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特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39737515
  • 上传时间:2018-05-1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6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雷山雷山县县特色蔬菜示范基地建特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项设项目建目建议书议书雷山县农业局2011 年 1 月 24 日一、总论 1、项目名称 :特色蔬菜基地建设2、承办单位概况雷山县农业局位于县城中心,居住于县城主干道旁,水、电、路、网络便利,属政事合一的县人民政府组成部门,肩负全县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同时开展辖区内部分农业执法工作现有职工43 人,高级农艺师 1 人,农艺师 17 人,助理农艺师 7 人,农业技术员12 人;有办公楼 1 栋 6 层建筑面积 1458m2;综合仓库 2 栋,建筑面积4000m2;服务车辆 3 部 3、拟建地点:雷山县大塘乡高岩、交腊、水溪村4、建设内容与规模:500 亩特种蔬菜基地生产示范,带动辐射1000 亩 5、建设年限:1 年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1、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市场、大流通和大交通的不断推进,雷山县具有外销优质特色蔬菜的生产优势和市场竞争力一是具有生产精品蔬菜的生态优势雷山县地处雷公山中心景区,2是贵州省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重点区域,成功举办贵州省旅发大会,完美打造天下千户苗寨这里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独特,森林覆盖率达 70.2%,无工矿业污染,土壤肥厚,空气清新,水质清澈,为蔬菜向无公害、精品型发展奠定了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是具有生产外销蔬菜的发展基础近年,雷山县山野菜产品经企业化经营持续外向日本、台湾及东南亚等国家,年外向量约 1000吨;同时,全县的乡土人才,打工回乡青年、专业大户等开展租赁、承包、倒包、订单的蔬菜种植能手在 10 人以上,如丹江镇乌东村以特色生菜为主到粤港市场的年发送量达 50 余吨我县蔬菜的外销生产经营基础,为带动蔬菜产品不断扩大外销提供了有利发展条件2、建设条件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面,黔东南州中东部,紧靠州府凯里市全县耕地面积 10.3 万亩,其中稻田面积 8.3 万亩,旱土面积 2 万亩境内海拔高差大(480-2178.8 米),垂直高差 1698.8 米,年均气温 12—15℃,无霜期 230—259 天,≥10℃以上的年活动积温 2000℃左右,降水量 1350—1450 毫米,年日照时数 1050—1270 小时,相对湿度 85%左右大塘乡高岩村在大塘的东北部,与东部与交腊村接界,北部与丹江镇党高村交界,西面与水溪村接界,南部与乌独和桃江山湾村接界,是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外围经营区之一村民居住海拔 1258 米全村3 个自然寨,5 个村民组,156 户,人口 669 人,劳动力 323 个,外出劳动力 108 人。

      全村贫困户 56 户,人口 108 人年均气温 14.度全村耕3地 700.8 亩,其中稻田 613.09 亩,旱土 87.7 亩人均粮食 280 公斤,大牲畜 160 头,生猪存栏 250 头,人均纯收入在 1425 元雷山羊排到高岩公路 2007 年修通,全长 15 公里交腊村在大塘乡的东部,东部与方祥乡毛坪村接界,北部与小水岩、乌东村交界,西面与高岩村接界,南部与永乐镇的乔洛村和桃江山湾村接界,全村位居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是大塘乡最偏远的村村民居住海拔 1252 米以上,全村 3 个自然寨,2 个村民组,85 户,人口 362 人,劳动力 186 个,外出劳动力 62 人全村贫困户 28 户,人口 120 人,年均气温 13.8 度全村耕地 304.8 亩,其中稻田 249.6 亩,旱土 55.2 亩人均粮食 255 公斤,大牲畜 160 头,生猪存栏 240 头人均纯收入在 1320 元该村是大塘乡现有三个不通车的村之一,但距高岩村仅 1.5 公里水溪村在大塘乡的东部,东部与高岩村接界,北部与党高、脚散交界,西面与鸡鸠村、平寨村、掌坳村接界,南部与本乡的乌独村和也宜村接界全村 2 个自然寨(上寨海拔 1109 米,下寨 979 米),4 个村民组,95 户,人口 402 人,劳动力 215 个,外出劳动力 71 人。

      全村贫困户 28 户,人口 120 人年均气温 14.2 度全村耕地 279 亩,其中稻田 227 亩,旱土 51.7 亩人均粮食 308 公斤,大牲畜 81 头,生猪存栏240 头人均纯收入在 1586 元通村公路与雷山至高岩公路连接修通,但是因为雨水造成多处坍塌,已经无法通车该村有许多自然资源,由于交通限制,加之自然天气影响,农业收成没有保障,经济相对落后,贫困面较大4高岩、交腊、水溪村位于雷公山国家级森林保护区内,耕地在海拔 1200—1300 米左右,雨量充沛,云雾缭绕,气候凉爽,雨热同季,非常适宜无公害特色蔬菜的优质生产三、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 拟在项目村种植特色蔬菜示范 500 亩,示范带动 1000 亩2、产品方案 高岩村种植红珊瑚 50 亩、苦苣 60 亩、意大利生菜 40 亩、结球茴香 50 亩;在交腊村种植罗维菜 50 亩、绿珊瑚 50 亩、苦苣 50 亩、西葫芦 50 亩;在水溪村种植罗维菜 30 亩、绿珊瑚 40 亩、苦苣 20 亩、西葫芦 10 亩四、技术措施、设备配套 (一)技术措施 1、选用对路品种主要根据目标市场选择蔬菜种类进行安排,主要选择抗病、丰产、优质、生育期短、产量高的品种。

