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瓷器_王莉英.pdf
13页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中国瓷器王莉英瓷器是中国的重要发明,又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西方学者的心目中,中国的瓷器被视为“世界文化的窗户”诚然,中国陶瓷早在汉、唐 时期,经古丝 绸 之 路 和“海上陶瓷之道”流传到埃及、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给那里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美的享受,但是,中国瓷器给世界文化以最广泛、深刻之影响,则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国和欧洲贸易往来的航线开辟之后因而,对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等问题的了解、探讨,成为古陶瓷研究领域 中的重 要课题.1989年故宫博物院与日本出光美术馆联合举办了以丰富的古外销瓷器来体现 七 至十八世纪中国、日本、中东、欧洲之间的陶瓷文化交流为主题的《陶瓷之路》展展品以日本出光美术馆已故东洋史学家、考古学家三上次男博士指导收集的中国古外销瓷器和中东、欧洲等国的仿烧品为主,运用对照、比较的手法,展示古外销瓷的美和东西方陶瓷文化交流的史实本文试图结合《陶瓷之路 展》中的部分展品,对 中国瓷器的外销欧洲及其与欧洲文化的交流做一些探讨一、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始末中国瓷 器外销欧洲,始于 明隆庆万 历时政府开海禁、海外贸易畅通之际十五世纪末西方势力向东方进行殖民扩张,西方一些国家的商人为获取财富来到东方贩 运中国瓷器。
首当其冲的是葡萄牙的海船沿非洲西海岸在大西洋冒险航行,于十六世纪初绕过好望角驶入印度洋,开辟了经大西洋、印度洋抵达印度、东南亚、中国及日本的新航线,打开了 从东方获取财富的通道,垄断了东方贸易明正德九年(151 4年)有萄牙航海家科尔沙利,首抵广东省东莞县屯门岛,购买了中国瓷器等货物,运 回葡萄牙“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就这样,中国瓷器作为商品在十六世纪初,经由第一个闯入中国的欧洲国家—葡萄牙殖民主义者的贸易商船,源源不断地运销欧洲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成为中国瓷器等货品的集散地,各国商人云集里斯本,争相购买瓷器而后转销里斯本的“格尔明”街,因销售中国瓷器 而闻名于时其后,紧邻葡萄牙的西班牙步葡萄牙海运之后尘,以菲律宾的马 尼拉作 为与中国进行商贸的基地.马尼拉港在隆庆五年(15 71年)开放,每年约有二、三十艘中国商船停舶出售瓷器,西班牙商人就从这些福建商船运来 的货品中选购瓷器,再转销墨西哥 和欧洲各地十六世纪末荷兰尾随葡萄牙、西班牙来到中国,开展 了惊人的瓷器贸易据记载,十七世纪初,万历三十八年(161 0年)一艘荷兰商船抵达广州,购回瓷器约一 万件,万历四十二年(1 6 14年)另 一艘荷兰商舶又从广州载运瓷器七 万件至阿姆斯特丹,后转销欧洲各地。
至此,由有萄牙和西班牙垄断的75中国 瓷器与欧洲 的贸易,于万 历三十年( 1602年)荷 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即被新的垄 断者荷兰所控制.荷兰商人不仅把运回的中国瓷器卖给欧洲国家,还销往日本,打开了对日本销售的市场,显示出了极强的贸易能力据欧洲学者统计,大约从明万 历 三十年(1602年)到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的八十年中,荷兰商船共载运瓷器120 0万件至荷兰本土,进而转 销欧洲各地,其 中中国瓷器占9 8.3%.这种 由荷兰垄断 中国瓷器与欧洲市场贸易的状况 一直延续到十八世纪初十/、世要改愈 期清政府允许以英、法为首的一些欧洲国家在广州开设贸易机构,自此,荷兰向欧洲市场经销中国瓷器的垄断地位被英、法两国所取代.事实上,在十八世纪初他们就显露锋芒,开始与荷兰商人抗衡.估计有250 0万—3000万件的中国瓷器 运 到英国伦敦港进而转销法国商船“安菲里托”号,早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由广州港运载以景德镇制品为主的16 0箱约计数万件瓷器抵达南特港这批包括咖啡壶、调味盒、花瓶、水雌、大小盘、碟、茶杯、酒杯及刮脸用的盆等等极上等的瓷器很快被一抢而光此后中国瓷器与欧洲国家的 贸易大为改观,进入了欧洲诸国如德、俄、丹麦、奥地利、瑞典等国的商人直接与中国做瓷器贸易的新阶段。
