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我与地坛优秀说课稿教案课堂设计(会员上传).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wd****9
  • 文档编号:317613747
  • 上传时间:2022-06-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5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我与地坛优秀说课稿教案课堂设计(会员上传)  我与地坛优秀说课稿教案课堂设计  一、单元教学理念: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借鉴吸收,同时进行适当的分析评价因此,要从文章的内容着手体会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  二、单元教学思路:阅读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写法和语言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全面涉及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着重就某一方面作出恰当的评价,并从课文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我与地坛》的教学设计  一、 地位与作用:  《我与地坛》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七课,也就是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而老版本教材却将此课安排在第二册从教材体例的系统上来说,第一册重在“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第二册将“筛选信息”、“研究探讨”、“分析评价”作为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要点;从这个角度上看,教材对散文的鉴赏要求有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新世纪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这个方面上来说,《我与地坛》正处在这个训练体系的较高层级上从单元的安排上来讲,前面已经有了两篇文章对“整体感知”这一训练点进行了铺垫,那么在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上就更需要体现出较强的目标训练意识——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到了更高的能力层级,它所要求的综合语文能力更加突出,而不仅仅是一个训练点这么简单。

        二、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独到的人生感情及作者对生命的认识  2、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揣摩语言  (设计依据: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不但要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要让学生在情感心智上得到启示三、教学重点:  理解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作者)、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作为残疾人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  (设计依据: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而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五、文章特点与关键:  《我与地坛》是本学年度最长的一篇课文之一,教材同时将其确定为“自读”课文,在课时的安排上和文章的长度构成了一对矛盾它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心理疲劳周期较短的现象;而课文说的是一个相对“沉重”甚至“沉闷”的话题怎样在45分钟里将学生的注意力尽量吸引到课文本身上来,完成对7000字的文章的比较深刻的解读,选择一个有特点,有吸引力的教学切入点是确保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

        六、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讨论—评价”的步骤学习课文  (设计依据:作为自读课文,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鉴于本篇课文所涉及的特殊的“情感”意义,如果能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体会到,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很显然比教师直接将所谓的“经验”“教训”告诉给他们要来得深刻得多教师如何才能完成这样的“引路人”的角色——那就是问题,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是将学生领到新境界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本文主要采取“提问式”的教学方法,然后通过讨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七、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课(使用依据:本文是通过学生默读、诵读去理解课文,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通过讨论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此在本节课中利用多媒体将几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显示出来,并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它去思考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指导学习:课前自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设计依据:根据本文篇幅较长的特点,课前预习,自学是必须的自学指导的要求是通过作者直接的语言去理解文章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感受文章的内容,发挥他们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  十、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挫折对于每个人来说几乎是必将经历的。

      有些人面对命运中的挫折望而却步,使成功从手中流逝;有些人却能够勇敢面对,昂首前行这些人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为人们所尊敬,例如:司马迁、张海迪、贝多芬等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在其“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失去了双腿他历经磨难,经过一番苦苦的挣扎最终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史铁生有这样一句话用来解释他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名字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地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踌躇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灵魂,看这灵魂的可能与大向  到底他的这些文字是怎样体现出他的灵魂,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进入作者的内心,去获得我们自己的体会  (设计依据:通过作者自己对名字的解释,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特殊经历下的特殊情感,使学生感受更为真切2、读准下列字词:  宿命 坍圮 玉砌雕栏 亘古不变撅捋 蝉蜕 窸窸窣窣  嘈杂 熨帖 猝然 倔强 隽永恪守 焦灼  (设计依据: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一些基础知识  3、思考问题:  第一部分:  ①文中哪几小节是对地坛景物的描写?  ②作者是怎样理解地坛的意图?(用文中的话)  ③比较3、5两段的景物描写,有无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有,这种变化意味着什么?(请位同学朗读课文第5节,其他同学思考)  ④在地坛,作者思考了哪些问题?地坛又为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第二部分:  ①如果说地坛是作者精神的家园,那么母亲则是作者生命的航标,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但这也使得母亲成为“活得最苦的母亲”请你谈谈如何理解这一点。

        ②第二部分哪几小节是对母亲的描写?  ③作者通过哪些场景去描写自己的母亲?反映了母亲怎样的心境?  ④通过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讨论)  4、重点研讨,总结评价  ①提问:作者逐渐领悟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领悟到创作也“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你认为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②课文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从全文看,此处的“车辙”“脚印”是可以有象征意义的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它到底象征了什么?  5、课外拓展:如何面对苦难举例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