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视鉴赏作业1.doc
6页影视鉴赏期末论文历史可以这样解读——读《鬼子来了》有感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一个自称是“我”的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这个简短的过程中,送人和接人的甚至连面都没有见着沟通他们的只有一把上了膛的手枪,顶在马大三的脑门上合上眼!记着,把人给我看好了死了或者让日本鬼子发现了,就杀了你顺便你给我审审,三十我来拿人”来人只留下这么句话,就把合着眼睛,惊魂未定的马大三扔在了屋里本来答应好了三十来取人,结果此后就没有音讯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却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了求生的机会他将花屋骂人的话,全都翻译成了“求求你们别杀他,拜托了”并且交代了日本鬼子的一些装备善良的村民抱着一丝希望认为有人会来领人,但是始终没有人来这两个俘虏在村子关了一段时间后,村民们决定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然而善良的村民却下不了手,历经周折依旧没有成功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
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艺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当欢庆进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于是形势出现突变,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又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在一场灭顶之灾中,只有马大三一人幸免于难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分俘虏,花屋所在的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真是那个当初他不忍杀害的花屋小三郎……看到这部电影的第一反应是,那个“我”到底是谁我”没有真面目,马大三没有见过,村长村民没有见过,日本兵和翻译官也没见过我”是危险的,他有枪,他是恐怖的我”是一个声音,从黑暗中传来的,隔着门,隔着墙传来的声音我”是神秘的,在黑暗中的一个影子,看不见真实的面目,只有一个声音,“我”又是有力量的,足以让日本鬼子屈服有人猜测影视鉴赏期末论文“我”是中共力量,有人说“我”是国民党力量,无论“我”是谁,总之,他在为中国的解放而战,是抗日力量,虽然他间接带来挂甲村的灾难。
片中的主角无疑是姜文饰演的马大三,一个纯朴善良的中国农民,他不是个有文化、有信仰的人,可他也不是个傻子,所以这大难临头之际,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自保要跑吧,可他偏偏又舍不得离开这块黄土地,舍不得和他相濡以沫的寡妇;要不跑,他也知道这号事儿他自己扛不住,总不能为别人把自个的脑袋系在裤腰带上活命……于是乎,“我”,本来是给马大三一个人下了“生死符”,可再从马大三口里说出来,旋即变成“人家说了,鬼子没了,拿全村人问罪!”他或许是贪生怕死的,或许是愚昧无知的,或许不懂民族尊严,不知家国耻辱,他只知道保全自己,自己爱的人或许自私,然,却真实有人说:“马大三是第一个被搬上银幕的真正的中国农民形象,而且是被中国人自己;也只有在看《鬼子来了》这样的电影时,你才能真正体验一回做中国人的自豪感,不是为马大三的愚昧,是为中国人少有的自我批判精神就像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批判德国精神变得更粗鄙、更浅薄一样,姜文在电影《鬼子来了》中批判的是中国人破败的“生存哲学”:为了有限的生存,可以做无限的挣扎,一切都以“活下去”为最终目标然而那个时候的中国老百姓,在那样的混乱,肮脏的世界里,除了自保,还能有什么呢?在我看来,他是善良的,他不知道家国耻辱,却知道生命的可贵,他不忍对蹂躏中国日本人下手。
