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昌淑同志先进事迹.pdf
4页1 何昌淑同志先进事迹何昌淑,女,四川华蓥人,党员,1963 年 11 月出生, 1982年 9 月参加工作,现于华蓥市观音溪初级中学田坝子村小任教她数十年如一日, 甘于清贫,无私奉献,扎根大山,爱生如子,体现了崇高的师德风尚;她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大山的希望——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呕心沥血,在华蓥市海拔最高、位置最边远、环境最恶劣的观音溪镇李子垭村小执教20 余载,用自己的青春谱写了一曲教育事业的壮歌由于她的事迹感人肺腑, 教学业绩十分显著, 在邓小平故里——广安市的各行各业,一次又一次掀起了向她——一位普通村小教师、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学习的热潮,中央、省市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她的事迹1982 年秋天,年仅 18 岁的何昌淑,背着简单的行囊、怀着满腔的热情,走进大山,走进那所令许多人望而却步的学校:海拔1500 多米,四面环着更高的山,终年山风呼啸,周围杂草丛生,人烟稀少;不通公路,山路崎岖难行,从山上到山下的镇上, 来回至少也要 6 个小时;教学环境简陋不堪: 一间破房屋当教室,讲台是一方凹凸不平的土台子,黑板坑坑洼洼,早已泛白,加上几张缺胳膊少腿的桌凳,这便是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
对刚步入教坛的何昌淑来说,除了要克服这些困难外, 还要面对学生读书热情不高、 学生家长不愿送孩子上学的现实山里人不觉得教育很重要他们认为“读不读书都一样,看着太阳出来,背着太阳下山,读书还不如挖山种地” ,所以失学儿童很多这样的条件,要留住教师,留住教师的心,谈何容易!来这里的老师总是来了即思走,难以安心,呆得最长的不过一年半载, 短的只有一两个月, 甚至一个学期会换好几位老师缺教师,工作任务当然就重, 一个老师常常要教两三个班——复式教学但何昌淑没有退却,毅然拾起那根“丢失在山谷中的教鞭”,开始了她的教学生涯要教书,首先要有学生教 何老师将动员失学儿童复学作为自己的第一项任务,她走社串户,逐个宣传动员,尽管道理讲了一箩筐,山里人总是阴沉着脸不理不睬,何老师就软磨硬泡, 一次不行,就去二次, 两次不行,就去三次、四次、五次,,村里老刘的女儿娇娇已经十岁了,早过了入学的年龄, 但一直没有上学何老师三番五次到她家里去动员,但老刘始终不松口老刘那“女娃家上不上学无所谓”的观念甚深,再加上家太穷了,负担娇娇上学的费用很困难,所以何老师总也做不通他的工作, 几次都无功而返 一个星期天, 何老师又翻过两座山梁,到老刘家去动员,老刘远远看到何老师来了,赶紧把门关上。
何老师敲门很久,不见开门,干脆就在门口蹲了下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门终于开了, 何老师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老刘,答应第二天就送孩子到学校去万事开头难,在何老师的不懈努力下,村民们陆续将学生送回到学校,空寂的山谷里又响起了久违的读书声孩子们返校了,但实际困难又接踵而至以前的桌凳早已破烂不堪,屋顶年2 久失修, 睛天抬头透过破洞可以看见蓝天白云, 雨天水珠穿过漏瓦洒向学生课桌,师生只好戴着斗笠上课 一个个斗笠, 汇成了山村教育最独特的风景线,可这风景不但不能令人兴奋,却只有心酸!孩子们总不能一直这样上课吧?何老师暗暗打定主意,要迅速改变这个情形于是,她多方求援,找来材料,请来工匠,发动学生和家长充当帮手,自己也挽上袖子,与大家一起动手修桌凳,上房补屋顶一个星期后,桌凳修好了,屋顶漏洞补上了, 操场平整了, 孩子们终于可以正常上课了,何老师累得消瘦了一圈,可她却开心地笑了李子垭村幅员面积广,学生居住分散,要到校读书,大都需要翻过一座座山岭,淌过一条条大大小小的溪河每当春夏时节,山洪咆哮,河水暴涨学生的安全揪紧了何昌淑老师的心 每天,她早早地守候在河边, 将学生一个一个背过河,背了这个社的学生,又步行很远去背那个社的,直到把所有学生都背过河,才安心上课。
