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志.doc

25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45357932
  • 上传时间:2023-11-0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10.50KB
  • / 2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 是以提引长江水灌溉为主, 结合滁河分洪、航运的大型水利工程 灌区分布在皖东江淮分水蛉两侧的长江下游左岸支流滁河上、中游与淮河支流池河上游地 区地形自西向东起 fen伏于90〜8米高程.丘圩交织,耕地率高,有水源的地方,农民习 惯种水稻灌区面积 5 306平方公里,其中滁河流域 4036平方公里,池河流域 1270平方公 里灌区跨某某省来安、滁县、全椒、和县、含山、巢县、肥东、定远等 8个县和某某省的江浦县,共有人口 200余万人,耕地500余万亩灌区X围内有津浦铁路和合浦、合蚌公 路以与312国道1972年前,滁河干流仅能季节性通航木帆船灌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900〜1000毫米,年际雨量变幅大,年内降雨不均衡灌区上游的八斗岭站和下游的来安站, 年降雨最高值分别为 1954年的13 88毫米和1975年1 750毫米;最低值分别为 1966年的 642毫米1978年的538毫米;5至9月的降水量为年降水量的 60%以上多年平均蒸发量亦为900〜1000毫米,平均气温 15C左右,适宜农业生产建国前,灌区内利用小型塘坝灌溉, 极易受旱;而滁河河道排水能力小,汛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

      据史籍中对和、某某 X围内的水旱灾综合统计:自 1449年到1 949年的500年间,共发生旱灾110次,平均不到五年就发生一次;发生水灾 79次,平均6年多就发生1次建国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修建了水库656座,其中有黄栗树、沙河集 2座大型水库 和屯仓、城西、岱山等中型水库,整修和增建塘坝 12.9万处,库塘总容量15亿立方米,初步改善了灌区的灌溉条件; 加高增厚了滁河圩堤, 圩区的防洪能力有所提高 但蓄水能力不足,塘坝和小水库的调节性能差在 1959年型旱情时,仅有五分之一的耕地有水源灌溉滁河干流未曾治理,河道弯曲浅窄,圩堤单薄, 1954年大水时,堤防全部溃决,淹没农田94万亩滁河在金银浆附近的河道走向根本上与长江平行,距离约 30公里左右江、河之间除有局部低山和圩田外,大多是丘岗长江水源丰富,在枯水季节,长江和滁河水位差仅 5〜6米,汛期江水位往往高于河水位因此,只要充分利用这十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水文特点, 切开江、河之间的丘岗和低山, 开挖一条引江水道,设站提引长江水入滁河,再沿滁河设站逐级上提,就可增加灌溉水源, 并且还可以利用引江水道分泄滁河洪水, 大大提高皖东江淮丘陵地区农田的抗旱能力和滁河两岸圩区的防洪能力。

      全椒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就曾开挖过“从和县分水岭由赭某某前达大江〃的人工渠道 1970年开挖驷马山引江水道时,在切岭段发现一条5〜6米宽、6〜7米深的旧河痕迹,证明古人已有此实践根据滁河两岸人民的要求, 治淮委员会于1 958年编制了《巢滁皖流域规划》 报告初稿,提出了治理滁河的意见1965〜1968年,某某省水利厅先后编写了《滁河流域治理的初步 意见》、《滁河干流上中游防洪与引江灌溉规划意见》等文件 1969年皖苏两省又共同编制了《滁河流域水利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是年 8月经国务院同意1969年11月,水利电力部〔以下简称水电部〕军管会电报批准可在冬季施工接着,某某省革命委员会〔以下 简称省革委会〕组建了某某省驷马山引江工程指挥部, 12月动工兴建第一期工程于 1976年完成后,1978年出现特大旱情,已建工程提引的长江水使灌区 X围内100多万亩农田获得大丰收,灌区X围外严重减产,部份农田颗粒无收 1978年10月,某某省编制了《某某省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续建、扩建规划报告》 与《上游灌区抽水灌溉工程扩大初步设计》 等文件,经水电部批准,灌溉面积从原规划的 173.7万亩扩大到365.4万亩。

