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史考研真题.docx
6页2003年国际关系专业基础(国际关系史)真题一、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 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3、《中美八•一七公报》 4、欧洲联盟5、《俄美新战略关系联合宣言》 6、均势7、软权力 8、调停二、简答题1、简述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主要过程及意义?2、简析二战后亚洲国家先于非洲国家获得全面独立的原因?三、论述题1、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的缓和及影响?2、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国家主权在当代面临的冲击与挑战?答案:一、 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为夺取西班牙属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国主义战争古巴和菲律宾群岛既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美国分别向南美洲和亚洲扩张的战略基地新兴的美国拥有雄厚的经济、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海军西班牙早已衰落,在国际上陷于孤立特别是古巴和菲律宾两地人民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钳制着大量西班牙军队西班牙军对古巴起义者的残酷镇压激怒了美国人民,并危及美国资本家在该地的经济利益1898年2月15日,美国派往古巴护侨的军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遂以此事件为借口,于4月22日对西班牙采取军事行动。
战争以美国的胜利而告终1898年12月10日,美西两国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转让美国;美国为获得菲律宾向西班牙交付2000万美元作为抵偿战争大大助长了美国的侵略气焰美国把加勒比海变成了“内湖”,在太平洋获得了重要的战略基地此后,美国积极参与了列强对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角逐2、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所秘密签订的一份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主要内容有: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除互不侵犯条约外,苏德双方还签订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书,其中规定: 1.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2.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3.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4.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不仅打破了英德勾结起来反对苏联存在的企图,而且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反苏联盟约和战线,使苏军在军事上避免了两线作战3、《中美八•一七公报》1982年8月17日,为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有关中美关系的第三个联合公报美国政府在公报中重申了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的基本原则,表明美国政府“无意侵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无意干涉中国的内政,它无意执行‘’或‘’的政策声明:“(美国)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中美建交后近几年供应的水平,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4、欧洲联盟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 (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荷卢比三国经济联盟、欧洲共同体、欧盟。
其实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5、《俄美新战略关系联合宣言》俄美两国总统普京和布什在经过大范围和小范围会谈之后,于新千年签署《俄美关于削减进攻性战略力量条约》、《俄美新战略关系联合宣言》、《俄美反恐合作联合声明》、《新型俄美能源对话联合声明》、《俄美人员交往联合声明》、《关于发展俄美经济关系的联合声明》及《中东局势联合声明》等文件《俄美新战略关系联合宣言》强调,俄美两国将建立新型战略关系,彼此视为敌人或战略威胁的时代已经结束俄美两国是伙伴和朋友,将为推动稳定、安全、经济一体化及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和促进地区冲突的解决而合作双方表示,将采取措施加强反导防御领域的信任,包括交换信息、观察反导试验、参观反导系统等宣言同时还指出,两国在扩大经贸关系和投资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将进一步加深俄罗斯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推动俄以标准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6、均势均势指的是没有一国处于优势地位或能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的状态,是与霸权相对而言的一种国际体系,是国家间力量对比的一种暂时的均衡状态,又称势力均衡,而努力建立和维持这样一种状态的战略或政策即为均势理论或均势政策。
而均势作为一种政策,是基于两个基本假设的,即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以及国家认为独立比权力更重要对国家而言,要实现均势通常有两种手段,即增强自身的实力,或者与他国结盟在近代史上,均势原则一度指导了欧洲国际关系的实践历史上,英国曾长期充当欧洲“均势”的“平衡者”但实际上,均势往往是某些大国用来维持和追求霸权的一种借口和手段根据国际体系中国家的数量,均势可以划分为简单均势和复杂均势:简单均势指的是有两个国家形成的均势;而复杂均势则是指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形成的均势而从地域来看,均势则可以被划分为局部均势或全球均势:局部均势指的是局部地区的一定范围内形成的均势,如维也纳会议后欧洲所形成的均势;而全球均势则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占优势地位的行为体,如冷战时期的美苏两极均势7、软权力“软权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的定义:它是一种“影响别人选择的能力,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事实上,软权力这个词语不仅适用于政治,更适用于商业和个人8、调停调停是—种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即作为第三方的调停都为了争端当事国而直接参与当事国之间的谈判,向当事国提出实质性的建议作为谈判的条件,尽力调和,折衷争端各方对立的主张和要求,缓和或平息他们之间的敌对情绪,使争端双方达成协议。