放学后,又将他们背过去常常累得腰酸背痛,甚至有几次,她自己差点被急流冲走 但看到孩子们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 她打心眼里觉得高兴一到冬季,漫天大雪,寒风凛冽,教室四壁透风,孩子们冻得直打哆嗦何老师看在眼里、 急在心头, 她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当时她的工资每月只有几十元钱),买来比较厚的透明薄膜,将墙壁透风处一一钉上课余,她组织孩子们从山里拾来干柴,上课前,让孩子们将柴禾烧一下,待浓烟过后,将火炭放进准备好的烂瓷盅里,吊在课桌下取暖以前,李子垭村小没有寝室,没有办公室,更没有食堂孩子们的家离学校远,为不耽误上课,只好将午饭带到学校吃,吃的是冷饭何老师为了照顾孩子们,也将午饭带到到学校吃,并动手搭了一个简易灶台,从自家拿来一口锅,帮学生蒸饭,孩子们从此吃上了热腾腾的午饭可是不久,新的困难又出现了,由于地质方面的原因, 学校附近的饮用水源断了, 何老师和学生们的生活用水必须到半山腰的一个积水潭去背, 来回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因此,学生们每天放学回家后, 她还来不及休息, 就又拖着疲惫的身子背着背蒌,把第二天用的水背到学校去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干就是二十余年何老师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亲生子女,甚至更好。
学生病了不能来上课,她就在放学后去学生家中为他们补课,有时来回要一两个小时, 回到家已经很晚了李子垭村一社的孤儿王勇,父亲早逝,母亲难耐山里的贫穷与落后,远嫁他乡孤苦无助的小王勇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家境十分贫寒,学费更不可能交得上, 眼看就要失学 何老师拿出自己的工资悄悄替他交上当时,她一个月的工资才几十元,不仅如此,何老师还常常帮他买学习用品,将自己孩子的衣服送给他穿1995 年,在何老师的努力下和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怀、 帮助下,新学校建成了,何老师从半山腰的家搬到了学校住,3 从此,她负担起王勇每天的午饭 何老师在生活上、 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小王勇,使这个孤儿又重新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天真灿烂的笑容又浮现在她的脸上看到这些,她倍感欣慰1990 年的一天,班上学生向剑波放学回家,不慎摔倒在乱石堆里,下嘴唇被石头磕穿,血流不止同行的学生都吓懵了,不知如何是好何老师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到出事地点,用手帕替他捂住伤口山上没有医生,她背上向剑波就往二十里外的镇卫生院跑 不知哪来的力气, 身体瘦弱的何老师, 背着体重好几十斤的学生,在崎岖的山路上奔跑了近两个小时,没歇一口气。
由于抢救及时,向剑波同学不久就伤愈出院, 回到了同学们中间 在何老师的教学生涯中,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何老师的家,在离学校五公里远的半山腰,丈夫体弱多病,幼子又需照顾每天,她沿着崎岖的山路, 深一脚、浅一脚地在家与学校间奔忙 每逢刮风下雨,山路泥泞不堪,上坡时,只能紧贴着岩壁,摸索着石头奋力向上爬;下坡时,只能屏住呼吸,紧抓着旁边的茅草往下梭,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下山谷为此,何老师常常手上流血, 满身污泥 亲朋好友看她那样辛苦, 纷纷劝她放弃那份待遇并不丰厚的工作,但是,每次她都坚定地摇摇头她常常告诉自己:“为了山里的孩子,为了大山的希望,我决不放弃,共产党员不能被困难吓倒!”正当何昌淑的工作刚有起色时,厄运突降到她的身上1989 年 3 月,何老师的丈夫因病瘫痪, 继而医治无效去世, 留下一个刚满两岁的儿子和一个仅四个月大的女儿,而且,大儿子是个智力低下的哑巴 何老师强忍住内心极大的悲痛,匆匆办完丈夫丧事,拉着大儿子,背着女儿,匆忙赶回学校,又开始上课、批发作业、家访 ,,为给丈夫治病和办丧事,她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生活的重担, 沉重地压在她瘦弱的肩上。