      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在规划上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一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分洪、航运等综合利用功能,为滁河上、中游地区解除严重水旱灾害发挥关键作用 也可调水到淮河水系的池河上游补给水源,并为跨越滁河与两岸圩区的津浦铁路提高防洪标准, 还可以减轻某某省江浦县和六合县境内滁河中游下段和下游河道两岸圩区的洪水灾害;二是按照以蓄为 主,蓄、弓I、提相结合的灌溉供水原如此,在丰、平水年份,首先利用山丘区的各类蓄水工 程和驷马山引江水道以与滁河上兴建的节制闸控制和拦蓄的当地径流进展灌溉;如径流不 足,长江水位高于滁河襄河口闸上最低蓄水位时, 开启乌江节制闸自流引进江水, 补给滁河水源;在于旱季节或非汛期,当地径流不足, 长江水位又低于滁河引水灌溉水位时,如此利用乌江枢纽抽水站与各级泵站抽引江水入滁河和丘陵地区, 以满足灌溉需要 大早年份,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时,水库灌区的尾部可以提引江水补给, 发挥大旱之年夺丰收的关键作用;三是按高水高灌、低水低灌的原如此,充分利用各类蓄水工程拦蓄当地径流大、中、小型 水库和塘坝,自流灌溉高岗地区的农田 低丘和圩区如此利用滁河和引江水道上节制闸拦蓄 的径流,分散设站提水灌溉。

      河道拦蓄的水源不足时,再自流或抽提江水补给使水库、塘 坝拦蓄的当地径流与自流引江或从长江提引的水,既有划定的上下水分片灌溉的 X围,遇到不同的水情和旱情时, 又可相互补给,灵活调度;四是驷马山上游灌区位于滁河和池河两 条河流上游江淮分水岭两侧高丘地区,地形较高, 当地径流少,耕地面积大,农作物缺水最为严重,为某某省有名的易旱地区之一 引江灌溉工程实施后, 可从长江支流的滁河到淮河支流的池河实现跨流域输水灌溉驷马山引江灌溉骨干工程,设乌江枢纽以与滁河一、二、三、四级站共五级提水,包括 泵站与输水主干渠两局部五级提水总扬程 46.5米,引江流量225立方米每秒,装机 42台套,总容量7. 85万千瓦输水主干渠总长 170,7公里,其中驷马山引江水道为总干渠,起自长江左岸支流驻马河口,大体沿皖苏两省分界限附近, 经乌江镇,穿驷马山,到金银浆入滁河,长27.4公里然后利用滁河向上、下游分别输水金银浆至汉河集段为下游干渠, 长41公里;金银浆至滁河一级站滁河段为中游干渠, 长47公里;一级站到江巷水库为上游干渠,长55.3公里其中一级站至二级站仍利用滁河引水;从二级站出水池起,经三级站 和四级站,在唐井穿江淮分水岭入池河江巷水库为人工开挖渠道,规划命名为肥定干渠。

      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的第一期工程是中下游灌溉工程, 包括驷马山引江水道、乌江枢纽、襄河口闸枢纽、汉河集闸枢纽与滁河中游晋集至襄河口段疏浚等 5项骨干工程,灌溉面积173.7万亩第一期工程完成后,可以解决滁河中下游地区 6县的灌溉水源,并可分泄滁河上中游525立方米每秒洪水入长江,减轻沿河圩区与津浦铁路的洪水威胁, 还可实现滁河的渠化通航第二期是上游灌溉工程,主要包括滁河一、二、三、四级站,二级引水河,肥定 干渠,定远江巷水库等 7项骨干工程,灌溉上游江淮分水岭两侧丘岗农田 191.3万亩驷马山灌区一期工程的规划符合滁河上中游的客观治水规律, 工程建成后,效益十分显著1978年大旱造成非灌区秋季农业生产根本绝收以后,省、地、县都强调了抗旱和灌溉 需要,提出按整体规划继续建设一、二、三、四级站和肥定干渠,期望迅速解决江淮分水岭 两侧定远和肥东两县高丘地区因长期缺水而制约农村经济和农业开展的矛盾, 研究了建设四级抽水站和肥定干渠在技术方案上的可行性和工程灌溉效益 1980年水利部提出要研究水利经济,注意经济效益,并且提出水有商品的属性以后, 某某省水利某某首先对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用益本比法进展了水利经济分析。