康熙五十四年(171 5年),三艘运载中国瓷器的奥地利商船从广州返 回,商人们从出售中国瓷器等货物中获得了一倍以上的利润乾隆+五年至 二+年(1750一1755年)大约有1100万件中国瓷器从广州运 到瑞典乾隆二十五年(176 0年),三艘丹麦商船运载中国烧造的杯、盘、碟、壶、罐、痰盂、泥 塑约51376 6件和1036套餐具、茶具、咖啡具回国综上所述,中国瓷器外销欧洲,是自十六世纪由远东贸易舫主有萄牙、西班牙商人的转销而起始的,继而代之的是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初荷兰垄断者的转销.此后,这种由场7 6权国转销 中国瓷器 的状况,随着中国政府允许更多欧洲 国家在 广州开设贸易机构政策 的实施而改变,进入了欧洲各国商舶蜂拥来华,直接进行瓷器贸易的新阶段,中国瓷器与欧洲贸易也达到高峰中国的瓷器沿着欧洲商舶的航行路线流传到欧洲各地,瓷器文化在欧洲各国随之传播并与之交流但是,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繁盛局 面未能一直保持下来十九世纪上半叶,随着日本外销瓷器的市场竞争和欧洲各国制瓷业的发展,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制瓷业 日趋衰落而走向每况愈下的地步二、外销欧洲的中国瓷器与中西文化交流欧洲无一国不使用中国瓷器,各国皇室无不以收藏中国精美的瓷器为荣耀,这就是中国瓷器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十六世纪—十九世纪外梢欧洲的中国瓷器民间贸易是十六至十九世纪中国瓷器与欧洲贸易的主要渠道.就连欧洲王室贵族定购的中国瓷器也要委托从事民间贸易的本国商人们进行英国伦敦有一种专门经营中国瓷器的商人,被称为“瓷器 人”.那时,经商人之手,销往欧洲的中国瓷器,从最初的以中国风格的器 型、装饰为主,渐而转向以符合欧洲人生活习惯和欣赏趣味的器物为主那么最初销往欧洲的中国 风格的瓷器有哪些呢.简单地说,是一种育花装饰的瓷器.这种居 明代制 瓷业主流地位的白地蓝 花装饰的育花 瓷器,深得欧洲人的喜爱.当时外销欧洲的青花瓷器中以大盘居多.《陶瓷之路展》展出了为数不少的青花大盘,它们的特点是:盘体较大,口径约 3 5一5 0厘米,器壁略高6.3一9厘米,作菱花口或圆口二式,内底微凹,圈足略内斜青花装饰很有特色,依盘壁、盘心为序,做立 层构图,用开光内绘纹饰的手 法,突出装饰题材,加强装饰效果盘内壁多做八或十莲瓣或扇形开光,开光内填绘折枝花或杂宝与续络纹间饰花鸟、水禽、动物、花卉、山水等主题纹样绘于盘心部位 的圆形或八方形开光内纹饰以白框线间隔,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层次 清晰,纹样醒目每个盘的装饰花纹各有特色,但它们的造 尸力 型与装饰风格完全一致,大都出自明晚期景德镇窑工之手,有浓郁的中国气息。
这类青花盘在十六世纪末 由葡萄牙、西班牙商人转销欧洲.隆庆四年(157 0年),西班牙商人曾在停舶于棉兰岛港的中国大帆船上购买青花盘等瓷器.那时,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的国王都收藏这类青花瓷器,并布置自己的展室,于是贵族、富商髓之仿效由此可见,十六世纪末一十七世纪初中国育花瓷器对欧洲上层社会的文化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这类青花瓷 器,在1602年由荷兰东印度公司捕获的名为“克拉克”号的葡萄牙商船上抄出并拍卖,因而有“克拉克”瓷之称这类青花瓷国内收藏甚微,墓葬出土物亦凤毛麟角近年来江西南城、广昌和会 昌发现了与外销欧洲的青花盘相类的青花水禽纹盘、青花 花鸟纹 盘、青花博古纹盘,它们分别出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万历三十六年和崇祯元年墓进而证实,十六世纪末一十七世纪初外销欧洲的青花瓷器大都是明万 历年间景德镇窑的作品.这类青花瓷器国内收藏极少的原因,正如《瓷器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一书所记“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1 0月10日荷兰东印度公 司波得兹·科恩给公司董事们信中提到”这些 瓷器都是中国内地很远的地方制造的,卖给我们各种成套 的瓷器都是定制,预先付款,因为这类瓷器 中国是不用的,中国 只拿它来出口……。
