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出入说在诗词体验式教学中的运用.docx
10页王国维“出入”说在诗词体验式教学中的运用 柯秋先内容Reference:“出入”说是王国维诗歌美学的重要理论,它与“境界”说共同构成《人间词话》的美学体系境界”说立足于诗歌审美的在体,“出入”说则立足干诗歌审美的活动出入”说对于诗词鉴赏与批评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为诗词的审美体验提拱了新的角度和范例,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在诗词体验式教学中,分析诗人如何“入乎其内”、又如何“出乎其外”了是审美体验的一条新途径Keys:“出入”说体验武教学审美体验新途径“出入”说是王国维诗歌美学的重要理论,它与“境界”说共同构成《人间词话》的美学体系境界”说立足于诗歌审美的本体,“出入”说则立足于诗歌审美的活动出入”说见于《人间词话》第六十则: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固有高致美成能人而不能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为了理解这则词话,人们常引用紧随其后的另一则词话作为参证:“诗人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这里的“人”和“出”是指诗人面对宇宙人生从事审美与艺术创造的两个阶段。
入乎其内”就是要“重视外物”“与花鸟共忧乐”,与山水之气象相融合,并予以真切地表达,即“故能写之”,所以作品具有活生生的情趣,即“故有生气”;“出乎其外”就是要“轻视外物”,以超越的姿态对待外物,象“奴仆命风月”,通过凝神观照,即“能观之”,以求得对宇宙人生的深层领悟,即“有高致”人”和“出”共同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环节,即生命的内在体验和精神的超越性观照在王国维的理论里,“入”并非简单地摄取外物,更重要的是要融人自己的心灵,与对象世界在生命的律动上形成共振;“出”也不仅仅是超越描写对象,还意味着超越自己的具体感受,让个人的生命体验升华到一个新的层面只停留在个人生命体验的层面,算不上真正的艺术创作,只有升华到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的人生理念层面上,才算完成了由生命体验向审美体验的飞跃所谓“诗歌所写者,人生之实念(理念)”,所谓真正的大诗人“不以发表自己之感情为满足,更进而欲发表人类体之感情”因此,王国维的“出入”说,是讲人的审美活动由生命体验向自我超越不断发展升华的过程,真切深入的个体生命体验是先决条件,但不局限于一己身世之感,还要透过有限的生命时空寻求更为丰富的人生意蕴,在审美观照中实现自我超越,进入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理念的境界。
出入”说对于诗词鉴赏与批评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它为诗词的审美体验提供了新的角度和范例,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在诗词体验式教学中,分析诗人如何“入乎其内”、又如何“出乎其外”,是审美体验的一条新途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将王国维的“出入”理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为例,谈谈自己的尝试与探索审美体验思路:由王国维“出入”说——融我于物的个体生命体验到超越自我的人类共同情感的体验——探寻陈子昂由个人孤独到一代有为之士的孤独、李璟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到帝王的美人迟暮之情一.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人乎其内”——个人生命的体验——政治失意的孤独情怀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诗人驻足于幽州台,面对浩瀚的天宇和荒蛮的原野,以全部的心灵融入幽州台悠长的历史和残酷的现实,慷慨悲歌,表达了震撼人心的旷世的孤独陈子昂的个人孤独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政治失意的孤独,一是生命短暂的孤独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 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孔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苏轼说:“天之无穷,吾生也有涯陈子昂与武周王朝的隔阂,在仕途上的失意惆怅使年近四十的他逐渐“念”时光之“悠悠”流逝,叹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和无奈,特别是当诗人看到空旷的天宇和广漠的原野,便又触景生情,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慨叹:古人不见了,大自然却依然存在、永久存在。
宇宙是无穷的,而人生,太短暂了!“前不见古人”,不是前无古人,而是“我”既不见古人,古人亦不及见“我”后不见来者”,也不是后无来者,而是后人“我”不及见,后人也不及见“我”见“我”和“我”见的,只是这个时代;而偏偏在这个时代,既无古代英雄,亦无将来俊杰人生之苦短,过客之匆匆,生不逢时的“我”啊,几时才能见到“我”想见的人呢?乐毅生逢燕王,周瑜生见吴君;商君尽能于秦,张良尽才于汉,多少能人志士无悔于青春,无憾于人生啊!偏此时此地,我陈子昂立于天地之间,郁志于战场之上,留憾于千古之长啊!念天地之悠长无穷,思生命如白驹过隙之须臾,念苍茫大地之中,五尺高台之上,独我陈子昂之痛!惟我陈子昂之无音可知!诗人无不企盼于有限的岁月里在群体中确立自我价值的表现,以完成人生对社会的责任,但实际情况却往往是他们的理想在岁月蹉跎中幻作一道道绚丽多姿的憧憬,成为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息当陈子昂发现现实生活秩序中的自我不可能被社会认定时,诗人的生命指针便在自渡与泅人的内涵裂变中发生强烈的震颤,并沦落成一个心灵上无所皈依的天涯倦客为寻求生命突围的出口,诗人只得将自己托付给幽州台,用以支撑自己诗人对幽州台这一荒寒之景的观照,实际上也是对自身生命困境的观照和暴露。
