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井镇易地扶贫搬迁.pdf
6页余井镇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一、基本情况和面临的形势( 一)基本情况余井镇地处皖西南,南距潜山县城10km ,西靠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天柱山,东与怀宁县小市、公岭两镇毗邻,北与源潭镇接壤镇域总面积134 平方公里,呈“三山一水六分田”布局,城镇规划区面积4 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6.2万人,辖 13 个行政村和 1 个居委会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部分山区群众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地区, 住处遇到汛期非常危险,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无法保证所以大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彻底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困难, 对促进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加快全镇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显得尤为重要. ( 三)发展环境和有利条件①交通便捷:县乡交通网络密布,潜源路、余龙路、余三路、岭青路贯穿境内距合九铁路天柱山站10km ,距沪蓉高速路车轴寺站入口仅18km ,距安庆天柱山机场和安庆长江水远码头69km ,距省城合肥 2小时车程②资源丰富:镇域内有中型水库1 座(长春水库)、小(二)型水库4 座,皖河境内穿过,水资源充足;皖河年产优质黄砂30 万吨,山石开采潜力巨大;余井盛产水稻、 油菜、棉花,是国家商品粮发展基地, 蚕桑、瓜蒌、茶叶、柑桔、食用菌、油茶等农业产品别具特色; 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开始由散户粗养向集中精养转变,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更加明显。
全镇有1.5 万人在外务工,劳动力资源具备优势③民营经济: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皖峰蜂业和安徽冠生园正努力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以中焘服饰为龙头的服装加工业已形成一定规模,服装加工企业发展到 40 家,从业人数 2000 人,年产值超亿元;安徽天龙竹木、友银氧化锌、天柱枕业、青楼丝厂、皖浙空心砖厂等一大批招商企业建成投产,实现当年投产、当年收益④城镇配套: 供电:拥有华东电网 110kw余井变电所,可满足各类企业和居民生产、生活等用电需求,220千伏输变电所工程和凯迪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将会提高供电能力 通讯:实现程控化,传输数字化,信息业务宽带网供水:拥有 3 家水厂,日供水能力5 万吨,水资源丰富 医疗:拥有医疗单位 3个教育:拥有初中学校 3 所,小学 25 所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是今后五年全镇扶贫的基础性工作,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关键措施我镇将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国务院扶贫办行政人事司关于组织开展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发改办地区〔 2010〕1853号)和《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意见》(皖发〔 2009〕21 号)及《关于组织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皖发改代赈[2010]930 号)精神,结合全县“十二五”规划和扶贫开发, 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 以山区居住的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户为对象, 以整体搬迁安置为重点, 以需搬迁户的实际经济能力为标准,全面深入调研,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摸排定户,精心调查选点,科学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相互协调,认真作好我镇2011年至 2015年“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
二)基本原则1. 坚持政策引导, 群众自愿的原则 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要充分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尊重群众意愿, 做到搬迁户自愿迁出, 迁入地群众愿意接收,坚决杜绝搞行政命令,一刀切2. 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在搬迁形式上因地制宜, 采取集中安置、 小规模集中安置和分散插花安置等多种方式合理进行3. 坚持统筹安排, 政策保障的原则 要切合实际, 统一规划设计, 综合配套,整体实施,切实做好工程建设方面的工作;要在群众安置、土地调整、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 要搞好财产债务清算、 行政区划变更、 基层政权建设及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4. 坚持扶贫搬迁与其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要将易地扶贫搬迁与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科技扶贫相结合, 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努力实现扶贫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目标5. 坚持搬迁与扶贫开发并举的原则 易地搬迁要真正使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在搞好迁入地各项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结合当地实际, 协助群众选好产业发展项目,制定脱贫致富规划, 增加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搬的出,稳的住,致富快”。
三、搬迁对象和搬迁、安置方式( 一)搬迁对象生活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天明村、松岭村、柴阁村贫困人口,优先考虑最贫困农户 二)搬迁方式分村部分搬迁 三)安置方式按照上下协调,农户自愿公平公正的原则,广泛深入调查,民主准确定户,科学合理规划, 统一施工建设, 一次搬迁入住, 采取集中安置在余井镇工业聚集区和分散安置在余井集镇内相结合的方式 四)区域分布1、迁出区区域分布(附图)2、安置区区域分布(附图)四、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 一)实施目标立足我镇部分山区村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实际,采取公平公正、 农户自愿、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搬迁的原则,扶贫搬迁100 户 400 人,从根本上改善搬迁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以点带面,推动全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加快全镇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搬迁任务2012年搬迁天明村贫困人口50 户 200人、松岭村贫困人口25 户 100人、柴阁村贫困人口 25 户 100 人共计 100 户 400 人 三)主要建设内容1、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按户均 2 间建设安置区搬迁安置房200 间;按人均 0.3 亩建设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120亩;修建安置区道路7 公里。
2、后续产业发展: 争取中央扶贫投资10 万元用于安置区劳动力培训等增强劳动技能项目五、资金筹措( 一) 投资来源余井镇十二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390 万元,所需投资由中央、 地方、搬迁群众共同承担, 经测算三方投资所占总投资比例为: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资金占 76. 9 %,整合其他政府支农投资占—%,后续产业发展资金占2.6 %,地方配套投资占19%, 搬迁群众自筹资金占 1. 5 % 二) 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中央补助投资用于建设搬迁群众基本的生产设施和必要的生活设施,包括住房、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及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设施 十二五”期间,余井镇安排的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规模为300 万元,人均投资补助标准为9600 元人均补助标准的测算依据为余井镇以工代赈建设“十二五”规划测算过程: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补助投资3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 74 万元,中央扶贫投资10 万元,共计 384 万元,易地扶贫搬迁共400人,人均补助标准测算公式:3840000/400=9600(元)建设内容:按户均2间建设安置区搬迁安置房200 间;按人均 0.3 亩建设、调整置换基本农田 (耕地)120 亩;修建安置区道路7 公里;安置区劳动力约100人技能培训。
单位造价:安置房 8000 元/ 间;安置区调整置换基本农田(耕地)7500元/ 亩;安置区道路18.57 万元/ 公里;安置区劳动力技能培训1000元/ 人各类建设内容所需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安置区住房建设41.03%;安置区基本农田建设23.08%;安置区道路建设 33.33%;安置区劳动力技能培训2.56% 三) 后续产业发展资金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十二五期间,余井镇争取中央扶贫投资10 万元用于安置区劳动力培训等增强劳动技能项目六、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我镇“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成立以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及包村领导,村支书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专项规划积极申请中央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和中央扶贫资金,确保地方配套资金筹措到位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上下及部门之间横向协调, 全面组织实施采取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确保该工程顺利实施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涉及建设用地的农户采取协调补地+适当补偿的方式,保证安置区建房及道路用地把“十二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真正建设成为富民强镇,促进全镇经济增长的民心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