二、 简答题1、简述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主要过程及意义? 背景:法西斯侵略逐渐加深欧洲战场上,苏德战争爆发,法国灭亡,英国遭空袭;亚洲大面积地区遭日本侵略;德意侵入北非;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过程:首先由于法西斯势力扩大,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等国家援助1941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大西洋一艘军舰上会晤,并发表《大西洋宪章》,它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也开始对苏联提供援助1942年初,世界大战已达最大规模,中 美 英 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至此,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意义: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人力物力都超过了轴心国,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历史意义: (1)加快法西斯侵略者灭亡的步伐! (2)促进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提前结束! (3)减少战争对人民伤害和对经济等的破坏! 2、简析二战后亚洲国家先于非洲国家获得全面独立的原因?(1).亚洲离苏联近,二战后接着就是冷战,亚洲各个国家脱离欧美的控制对苏联很重要,所以苏联促进亚洲各个国家的独立.(2).非洲不是二战的主战场,只在北非打了两年的仗,受战争影响不大,没有形成很多具有战斗力的当地部队.(3).亚洲接受的先进思想以及社会条件显然要比非洲的水平要高,现在非洲还有那么多的土著.(4).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也是起了作用的,宣传红色思想,向其他国家提供物资支援,甚至派志愿人员直接去打仗或者搞建设.三、 论述题1、分析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的缓和及影响?原因:第一:两战打不下来。
50年朝鲜战争和61年越南战争两场战争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所以钱白往里丢了美国在两战中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并且越南战争使得美国全民反战,对美国政府极为负面第二:苏联的崛起两战后,原本处于绝对优势的美国,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他要和当时快速发展的苏联平起平坐了苏联的快速发展超出了美国人的预期,本来想借两战确定其霸主地位,只可惜两战都被中国拖了于是形成了两大超级大国和由美国操控的北约组织和苏联操控的华沙组织相对抗的局面,在军备竞赛尤其是核竞赛中,美国人投入了很多很多第三:全球多元化已经展露眉头美国在打朝鲜战争时,成就了日本许多人把日本战后快速强国的功劳归功于日本人的智慧和勤奋其实还多的美国人的帮忙朝鲜战争美国千里运兵和装备,费用及高,考虑到这些,美国人把一些军工生产交给了日本人,日本发了一笔战争财为日本的重新崛起埋下了一个伏笔另一方面,苏联忙于赶超美国,也在埋头苦干最后一边,被二战洗礼后的欧洲各国,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尤其后期的美苏对抗,更是给了欧洲发展的大好机会第四:中苏友好迫使美中友好苏联拉拢中国给到美国极大的压力,亚太战略地位首次空前引起关注,直之今天势均力敌的美苏都清楚,单靠自己的力量已经很难搞死对方,东方一个从来就不怕死的国家引起了他们的注意,随着中苏友好的确立,美国人终于放下高傲的面子,开始深思自己的立场。
尤其对中国的态度,尽管64年前一年中苏关系破裂,但中国人还是成功的为自己添加了一个国际舞台的重大砝码——64年中国核弹成功引爆迫使美国向中国示好表现及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态势转变为,苏联进攻美国防守这一时期,美国由于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加上国内经济危机,实力大大削弱在内外交困中上台的尼克松总统,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调整了对外战略奉行以实力为后盾,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谈判为手段的对外政策原则,即所谓的“尼克松主义”尼克松主义的出笼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继续保持美国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政策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则大大增强,经济上仅次于美国,军事力量方面与美国旗鼓相当因此这一时期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苏联在对西方战略上,一方面采取缓和的手段,于1975年促成“欧安会”的召开,这是苏联战后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它使西方国家从法律上承认了战后欧洲的现有边界,承认了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无疑是苏联外交的重大胜利另一方面苏联又采取争夺的手段,对美国采取攻势,要在世界范围内排挤美国,独霸世界具体表现为:在亚洲,苏联支持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目的在于更深入地向南亚渗透;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试图藉此控制东南亚;直接出兵占领不结盟的阿富汗使其对外扩张达到顶峰。
在非洲,苏联先是重点经营埃及,于1971年5月签订苏埃友好合作条约,提供经济、军事援助1975年苏联插手安哥拉内战,控制了安哥拉;1977年先后两次向扎伊尔沙巴省发动攻击在这期间苏联又加紧向“非洲之角”渗透,插手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在欧加登地区的军事冲突,控制埃塞俄比亚在中美洲,苏联势力渗入古巴、尼加拉瓜和萨尔瓦多这一战略就是要在世界范围内与美国争夺霸权20世纪70年代,苏联咄咄逼人,美国处于守势,广阔的中间地带成为美苏争夺的焦点,军备竞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