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张大春《聆听父亲》语言美的形成机制]张大春破冰语言范文.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艳春1****84
  • 文档编号:207872488
  • 上传时间:2021-11-0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2.95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张大春《聆听父亲》语言美的形成机制]张大春破冰语言 摘要:张大春小说《聆听父亲》的语言具有高度美感,文章从三个角度对其语言美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释指出“白话文言化”、“白话西语化”和“中西合璧,以中为主”是《聆听父亲》语言美学的三个要素 关键词:《聆听父亲》 语言美 形成机制 引言 《聆听父亲》是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近作张大春在这部作品中一改目无馀子的写作风格,以一种深沉虔敬的姿态抢救一段家族史记忆小说在大陆发行后获得一致好评,尤其语言别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美学 语言在文学中的重要性,如果不是第一位的,至少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所赖历来作家语言之高下,亦为评家放矢之重地但语言之美从何而来,或者说,好语言究竟怎样构成的,却是一个久来遭受冷落的话题张大春被誉为“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他的《聆听父亲》可以看作是诠释语言美学的一个范本《聆听父亲》是张大春给未出生的孩子讲述的家族记忆,内容到主旨均有可圈可点之处本文不欲面面精研,仅就语言角度对张氏作品作一探究当然,语言之美本无定规,人人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本文只是就张氏语言美的形成提出一种解读,下文将从三个角度论述,或者可值一审。

      一、白话文言化 文学作品是有重量的,这重量来源于思想的深度文学作品也是有质感的,这质感,我以为,来源于语言之美展卷《聆听父亲》,可闻到异于寻常小说的质感 《聆听父亲》讲述上迄清末的时代故事,其文字也融入文言和古白话味道张氏文字本身还是白话文学,并未刻意仿古,但其白话语言有古文言风,故而较之一般白话文字,更显简练整洁,典雅庄重加之《聆听父亲》所“聆听”的,是一段抢救出来的家族史记忆,一一道来从晚清开始的时代故事,这样的内容,配以古韵盎然的语言载体,益发恰切得宜,可谓文质兼美,相得益彰白话的文言化可称作是《聆听父亲》文字魅力的一大源头 这是清朝道光二十二年、公元一八四二年间的事我曾祖父张润泉满两岁、叫三岁,家人们开始戏称他“员外郎”然而事情并不那么顺遂――那捎话的人忽然携家挈子离开当时名为历城的故乡本县,甚至离开了济南府,离开了山东我高祖父仍不肯有疑于他,矜持了个把月才开箱取出托付状子,上头什么也没有,偏是光洁素净的白纸一张,只在左下角有黑大光圆的“张冠英”三字,以及血红赤腥的钤印一方 那腥味儿――据我奶奶说,并非来自印泥,而是捎话的人琉璃墨盒里的机关那是墨鱼囊子里的汁液,以之濡毫,初无异象,久之即色褪痕消,无迹可求。

      怨不得墨鱼叫乌‘贼’嘛!”我奶奶跟我父亲说说这话时,她老人家正抄着《金刚经》,蝇头小楷,历久不褪颜色 ――《聆听父亲》第二章《预言》 这段文字来自第二章《预言》中一个故事,我们可借此一管一窥张大春原作之风味只消粗粗看过一遍,便可感受到这段叙述语言与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的文字大异其趣携家挈子”、“不肯有疑于他”、“偏是光洁素净的白纸一张”这样的字眼,类京剧中小旦,活泼清脆,颇具古白话风以之濡毫,初无异象,久之即色褪痕消,无迹可求”这一句,则正像压场青衣,端庄典雅,是秉古文言风韵两段文字均是以现代白话文为基,但明显佐之古白与文言,自然显出与寻常报章文字不同的感觉来尤为难得的是,文言与古白不是硬生生塞进白话,而是作为现代白话的有益补充,自然融入其中的 20世纪初,五四白话文运动荡涤中国,尽管非议不断,白话对文言的上风总归确立下来于是白话文作品上承古代文学传统的,五四以降,已是越见稀少,到今天则几乎是丧失殆尽了白话语体的确立是时代潮流所向,但也不可与传统一刀两断,否则也把自己同深美的文化遗产割裂开来五四闯将们奠定了文学的版图,后继者对此亦有的反思余光中的名文《下午四的半旗》即是一种警觉,提出要从五四另辟途径,审美观念才能提升。

      好文章应“将文白的比例作适当的安排,使文融于白,如鱼之相忘于江湖,而仍维持流畅可读的白话节奏这是前辈大师对文言白话关系的精妙概括,可惜并未进入白话文学主张的集体记忆中去 如今张大春在《聆听父亲》里提供的文字,可称得上白话文言化的一个范本倘若我们略作深究――张大春自己也是一个自觉寻求文言语式传统的作家:“在白话文运动之后,或者新文学运动,这两个模模糊糊,在概念上理解的名词,不单纯是名词它也彻底为我们之后,到现在算起来有80年的整个文学表现,带来了一次重大的断离有语言追求的自觉,加上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无怪乎张氏文字能有如此丰美的成就了 二.白话西语化 张大春文字之美的另一大来源是汲取自西语的养分为了更清楚地述清张大春汲取西语的成果,我们不妨先对比两则文字: 目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和风险的日益突出,如何控制和管理金融机构风险已成为现代银行管理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内部审计能够客观地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能够指导银行的风险策略,防止控制过度或不足的缺陷;能够发挥反馈作用,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起预警功能 ――摘自某论文 再过几个月,也许几天,他就会忘记孙子和奖金的事;再过几年,他看着你,就会忘记他练成飞行的事。