然而面对将自己家人,朋友的仇人,原本不敢杀人的马大三也变得杀人如麻,或许他不够完美,顾小家,而忘大家,然而他是那么真实,是一个活生生的中国农民的形象当他头颅掉下的那一刻,他算是真正的“含笑九泉”了吧……花屋小三郎,也算是一个地道的日本农民吧,因为战争他披上的所谓武士道精神来到中国,在面对被俘虏的命运,他起初甘愿选择死亡,效忠天皇,然而因为语言的障碍,马大三的阻止,他始终没能如愿,最后终于真的站在死亡的边缘,面对刘爷的砍头,他却屈服,什么武士道精神,什么效忠天皇,什么以死报国统统抛之脑后,他唯一的想法就是活着,活着……走过一遭生死门,他终于想通了,他决定报答这一群照顾了半年的村民,他也算是个朴实的农民,懂得知恩图报,知道感恩,他也是一个战争的牺牲品,因为战争离开家园,离开父母,面临着战死沙场的恐惧,就这样来到陌生的土地他践行他的武士道,然,到最后他才发现,原来生命原比什么都重要他和马大三不同的就是他有他的信仰,他有他要效忠的天皇,然而到最后,面对生死,什么信仰都没有了……这又是一个多大的讽刺啊然而最后他用所谓武士一部分的刀将马大三的头颅重重的砍下,也算是恩将仇报吧影视鉴赏期末论文村民们是淳朴而且安于现状的,他们被诸多的势力欺压了两千年,形成的秉性却温顺贤良。
可以想见,当小鬼子们没有进行烧杀戮掠的时候,老百姓虽然会心有不甘,但真的是尚不至于奋起以命相搏片中有大量的这样的痕迹,在那个被日军牢牢把持的小地方,因为没有国军和共军的争夺而显得相对安宁,小日本对当地人进行着和平的奴役习惯了被压迫的老百姓已经对于尊严的事情麻木了,为了生计这样的眼前利益而过分乐观的活着小镇上唱曲的在集市上宣扬着皇道乐土,教育众人中日“八百年前是一家”,村落里老百姓见了鬼子一口一个“森塞”的叫着固执的不肯杀人的村民们为了结果被俘的鬼子,费尽周折请刀斧手,最终得到的结论是这鬼子命不该绝并最终同意了鬼子用人换粮的建议烧杀掳掠外加奸淫妇女,这是鬼子留在中国人心目中固有的形象但在这部片中的开始,虽然老百姓见了鬼子依然是战战兢兢有着被杀的危险,但小鬼子们仅是打骂并未随意杀人不过,小鬼子们的武士道精神和对中国人的残忍施暴的一面却被生动形象的刻画出来两个场景就可以进行完全的阐释: 首先是炮楼里的两个鬼子溜出来想吃鸡,老兵教新兵如何粗暴的对待中国人,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刺刀,并说“对付支那猪就只有用这种办法”;然后是被囚半年兽性冷却后的小三郎在所谓的鬼子+百姓的联欢中得意忘形,对中国人大声说着“大哥大嫂过年好,你是我的爷,我是你的儿”,但明显喝高了的他在队长一番激励下,兽性大发对养活了他半年的村民们举起了屠刀。
看完这部片子,让人有太多太多的不解和疑惑首先,为什么这部片子会被禁演呢?当年电影局对这部影片的部分回复内容如下:“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有人说是“立场问题”,没有宣传抗日的大主题,没有宣扬中共得光辉的抗日形象,甚至没有出现过中国共产党的身影尽管电影局的回复一再强调由于影片中淫秽的镜头,过度宣传日军,美化日军的言行,以及脏话连篇的不良影响,然而真正的原因我们又从何而知呢?或许是文化因素,或许是政治因素,又或许是别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幸运的是我们看到了这部经典的影片,这样就够了……其次,为什么到最后贪生怕死的翻译官会那么从容的笑着接受枪毙?是无奈吗?没有死在日本人手里,同时和日本人一起伤害,日本人却能平安的回到自己的祖国,然,他却等待着国人的杀害影视鉴赏期末论文是觉得解脱吗?终于不用活在日本人的威逼下,终于不用担惊受怕,又或许是经历过一次生死就不在那么畏惧是觉得可笑吗?笑这个世界,笑这个国家,笑这个民族吗?我想更多的还是那句话“含笑九泉”再次,为什么影片一直用着陈旧的黑白,而在最后一刻用红色点染了整个画面?全片用黑白底片拍摄,姜文说传统中国电影重色彩美学,他想去掉颜色的包装,而且中国人黄皮肤、黑眼睛,在黑白片或彩色片的效果都差不多。