      2、育苗采取育苗盘精量播种,营养液漂浮育苗技术育苗,育苗时间 3 月初进行,保持棚内温度 18-25℃之间,确保菜苗正常发芽生长3、整地开厢犁耙整细,开沟整厢,厢宽 1.2-1.5 米,厢的长度视田块长度方向而定,东西向,田块四周开好围沟,沟深度至耕作底层,围沟宽 40cm,厢沟宽 30cm,在田块低斜处开出出水口,以便及时排渍54、施肥底肥(基肥)每季施足腐熟农家肥 1500-2000 公斤,专用复合肥 60 公斤,氮肥 10-15 公斤并将农家肥撒施于田面后翻耕入土,开沟定植菜苗时,在沟内先施复合肥,轻盖土后栽植定苗当菜苗返青成活后施追肥,追肥时选择雨后追施,若晴天施时轻培覆土,防止养分蒸发5、移栽定植当苗长到 2.5 片真叶时,分批分期移植,每厢栽植4-5 行,行距 30-40cm,株距 20-30cm,亩栽 7500-10000 株6、加强田间管理采用标准化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以农业防治为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禁用国家明令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精心打造无公害蔬菜产品7、适时追肥追肥 2-3 次,主要用腐熟的沼液、人畜粪尿等采收前 15 天停止追肥8、清洁田园,综合防治病虫害搞好清沟排水,及时松土,除草,摘除病株和黄脚叶,加强病虫预测预防,推广新型植保机械(如杀虫灯、黄板等),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二)主要设备配套方案 建漂浮育苗大棚两个,保鲜冷库房 1 栋,保鲜设备 1 套,产品运输工具车 1 辆以上设备来源于申请专项项目经费购置五、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组织措施(一)投资估算 1、建设投资估算 项目建设生产成本投入概算见下表6特色蔬菜示范基地建特色蔬菜示范基地建设设生生产产投入成本概算表投入成本概算表序号物资项目单位数量单价(元)投入(万元) 投入状态备注1种 苗亩5001005重复投入申请专项经费2肥 料亩5001407重复投入自筹3太阳能杀虫灯盏275001.5一次投入申请专项经费4蔬菜漂浮育苗大棚个2100002一次投入申请专项经费5产品运输工具辆1800008一次投入申请专项经费6保鲜库房栋1500005一次投入自筹7保鲜设备套1500005一次投入申请专项经费劳动力天100004040重复投入自筹8技术培训人/次1000202重复投入申请专项经费9生产管理费亩500502.5重复投入申请专项经费10组织管理个1200002重复投入申请专项经费11合计 80 7(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入资金 80 万元,其中申请项目专项经费 28 万元,合作社和种植农户自筹资金 52 万元。

      (三)组织措施1、成立项目技术小组:由县农业局相关业务站、项目乡镇农推站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实施小组,共 13 人,其中高级职称 1 人,中级职称 5 人,负责制定项目实施计划,设计项目方案,搞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2、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财务制度,做到专款专用,按工作进度分期拨付,并随时接受相关部门的督促检查,把有限的资金用足用好3、主要运行模式: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运行模式,组建广泛的利益合作共同体,由雷山县鑫发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县农业局负责蔬菜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外销特色生菜以保守计算,每茬亩产量800 公斤以上,每公斤保底价按 3 元计算,亩产值 2400 元以上,投产比达 1:3 以上;项目实施当年收回投入,通过项目带动,拓宽广大农户的增收渠道,经济效益显著销销售收入及利售收入及利润润估算表估算表项目及 茬数建设 规模投入产量 (万公斤 )销售价 (元/公斤)销售收入 (万元)年利润 (万元)备注18040312040258.540312061.5350058.540312061.5第一茬投入包括基 础建设,收入以种 植户销售收入估算8(二)社会效益。

      通过挖掘我县自然资源优势,进行有效整合,把独特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我县单一的粮食种植结构进行产业转向调整至少解决项目村 100 人以上的劳动就业问题,同时使广大农户从经济效益不高,劳动强度大的农耕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精细的蔬菜生产与管理,转移和提高劳动就业率 (三)生态效益通过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的改变,改变土壤团粒结构,降低农作物病虫害的传播密度,提高耕作效益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可以培肥土壤肥力,有利生态环境改善,美化家园,生态效益好七、结论通过项目设计和区域布局,项目得以实施,有利于推动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带动我县经济发展。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