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观变迁视角下的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doc
7页价值观变迁视角下的农村家庭教育问题思考裴源冶(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摘 要:当前农村家庭教育面临教育观念的变迁、土地观念的变迁、文化观念的变迁、财富观念的 变迁教育观念从重视教育转为怀疑教育,土地观念由珍爱土地转为认为土地可有可无,甚至是累 赘文化观念由乡土化转为城市化财富观念由观念淡薄逐渐转为唯利是图这样的变迁致使农村 家庭教育重心转移、方式方法产生变化、内容变更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四大对策,即农村家庭教 育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定位、父母与孩子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学校社区家庭形成坚固合力、媒体与社 会舆论的正确引导通过上述对策为家庭教育提供助力,为农村家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方向 与环境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价值观变迂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强调,家庭教育是一个孩子全部教育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家庭是生命 的摇篮,也是青少年儿童价值观念最早形成的场所传统农村家庭教育是一种双系的结构,即父母 共同承担养育子女的义务,尽管会伴随其他亲人的参与,但是双系结构牢不可破但是在现实的冲 击之下,这种牢不可破的关系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外来价值观的指引,这些观念在不同 主体的消化与理解之下与传统观念混合,产生了奇特的化学反应。
一、农村家庭教育面临的价值变迁(一) 教育价值观的变迁教育是立国Z本在传统农民固有的观念当中,教育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农村父母渴望自 己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大山,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农村父母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孩子命 运的改变打下良好的基础,孩子考上大学是最值得农村父母最骄傲的事除此之外,別无他求鲤 鱼跃龙门变成了一种“信仰”但是,随着民工潮的到来,农民工接受城市价值观的洗礼,却始终不能在城市真正生根发芽 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工作往往是最简单的体力活,城市人体而靓丽的生活是他们望尘莫及的久而久 之,劳累的他们认为,城里人有钱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他们也想把自己以及自己的孩子打造成这样 的人,有钱、有势、有能力最直观的想法就是一一多赚钱,有钱就能办任何事再加上近儿年高校扩招,大学生毕业量与市场需求量出现了供求脱节,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 象比比皆是,使农民原本以为读书就能改变命运的想法再一次受到了冲击读书无用论”在农民 心中生根发芽子女“鲤鱼跃龙门”对农民工来说,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二) 土地价值观的变迁以往农民对土地感情深重,农民世代生活在自己挚爱的土地上,对土地寄予的是沉甸甸的希望作者简介〕裴源冶(1992-),女,吉林省人,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以土地为生,以土地为墓,以土地作为生活之源,自给自足,安乐度日,从未想过离开土地,一家 人永远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就是他们的宿命土地是一种情结但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诞生了一大批乡镇企业,这使得农民意识到在付出相同体力的情况 之下,外出打工比在农村种庄稼收益高农民对土地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农民愿意离农、离土、 甚至离乡,对土地的热爱不似往常那般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之后,成为城市的建设者,在城市文化 环境的熏陶之下,部分农民原本的生活判断以及价值判断发生改变,在城市华丽物质生活的吸引之 下,他们对城市生活产生了强烈的价值认同,与不发达的农村以及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的农村生活 相比,他们更想成为一个光鲜亮丽的城市人农民工将这种观念灌输给子女,农民工子女将这种观 念铭记心中,导致农民工子女对土地的感情一代比一代淡薄三) 文化习俗观念的变迁以往的农村,农民流动性较小,普遍守着自己的土地过活,在这片土地上生发出的婚姻也相对 保守,嫁娶多半为熟人介绍,夫妻婚前并没有足够的感情基础与此同时,以往农村的文化活动相 对丰富,有村民自发举办的文艺活动、露天电影、趣味体育竞技活动以及特殊节日的祭拜祈福活动 等虽然农村生活相对闭塞,但并不缺乏乐趣。
农民并不会过多的憧憬城市的生活,他们在农村质 朴的文化坏境熏陶下是幸福满足的并且认定多儿多福、养儿防老这样安逸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成 了农民稳定生活的屏障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引导,城市工作机会增多,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社会各界的积极 宣传使农民看到了守护土地之外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农民背离土地,在作为城市的建设者的同时渴 望在城市扎根因此,农村孩子常年没人看管、成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导致孩子从小养成很多不 良习惯不热爱土地不会干农活,不关心农村,对农村传统文化毫无兴趣再加上父母离开农村进 城务工,导致农村人数越来越少,原本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赌膊、上网以 及低俗的活动农村变成文化沙漠与此同时,基于传统媒妁之言的婚姻关系也受到了城市大环境的冲击,自由恋爱变成了农民的 新追求婚姻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农民认为自己的婚姻以及幸福应该自己做主,而不是被长辈的意 愿左右在此基础上,传统的婚俗习惯被抛弃农村逐渐变成一盘散沙四) 财富观念的变迁农民在城市中看到了身着华服开私家车的人生活的安逸舒适,与自己正在经受的辛苦劳动与相 比,就是天壤之别城市华丽外表的影响之下,金钱成了在城市生活的农民的最大追求,也由此产 生了金钱拜物教。
他们认为,金钱的多少与其需要的被满足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是成正比的所以 他们将赚钱当做唯一的追求但是,原本生活俭朴拮据的农民在收益方而有了巨大提升之后并适应,不知道如何利用、发挥 金钱的价值,能想到的方式自然简单粗暴,购置豪车,添置并不必要但是足够显示“身份”的物件, 给自己的孩子更多的钱,从而显示父母对孩子浓浓的爱,弥补对孩子缺失的关爱与陪伴有钱就没 必要节俭,挥霍浪费炫富没什么不好,由于父母的影响,导致本身在农村就游手好闲的青少年更是 唯利是图因此,农村青年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私关系、利与义的关系式在父母的影响之下更加倾向用 利益作为衡量一切的标杆道徳标尺逐渐被利益标尺所取代,实用与利益的迅速回报成了正在成长 中的农村青少年的唯一追求想方设法用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多的利益,投机取巧之风盛行,为了赚 钱损害自然坏境甚至违背伦理都在所不惜二、观念变迁对农村家庭教育造成的影响(一) 家庭教育重心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农村经济稳步提升乡镇企业逐渐发展,农民们看到了真 正的实惠,知晓了原本贫苦平凡的生活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进行改变的事实,导致大部分农民舍弃 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转向城市务工,通过劳动赚取更多金钱以满足个人需要。
