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言文虚词第三课时.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大米
  • 文档编号:487114774
  • 上传时间:2022-10-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6.01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言文—虚词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掌握“焉”“且”“则”“何”“与”虚词的用法一、复习“焉”典型例题: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1. 于是余有叹焉2.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 万钟于我何加焉4. 君何患焉5.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6. 盘盘焉,囷囷焉7.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8.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9. 晋国,天下莫能强焉10.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11. 非曰能之,愿学焉12. 而人之所罕至焉13. 吴人焉敢攻吾邑14. 且焉置土石15.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16. 永之人争奔走焉教师明确: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较的对象;11—12代词,相当于“之”;13—1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5—16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规律总结:一、代词相当于“之”例: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二、代词1、相当于“哪里”例:且焉之土石?2、相当于“怎么”例: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3、相当于“什么”例: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智)哉?三、兼词。

      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是”的用途相当于“在这里”、“在那里”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四、助词 1、表句中停顿相当于“啊”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地”例: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3、助语意相当于“也” 、“乎”民之服焉,不亦宜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4、表决定相当于“矣”例:六艺从此缺焉 5、表肯定相当于“呢”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表疑问相当于“乎”例:既富矣,又何加焉? 7、表感叹例:虽无石棺,又何戚焉! 课堂训练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崤(xiáo)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答案: 1、 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 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3、 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 4、 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6、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7、代词,可译为他们二、复习“且”典型例题: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 不出,火且尽8、 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教师明确: 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

      规律总结:一、 连词(一)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例:河水清且直猗2、又……,又……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3、一面……,一面……例: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二)连词表示进层关系1、而且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2、况且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二、 副词(一) 副词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祸且不测,敢望报乎?(二)副词暂且,姑且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三)副词将近,将要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课堂训练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答案:1、 副词,可译为暂且 2、 连词,可译为递进,并且 3、 副词,可译为将要 4、 连词,可译为并列 5、 连词,可译为尚且三、复习“则”典型例题: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1、愿依彭咸之遗则2、作地势,高下九则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5、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8、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9、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0、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1、入则孝,出则悌1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13、欲速则不达14、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教师明确1 名词,准则、法则;2 名词,等级;3 副词,就是、乃;4 副词,仅仅、只;5 动词,效法;6—7连词,就、那么,表承接;8—9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0—11连词,就,;12—13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 14助词,表疑问,“呢”规律总结:一、 名词,准则 规章,条文例:总则|细则表率,榜样例:以身作则二、 动词,效法三、 副词,表判断,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却是例:北虽貌敬,实则愤怒四、 连词,表并列,承接,假设,转折等1、表因果相当于“就”例:无苗时采,则实而沉也相当于“那么”例: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2、表对比,相当于“就”例: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3、表转折相当于“却”例: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也相当于“而”例: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免焉4、表已然相当于“原来已经”。

      例: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也相当于“原来是”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5、表假设相当于“若”例:德则不竞,寻盟何为?五、 助词作语助,相当于“之”例:匪(非)鸡则鸣,苍蝇之声六、 量词事文一条称一则例:故事三则|笔记一则课堂训练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答案:1、 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2、 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3、 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4、 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 5、 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6、 连词,转折,可译为却 7、 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四、复习“与”(一) 与yù 1. 名词党与,朋友例:群臣连与成朋,非毁宗室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2. 动词结交,交好例:与赢而布助五国也3. 动词赞成,例: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4. 动词例: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5. 动词例:胡虏易与耳6. 动词例: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 动词如,比得上例: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8. 动词例:选贤与能,讲信修睦9. 动词给予,授予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与人者,不问其所欲10. 连词例:吾与汝毕力平险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1. 介词例: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日与子弟角,无不胜12. 介词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13. 介词例:(吴王夫差)遂与勾践禽(擒)14. 介词例: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二) 与yù动词例:蹇叔之子与师(军队)与闻:参与并且得知例:与与其事三) 与yú助词通“欤”例:意岂有所恨与?2例:何其爽(差错)与!课堂训练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

      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答案:1、 动词,可译为赞许2、 动词,可译为给予3、 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4、 介词,可译为和5、 动词,可译为对付6、 动词,可译为参与7、 动词,可译为结交8、 动词,可译为帮助9、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五、复习“何”(一) 代词表示疑问1、什么例:大王来何操?2、哪里例:豫州今欲何至?(二) 代词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例:今日之事何如?例:此为何若人?例: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三) 副词表示反问或感叹1、怎么例:何不试之以足?2、这么例:妇啼一何苦!3、多么例:开国何茫然!课堂训练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答案:1、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2、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 副词,可译为多么 6、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7、 可译为凭什么 8、 可译为怎么样【附】一、乎(一) 助词。

      语气词1、表示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例:吾射不亦精乎?|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2、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3、表示揣测相当于“吧”、“呢”例:或能免乎?4、表示停顿例:众言同,于是乎书5、表示情态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二) 介词相当于“于”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例:旦余济乎江湘课堂训练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