《陶瓷之路展》还展出了销往欧洲的有中国风格的青花花瓶.器高2 5.4厘米,小口,直颈,肩以下渐丰,硕腹通体青花装饰,主题纹样饰于腹际在六等分竖式框线内,间绘 花 果与奔马纹图一)青花色泽深沉是明晚期景德镇窑为欧 洲烧制的酒具十七世纪中叶以后,销往欧洲的 瓷器仍以具有中国 风格的青花器为大宗,又新添了以五彩为主的彩绘瓷《陶瓷之路展》中的展示,令人耳目一新青花瓷中有高约2 7厘米的人物纹罐、麒麟纹雄;高约3 6厘米的人物纹 瓶;口径约2 8.6厘米的仙人纹盘等,这些 罐、瓶、盘的造型、装饰、青花色禅都具有康熙朝青花的风格彩绘瓷有盘、瓶两种,盘的造型 不 一,有圆形、八 方 形、花瓣形等口径2 2一3 4厘米,高2.7一4.5厘米.以五彩花卉、花鸟主题纹样饰于盘心,盘壁上的开光内画着与盘心纹样相应的花卉或花鸟,浑然一体.花纹生动,色彩艳丽,是康熙中晚期景德镇窑的制品就器类而言,出现了颇多的符合欧洲人生活 习惯 的用器,如饮啤酒用的带柄杯,洗手用的带咀、柄的水瓶.乾隆四年(1739年)法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订购“一百到二百个(带咀)能灌注的壶”.另外还有造型与西欧银制餐具中的长盘相类的八方长盘图二)诚然,上述器物的造型已属欧洲式,但青花装饰的画面构图、纹样题材仍是中国式的,如青花 人物花 鸟纹、楼阁山水纹、仕女花卉纹等等.彩瓷中的八方长盘,(图三)亦属欧式造型,装饰色彩与山水楼阁纹样却是中国 风格的。
另一种彩绘剃须盆,是欧洲人刮脸用的水盆,造型特征鲜明,在折沿圆盆的一侧,做成新月形,以放下颇这是十足的欧式器物,但画在盆上的粉彩荷莲、牡丹花枝,则具地道的,中国趣味图四)这类欧式造型的外销瓷,其装饰上表现出的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从一个侧面反映 了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文化的喜爱和理解此外,在外销欧洲的瓷器中还有一类造型是中国式的,装饰纹样却颇具欧洲趣味如《陶瓷之路展》出展的一组异常精美的五彩盘,口径3 5一3 8厘 米,高5一6.7厘米,器 型与康熙折沿盘、圆盘的样式相同,而装饰在盘77面上的五彩纹样却别有风趣以盛满各色各样鲜花的花篮做主题纹样,展示在盘心部位,盘壁上的四季花卉做辅衬在鲜艳色彩的映托下,具有悦目的美图五)由此,对十七世纪中、晚期欧洲人的欣赏情趣可窥知一斑另一件口径2 1.6厘米的小盘,亦以花篮纹做装饰,盘心圆面上 画四个王冠式开光,其内彩绘满装鲜花的花篮图六)构图别致,绘 画精细如此漂亮的彩绘花篮纹盘,很可能是欧洲王室订烧的陈设品这一时期销往欧洲的瓷器中还有为数不少的画着各国王室、贵族、军队徽章图案的作品.这是因为十七世纪后期,法王路易十四创立“中国公司”,到中国广东订制带有法国 甲宵、军徽等纹章 图案的瓷器,致使欧洲国家订烧纹章瓷风行一时。
1974年英国出版的《中国纹章 瓷》一书收集了康熙三十四年以后烧制 的纹章瓷大约有二千件左右《陶瓷之路展》展出的纹章瓷中,以雍正六年(1 728年),景德镇烧制的粉彩荷兰东印度公司纹章盘最为精彩图七)盘心圆面上以粉彩描绘由双狮、王冠组成的图案,它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徽章;其下方以红彩书写该公司的英文缩写V纹 章 外围 的黑体字,标 明此 盘 烧制于1 7 2 8年是研究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 瓷器贸易 的重要实物十八世纪中叶前后,纯欧洲风格的订样瓷在中国外销欧洲的瓷器中独占鳌头《陶瓷之 路展》展出的以金彩和玫瑰红彩料描绘的西洋人物纹盘,给人以鲜艳、柔和、明丽、新颖的美感图八、九)粉彩楼阁山水纹盘,画面的构图和彩绘技法都融合了欧洲风格,尤其是那浓厚凝炼的色彩及金彩描 绘的盘口宽边,颇具珐琅器物的视觉效果,很可能是仿照法国珐琅器样式烧制的订样瓷欧洲商人在中国订烧符合欧洲人生活习惯和欣赏情趣的器皿,最初 是由商人携带欧洲器 皿的木样来中国,请景德镇匠师们照木样烧制.最早把欧洲器皿的造型介绍到中国来的是荷兰商人他们在同中国进行了几十年的瓷器贸易后,意识到 只有借助中国高超绝妙的制瓷技艺,烧制适应 欧洲人生活习惯的器皿,才能扩大发展与中国的瓷器贸易,才能确保财源 永 存.于是在 崇祯八年(1635年),荷兰商人首先把欧洲人日常生活使用的水罐、宽边午餐碟、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