2.“出乎其外”——生命体验的自我超越——一切有为之士的共同情怀陈子昂的这种孤独悲凉之感,在封建社会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中是十分普遍的因此这首诗深刻地表达了封建社会中正直而富有才能的人士遭受压抑的共同感受,反映了他们在失意境地中孤单寂寞的情怀,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和更大的启发性相传为屈原所作的《远游》中就有“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的句子,表现了诗人忠而见谤、佬傺穷困的悲愁阮籍《咏怀》诗中也有“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之句,抒发了他身处乱世的忧生之嗟《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二句就是从上引屈原、阮籍的诗句变他而来,陈子昂的思想感情也正与屈原、阮籍有相通之处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一个强大昌盛的王朝,子昂所处的武则天时代又处于唐王朝的上升时期,但还是存在打击、压抑有用之才的极不合理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过去时代是根本无法完全避免的,《登幽州台歌》反映了这种现象,表现了子昂怀才不遇的悲感,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唤起人们的共鸣而由于作者并没有在诗中直接叙说如何怀才不遇,只是十分含蓄地传达了一种深沉强烈的情绪,所以读者即使并无诗人那样不幸的遭逢和痛苦的感情,也还是可能被那种登高远眺、极目古今的宏伟胸襟,那种苍茫辽阔、雄浑有力的艺术境界所打动。
清人沈德潜评这首诗时就曾说过:“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古人先已言之见《唐诗别裁集》卷五)我们今天读它时,也往往会由于感受到时间、空间的无限而引起深思,考虑到个人应该怎样不虚度这有限的年华古人”和“来者”,不一定只限于指燕昭王和乐毅那样的明君贤臣,也可以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前人”和“后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这种感唱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诗里有一股郁勃回荡之气,这股气挟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博大的历史情怀,以不可阻遏之势喷放出来,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我们如能反复涵泳、反复吟诵,自然能感受到它的磅礴气势,得到艺术的享受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其一》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1.“入乎其内”——离别相思之苦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首悲秋怀人词上片主要描写秋天景物凋残的景象,抒发浓郁的悲秋之思花香消歇、翠叶衰败、西风吹动着绿波,绿波泛起无限的愁绪美好的青春时光在不期然中憔悴了,这萧瑟的秋景让人不忍再看下去下片怀人,在朦朦细雨中,小楼梦远,梦醒后,征人又回到了边塞,于是吹笙来派遣内心的悲苦音调凄凉,如泣如诉,相思之情不能自已,仍独倚阑干期盼征人早日归来,泪流不尽,离恨无限悲秋由自然之秋而到人生之秋,怀人由梦醒而到吹笙,一个孤独悲苦的艺术形象被层层推出玉笙的“寒”,和“多少泪珠”、“无限恨”是诗人生命的深入体验,共同烘托出的沉郁缠绵,哀怨感伤的氛围2.“出乎其外”——末世帝王的迟暮之情这此词意境哀怨凄迷,是不是一般的闺怨之作呢?可以结合前人的评论和写作背景,作深入的探讨无名氏《雪浪斋日记》:“荆公问山谷:江南词何处最好?山谷以‘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对,荆公日:“未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人间词话》:“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据《南唐书》记载,此词原是李璟写给歌妓王感化去唱的一首歌词,从字面上看,不过写思妇相思离别之情,而“细雨”二句则是这一主题的中心所在思妇在细雨声中梦醒,然后恍然悟出梦中所见的征人仍然在鸡塞之远,所谓“觉来不是梦,不胜悲于是不复成眠,借玉笙表达无限孤寒凄戚之感就思妇之情的主题而言,这两句正是重点所在而且对仗、用字极为精致工丽,所以赞赏这两句是极有见地的但它不同于一般的闺怨之作,“菡萏”二句流露了作者潜意识的心灵和感情本质王国维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以为开头两句最好一切珍贵美好的生命都同时走向凄凉衰败,这是作者的内心深处的隐忧,据《南唐书·冯延已传》记载,它写于“衰败不支,国几亡”的困难时期,词中饱含哀怨,无论是落花还是残荷,都[来自Www.L]象征着这位倒霉国君无可挽回的悲剧命运而且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母题,尤其是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借草木零落比喻才人志士生命无常、理想落空的悲慨可以说这首词虽然表现的是闺中思妇之情,但不自觉中传达的是“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悲慨这首相思怀人的词,看来的确有所寄托细雨”二句侧重表现相思情和语言美,“菡萏”二句更能表现作品内在的感情本质。
王国维“在神不在貌”的解词方法,值得借鉴吴梅《词学通论》:此词之佳,在于沉郁夫菡萏销翠,愁起西风,与韶光无涉也,而。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