色度接近,与前9幅作品相比较,应为后期补修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在山石表现上,除了图8用点皴,其余皆用线皴,又或是点线结合从笔迹墨痕上分析,这些作品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图2与图10笔墨特点相似,山石均以简笔勾勒,杂树画法接近图5与图9中的山石结构皴笔细劲稍密,树的组合方式都是点叶树在前,夹叶树在后,人物塑造也接近,且图5、图9中出现构造相同、笔法一致的建筑,图3与图6、图7的笔迹周密,画风相似此壁画屏心部分主要是山水题材,屏框部分分别装饰花鸟,尺寸约21厘米*72厘米,内容有梅、兰、竹、菊、石榴、荷花、百合、芙蓉等多种花卉,还有燕子、喜鹊、鹰等各种飞禽上层花鸟以没骨法表现,下层花鸟以写意画画出,造型准确,笔墨淋漓,设色古雅,无不传神生动花鸟画发展至宋,“四君子”题材开始出现,也逐渐出现在屏风上而且在北宋墓葬中出土的花鸟屏风也多出现喜鹊、石榴纹以及芙蓉花、大叶花草、莲花、松、竹、梅、兰等图案,如河南鹤壁故县出土的屏风壁画,河南南阳南召云阳出土的宋代插屏图像。

      ①这些图案均带有吉祥寓意,是美好的象征此外,位于上层的屏框中花鸟画的四周均绘有装饰性纹样,几何纹样与图案纹样相结合,以墨、朱色、青色、白为主,纹样无一雷同宋代装饰性纹样也多出现在屏风中,主要分为几何纹样与图案纹样,如菱形纹、七角星、窗格纹、卷云纹等,种类丰富,大多含有吉祥之意(图12)屏风壁画的两端各题有书法右起第一扇中内容有:“宿雨初收草木浓,群鸦飞散下堂钟长廊无事僧归院,尽日门前独看松—秋书”,这首诗出自李涉(唐)的《题开圣寺》,“一孔十午共百斗于看七十近之年—秋日写”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白雪齐法帖”,这首诗出自常建(唐)的《三日寻李九莊》地僻门深少送迎,披衣闲坐养幽情秋庭不扫携藤杖,闲蹋梧桐黄叶行—癸亥秋日敬写”,这首诗出自白居易(唐)的《晚秋闲居》②通过推算,癸亥年对应的公历年份有1923年、1983年,1923年正值民国十二年(1923)写书之人是否为写画之人,不得而知这三首诗均出自唐代,且内容与山水画意境有所呼应最后一扇内容为:“兰为王者香,岁在甲寅季秋月上院,拙笔”甲寅,对应1914年与1974年1988年司马光墓才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比题跋中的时间可以推算出余庆禅院壁画应绘制于1923年秋。

      从绘画的笔墨、设色等方面分析,最后两扇的绘制应该晚于其他十扇,应该绘制于1974年秋虽然余庆禅院是民国时期所绘,但画者对于画面的布局、题材的选取都进行了精心营造整体形制采用宋代流行的屏风画形式,并将书法、山水、花鸟、装饰性纹样有机结合,在题材的选取、表现方式上都力求传承宋时期的审美特点。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