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 常年生活在城市当中,被城市文化包围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农民对于自己生活的需求变得越发明 确他们渴望成为一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丰富的城市人,崇尚公平和交换而以往农村家庭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现象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大城市的繁华、城里人看起 來光鲜的生活深深刺激了进城务工的农民,自己的辛苦劳作并没有得到丰厚的冋报,自己辛苦打工 赚钱也并不能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他们对自己的孩子通过教育跃出农家大门的渴望不断减弱,最 终变成了教育孩子唯金钱至上的观点而教育,在他们眼里,根本无法与财富抗衡因此在教育褪下光环,财富积累取而代之的情况下,农村家庭教育渐渐脫离了轨道,家庭教育 的重心发生偏移,从以往的以追求知识为主转为以追求名利为主二) 家庭教育方式发生变化由于农民原本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农村,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不多,因此导致农民的观念总体 更新较慢,原本的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城市价值观的冲突之下变得矛盾重重甚至部分农民在城市金钱诱惑的影响Z下,让孩子提早投入到社会当中,使得部分青少年过早 辍学,农村的女生教育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正因为传统观念与城市化观念的冲击,使得农村父母更 加重视即时收益也正因为农民吸取的城市价值观与原本根植于头脑的观念不能恰当的融合,两种 观念在冲撞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并对孩子成长起到了干扰的作用。
农村父母想模仿城市居民教育孩子,让孩子拥有大笔财富,又苦于没有吋间与办法,因此不得 要领,再加上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低,虽然向往城市人的生活,但总的来讲还是有很多不能企及的 部分,农村家庭教育远离了棍棒出孝子的境地却也没有变得更加民主,反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放任的 杀死孩子童年的教育方式三) 家庭教育内容变更关于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工数量的增多,“外来”文化给农民带来 的影响越来越大农村父母不顾一切模仿城里的教育方式使得口己的教养方式变成了城乡结合的产 物原本农村的一切成了农民告别农民身份的绊脚石,在不顾一切的抛弃之后,导致农村原本的文 化不再被农民关心,农村淳朴民风的传承不再是重中Z重,取而代之的是一切向城市文化靠拢,对 农民而言,城市文化是追逐的终极目标因此,农民的思想在水土不服的文化的彫响下倍受冲击,他们既渴望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丰 衣足食,有丰富的课后生活与物质体验,却又没有条件满足他们因此,在这些观念当中,能被农 民吸收并好好利用的自然成为了适应农民发展的观念,还有部分不能适应的,变成了农民一直思考 渴望突破但却不得要领的思维障碍家庭教育内容的变更使得农村家庭教育和城市家庭教育扭曲的结合,而孩子则成了扭曲价值观 下可怜又无助的产物。
四) 家庭教育主体变更以往的农村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照顾与教育,但是随着民工潮的产生,农村父母在进入城市Z 后并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远在家乡的孩子每天上班工作的劳累再加上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农村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有些家长与孩子Z问几乎没有联系,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越来越生疏正因为上述现象的产生,导致农村留下的都是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农村的家庭教育从由父母教育逐渐演变成为隔代教育三、农村家庭教育何去何从(一) 农村家庭教育要有正确的观念和定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并没有十足的把握,盲目自信难以得到孩子的尊重而在这个过程 中,由于农村父母涉猎知识并不广泛,导致家长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绝对权威的模样而私底下自己也 茫然无措因此,作为家长,对于教育应有正确的观念和定位针对隔代教育,村干部给村里的家 长和老人举办相应的讲座,让他们意识到,无限的溺爱是对孩子有伤害的教育方式家长应该是理性并且关爱孩子的,而不是冲动或者盲目的,而从小生长在民主环境下的孩子更 容易有自己的主见,有担当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因此,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要明白到底怎样的发展 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孩子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不是自己一味的强加,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温馨的 家庭坏境。
这种家庭坏境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长期的构建才能形成,家长应明白,孩子 虽然是他们生命的延续,但并不是他们完成自己未完成梦想的工具,当然,也不是他们赚钱的工具, 他们应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被捆绑,父母应做的是引导而不是牵拉所以,村里应通过一系列 的讲座与宣传,为农村家庭教育确立正确的目的与定位二) 父母与孩子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如今农村父母到城里打工导致隔代教育盛行,但是父母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为了更多的了解 孩子,父母哪怕身在城市,也应尽塑多与身在农村的孩子沟通交流,通讯行业的飞速发展为城市务 工的父母与农村孩子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父母多与孩子沟通利于缓解打工带来的彫响,能让父母更多的倾听子女的心声,也会将隔代教 育带来的影响降低父母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家庭教育來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坏节因此,就算父 母在城市打工,也应多与孩子通或者通信,学校应在学生住宿的地方多设置几部固定,方 便身在外地的家长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三) 学校、社区、家庭形成坚固合力农村青少年拥有的价值观念都是他们总结生活得到的经验因此是他们内心需求的真正表现,为 了更加适应生活的策略选择因为价值观是精神的反应,正是这种精神的反应才是作为人这个主体 在其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形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