既要上好课, 又要操持家务,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 还得抽时间去种地 ,, 她在教师——农民——母亲三种角色的不断转换中过了好几个月,何老师实在不能面面俱到, 两全其美, 她心力憔悴,精神感到快要崩溃了好几次她动了动心,想走下山去,开始新的生活,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神,又一次次放弃了这个念头 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 给了何昌淑老师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坚定了她从教的信心和决心,她将小女儿托给年迈的母亲照顾,更加紧张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尽管工作繁忙,生活艰辛,但何老师从未放松过学习她一方面大量涉猎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知识,另一方面,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在教学中,她不断摸索,大胆创新,总结出一套富有山区特色、适合孩子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懂事了,行为习惯好了,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村民们非常高兴,纷纷把孩子送到学校来, 偏远贫穷的李子垭村适龄儿童入学率终于达到了 100%4 1998 年,她考取了中师,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由一名民办教师转为了正式教师 毕业分配时, 组织上考虑到她的特殊困难,打算让她去条件较好的一所学校任教, 但她却坚决地回到了李子垭村小,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山村教师这个岗位。
直到前两年, 在组织的一再动员和同事们的竭力劝说下,再加上父母年纪越来越大, 已经无法照顾她的女儿, 很需要何昌淑的照顾, 她才恋恋不舍地来到条件相对好一点的观音溪田坝子村小任教面对工作的艰辛和家庭的不幸,何昌淑没有退缩,当面临更好的选择时,她坚守了自己的信念,毅然放弃20 余年来,何老师在空寂的大山里上上下下走过了 6 万多里几分耕耘,几多收获:每年,她任教班的考试成绩总是在校区名列前茅;教过的上百名学生,或者走出去发展,或者留在这里创业,有的已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明星; 还有几十名学生跨入了中学、大学的校门 提起何老师,她的学生都禁不住动容, 有的甚至热泪盈眶, 他们说何老师是他们见过的最有毅力, 最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好老师,何老师的精神将使他们受益终身何老师的付出, 感动的不仅仅是学生和家长,也得到了上级和社会的肯定与好评,她先后荣获了华蓥市“优秀教师” 、 “先进班主任”、 “教育系统先进个人” 、 “华蓥市优秀市民”等荣誉称号,被评为“广安市师德标兵”、“广安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 最近,她又被广安、华蓥两级市委确定为先进性教育活动典型谈起这些,何老师不仅不居功自傲, 还流露出愧疚, 她觉得党和人民给了她太多的荣誉,自己却未能在李子垭村小坚守到最后。
她表示, 自己将矢志不渝, 忠诚于这太阳底下最平凡而又最神圣的事业,让更多的学生成才回首教坛生涯的讲台轨迹,何昌淑同志已不知不觉地送走了24 个春秋 24年来,她选择了山区,选择了教师,历经人生的诸多失意,但始终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毅力忘我地工作,不记个人名利和得失,沤心沥血,躬耕于教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汗水, 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为华蓥山区的教育事业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托起了明天的太阳,放飞了大山的希望假如有来生,我还将选择山区,选择那太阳底下最平凡而又最神圣、最贫穷而又最富有的教师职业” 多么朴实而又豪迈的语言,我们深信,何昌淑同志已经并将继续实践她那铮铮誓言, 实现她的追求和理想, 创造出辉煌的人生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