      和他的五哥最大的不同是:我五大爷的生命原本是一盘碎屑,终其一生都在一片、一片辛勤地缝缀修补,试着找出其中是否具有统一的、终极的意义和目的而我父亲却恰恰相反,他的生命从摔了一跤以后开始一点一块地剥落,速度惊人他也会逐渐丢舍不堪负荷的记忆,有如放弃行走的渴望一般当一切具有重量的事物都卸下之后,他只剩下轻盈的想象 但是他一直不会忘记曾经想要离开我母亲,那应该是人生之中一个非常短暂的片刻、一抹隐匿难言的陷落,最孤独的核心 ――《聆听父亲》第八章《日夕望君抱琴至》 两段文字同样可见西语的影响,但一经对比,高下立现第一段文字是笔者随意在某论文中摘取的一段话,也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书面语调这段文字十分板滞、生硬,但它看起来相当“正常”――我们一旦成文,往往都不自觉地留露出这种不恰当的西化倾向汉学家顾彬对此直言不讳:“我现在看《人民日报》等中国的报纸,感觉根本不是中文,而是翻译成中文的外文从日常的需要来看,这样做是可以的,但从文学的角度讲,这种翻译体的文字是做作和蹩脚的 第二则引文读起来顺畅流利多了这段来自《聆听父亲》第八章《日夕望君抱琴至》仔细分析之后可看出《聆听父亲》中的化用,颇觉自然流畅,并不使人感到是生涩地硬套或照搬。

      末几句的风格,则是可以看到马尔克斯笔法,辗转腾挪间可见文气流转,熔铸欧化入中文,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此一来,西语也成为张大春调遣的一位将军,语言则可免于单调乏味,更显参差多态 如果我们愿意多花一点时间,追溯张大春写作的心理机制,完全可以感受到张大春对于中西方写作的思索在北师大的演讲中张大春曾作这样的阐释:“老实说我们想的都是用汉字写的西方小说,我们不是在写传统的中国小说进而张大春反躬自问:“我是台湾小说家,还是我是一个用汉字写西方小说,而出生于台湾的中国人呢?”这不啻一个小说家对中西文化碰撞下汉语生存方式的自觉反思 那么,铺天盖地的恶性欧化大行其道之下,张大春又何以跳脱于外,跻身华语小说上乘呢?笔者以为并非偶然张大春祖籍山东济南,家学渊博,父亲颇通诗词曲赋,大春自小得到了良好的古典文化修养后迁居台湾,不仅更好的承袭了中国古典文化传统,并得以跳脱毛泽东延安《讲话》以来制服下的官方表达,反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生机此外,港台“西化”之风亦有甚于大陆,有机会较快地接纳海外新的文学思潮各方机缘巧合下,港台弹丸之地,竟不乏文学佳品,张大春就是其中翘楚 三.“中西合璧” 文言的断裂、欧化的入侵,这些都不是万恶之源。

      语言要想更富生机,必然应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向不同的语言那里吸取精华,融会贯通于己身,可使语言本体收放自如,张弛有度,呈现出参差多态之美白话文是一种年轻的语言,它的发展更应当注重开放,避免单调一方面,现代白话文不可断裂文言传统,抛弃汉语原有的神韵二来西语的汲取需要贯通自然,形成中西语言间的良性互动,不可由其反客为主指挥中文的表达白话文向文言和欧话中寻求营养,熔铸多元,任取所需,这正是《聆听父亲》语言魅力之所在 而在“中西合璧”的机制下,继承古典无疑又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一方面因为今人得益古典的太少,而西化影响又过甚;一方面因为文言凝练、简洁和较强的节奏感,能够自觉抵御恶性的欧化表达 以《聆听父亲》第一章《角落里的光》为例来说,“在千盼万盼要个女儿的我爷爷眼里”,“又黑、又大,鼻子又扁的丑儿子”,“抽鸦片、搞盐务而且脾气坏透了的老头子”这类的长定语句子,自然是承欧化之风而成,但是自然流畅,不显冗长板滞而且多次密集运用,更有强化和戏谑的趣味盎然纸上余下对流水、穿花的描写,细腻形象,在求神韵不重形像的文言表达中是难觅踪影的,更多是学自西方小说的语言技法这是欧化的营养但通览这段,大致还是以文言与古白攻城略地的。

      得着了神悟”,“取其源头活水、源远流长的意思”,“这沟得了纵容”等处,是脆生生的古白了,全段地文字也是以古文的韵致合成,落落大方又不失活泼清爽张大春用文字化欧化古,相得益彰,以白话为基,佐之文言西语,掌握好火候和比例,为读者呈现出一道美味来 结语 《聆听父亲》在语言上别树一帜,整洁深沉,文气流转,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美学而“白话文言化”、“白话西语化”和“中西合璧,以中为主”,正是《聆听父亲》语言美学的三个要素在中西表达中自由出入,融一杯白话、文言、西语的鸡尾酒,就是这部作品语言美的奥秘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大春著:《聆听父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页 [2]余光中著:《左手的掌纹》【M】.江苏文艺出版社2022年版,《自序》第5页 [3]【7】张大春演讲:《我所继承的小说传统》2022年3月27日于北京师范大学 [4]《浅论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见https://省略/lunwen/financial/bankmanagement/202204/436739.html(此文不见收于正式期刊数据库) [5]张大春著:《聆听父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022~210页 [6]《顾彬:作家应为文学牺牲》,来源于《经济观察报》,2022-03-27 作者简介:时馨(2022年-),山东泰安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谭君(2022年-),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张雨萌(2022年-),辽宁锦州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10。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