      1981年提出了“某某省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初步分析〃,认为:一期工程的效果是好的,二期工程从社会经济效果方面看也是可取的; 从经济分析和水费分析看,四级站建成后,每增加一亩灌溉面积需收水费 3.8元,财政补助5.3元,因此四级站近期可暂不安排施工;远期除了江巷片灌区高程 70米以上的21万亩经济效益不合理外,其余灌区还是可以兴建的;江巷水库可以先一步建设, 以充分利用当地径流;江淮分水岭两侧和江巷水库灌区都应建库塘蓄水, 尽量拦蓄当地径流,以节约抽水灌溉费用,减轻国家财政补贴,还应适当缩减水田面积,研究经济合理的作物布局某某省水利 厅根本同意了省水利某某的分析成果和对续建工程的安排意见 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初步分析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参照有关政策、 物价水平、灌区作物组成和产量等因素进展分析和评价的,有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八十年代安排驷马山引江灌溉骨干和配套工程起 了重要的参考作用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的设计工作由省、 地、县三级水利部门分工合作完成 乌江枢纽和引江水道由某某省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指挥部负责, 由指挥部、省水利工程纵队〔省水利厅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名称〕 某某、滁县地区水利局、 某某工业大学等单位派人组成的临时设计组承当;襄河口和汉河集两个枢纽工程由滁县地区水利局负责; 滁河中游上段疏浚由省水电局某某为主,滁县和某某两地区指挥部以与有关县参加编制了设计任务书; 第二期引江灌溉工程的骨干工程大都是省水利某某负责, 只有滁河一级站由驷马山引江工程指挥部和管理处设计;面上配套工程由各受益县自行负责。

      各个单项骨干工程的施工图设计都是按照水电部对省上报的规划报告等文件审批下达 后才能进展从1969年5月省上报规划报告,11月水电部批准并同意一期工程在冬季开工 起,后来又陆续上报了续建工程计划任务书、 续建工程规划、上游灌区扩大初步设计等文件,到1978年12月批准建设上游灌区止,尽管先后经历了 10年时间,但施工图设计都要等水电部对这些文件的批文下达后再进展, 并且其时国家水利资金紧 X ,水电部批准的概算打得很紧,设计和施工只能在这个框架内控制,不得突破,水电部批文下达时, 施工单位又急于开工,所以10个单项骨干工程的施工图设计时间都十分短促和紧迫因此设计人员都是千 方百计地节约工程造价,刻苦钻研,兢兢业业,深入现场,调查研究,驻工地设计,努力采 用先进经验,并创造了一些新的成功经验, 与时完成了各项设计文件和施工图纸, 为按时开工和完成建设任务创造了条件在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的设计工作中,重点是抽水站设计, 而泵型选择是抽水站设计的关键 在这方面,设计人员经过详细的调查访问, 掌握了当时国内已生产的泵型中可供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选择的诸多泵型和特性,并去现场访问了生产、 安装和运行特点以与经验, 与水泵生产厂和科研部门密切合作, 通过模型试验,选用和试生产了 CJ -2.8和3HL - 000两种符合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特点的泵型, 分别用于乌江抽水站和滁河一、二、三级站,简化了抽水站的布置和结构,方便了管理和运行,节约了投资,满足 了建设要求。

      乌江抽水站抽水流量大,受江水位变化影响,扬程变幅大,开工时间又紧迫, 经比拟选用了某某省初次安装运行的 CJ-2.8型全调节轴流泵配 1 600千瓦同步电动机,并进展了装置模型试验,选择了工况最优、装置效率最高的进出水流道尺寸 为简化厂房布置和结构、节省投资和方便操作运行,出水流道采用了每台机组出口用 8扇小拍门的断流方式,根本上获得成功,改变了当时国内大型轴流泵一般采用的虹吸管驼峰结构、 真空破坏阀以与一套抽真空设备滁河一级站以与二、三级站的抽水流量较大,扬程较高, 其时还没有适宜的泵型,根据已有 3000千瓦同步电动机定型产品并且价格较廉的条件,提出了单机流量 20立方米每秒左右,并考虑了不因水泵进水流道要求淹没深度过大而增加泵房造价, 并能采用效率较高的泵型,设计人员与某某水泵厂一起研究试制了 3HL - 000混流泵,获得了完全的成功,为国产大型水泵系列增加了新的泵型, 同时流道出口断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