八年抗战,我们迎来了和平和新的开始,然而国仇家恨呢?就这样一笔购销了吗?就这样结束吗?一切都过得黑白色,一切都很单调,在日本的奴役下,生活就是这样单调和陈旧,然而解放了,生活开始变得有意义,然,这一摸色彩却是用一点血色沾染而成的,又似乎显得悲哀和悲壮难道新的生活就需要用血来换来吗?或许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历史就是这么悲哀最后,是谁杀了马大三?是花屋小三郎,然,从更深层次发觉《鬼子来了》这部电影不同于其它抗日题材电影的浅薄、自欺,把日本鬼子写成笨蛋,同仇敌忾、 “突变” 、 “高大” ,日本人人性的复苏与沉沦,电影表现了它思想的异质性和深刻性:是日本人,也是中国人,更是中国文化杀了马大三,思想直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的确,影片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深层,揭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看客心理或看戏心理当马大三碰巧同时分到两颗杀人的红豆,其他人就事不关己,等着看戏;而当他们发觉马大三并没杀人,遂集体演戏,强迫其杀人日本人送粮来了,就奏起乐曲,得意忘形,又唱又笑,不知祸之将至,看敌人的“戏” ,其实是送自己的“死” 影片结尾更是个“看戏”大汇展:国民党军官演讲,便看了演讲戏;杀汉奸,便看了杀汉奸戏;杀马大三,看客们异口同声赞成军官杀马的理由,这一盲目愚昧残忍的场景,不能不令人想起鲁迅笔下的深刻意象——吃人!该片完成于 1999 年。
2000 年 4 月,姜文未通过审查却私自将该片送往第53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参赛,国家电影局要求 3 家制作公司从戛纳电影节上撤回 该影片,没想到该片却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高奖评委会大奖《鬼子来了》,农民审问鬼子,给鬼子白面饺子吃,鬼子说汉语拜年闹出的笑话让人闹掉大牙,这样的场景让人忘记了这是个战争题材的故事片,中间有许多类似这样的搞笑桥段,迸发出黑色的喜剧效果让人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是轻松的,虽然它的表现形式和老式的抗日片一样,黑白色调,熟悉的鬼子进影视鉴赏期末论文村音乐直到把鬼子送回日本军队后故事才出现转折点,送来粮食后,鬼子和农民的狂欢却让人感觉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危机最后大屠杀给观众的震惊经过前面的铺垫显得更让人记忆深刻,这还不够,光把日本的丑恶面目摆出来还不够,他还要让当了战俘的鬼子砍掉民族英雄马大三的头,而且还要当着“国军”和百姓的面,让人对国民党特别是吴大维的形象更感到可恨而又无奈姜文的糖衣炮弹爆炸了,在屠杀农民的时候就爆炸了,最后他还用马大三的死代替了爆炸后的硝烟和惨状,顺便来了这么个余震,确切的说,象是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强大,爆炸后造成的危害更可怕,看到这里,人心里都不是滋味马大三人头落地的最后两个镜头,色彩的确是有了,红色,这红色显得多么鲜艳,象五星红旗的颜色,血的颜色。
姜文是在向那场民族噩梦说再见吗?不是,那面“鲜血染红的旗帜”覆盖一切前的瞬间,姜文那个死人头的笑,笑得很诡异,真正的还眨了三下眼睛,含笑九泉,他能怎么办,这样的结局,他只有苦笑,哭都没有眼泪了让人觉得日本人可恨,可国民党这样的同胞是不是更觉得可恨呢?他颠覆了以前所有抗日题材电影的常规手法,深刻到内心,用糖衣炮弹,让观众尝到了欢乐,最后也受到了震撼,这比让小学生死背历史政治课文更有效,只有当他们看到这么深刻的影片的时候,在最后糖衣炮弹爆炸的时候有所领悟,这并不是死背几年政治书能达到的效果,这才是活教材这样的活教材也许永远进入不了国家的电影院,但是他肯定能进入每个看过《鬼子来了》的观众的心里,最深的地方2002 年 4 月 27 日,《鬼子来了》正式在日本公映在日本,《鬼子来了》也堪称“话题之作”由于影片具有极大的冲击力,看过该片的人都难免因赞赏或排斥的态度而泾渭分明一位日本影评人指出:“鉴赏后的混乱是名作的证明”据了解,《鬼子来了》的放映现场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剧终亮灯时,场内会有几秒钟缄默,然后是不同意见的尖锐对立有的观众走出剧场时连声称赞“了不起的作品”,也有观众认为影片把日本兵描写得过于残忍,更多观众一声不哼,沉默地走出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