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社会工作实务3.docx
13页第三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第一节 青少年的特点及需要一、青少年的需要及问题(一)青少年的界定青少年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从生理观点来定义,青少年是指生理各方面快速发育,即将具有生育能力的时期生理、心理、社会)我国宪法:未满18岁;最高法刑事案件青少年年龄规定在25岁以下;共青团委14-28岁;少先队为7-14岁发展层面青少年的开始青少年的结束生理春情萌动生理与性达到成熟状态,如具有生育能力情绪开始从父母处独立自主达到自我修正的个人认定状态,并且情绪自主认知与就业开始作逻辑思考、具有解决问题及作决定的技能能够逻辑思考并自主做决定人际由父母转至同辈增加对同辈及成人的亲密度社会开始进入个人、家庭与工作角色中又有成人的权利与责任教育进入中学中学或大学毕业宗教准备确认、受洗礼或接受成人礼在宗教社区中,获得成人地位年龄达到青少年开始的一定年龄,约10岁达到成人期的一定年龄,约20岁法律达到青少年法定年龄达到成人法定年龄文化开始接受医师或清点的训练或做相应准备完成仪式与庆典(二)青少年的特点与需要青少年对自我的探索、认同、人际关系、家庭及社会角色也在每天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适应。
多变、创新、反叛是青少年时期的最主要特点1.1.特点生理角度:体型、身体内部机能、大脑和神经系统等变化心理角度:主体与客体互动、动荡与稳定结合、突变与渐变统一2.青少年的需要(理解)具体而言,包括:(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3)追求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4)自食其力,寻求经济独立5)为未来的生涯做准备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8)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三)青少年的问题(眼熟)从问题类别来看,一些学者把青少年问题分为贫困问题、亲子关系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厌学问题、网瘾问题、婚恋问题、犯罪问题、社会参与问题等如何对青少年社会现象作出问题解释?当我们以失范、越轨、偏差等词汇描述青少年行为时,要警惕和不断反思我们的立场和取向,尽可能地避免对于青少年的标签和排斥,以及不自觉地参与青少年问题的主观建构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的定义,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以青少年为对象,整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协助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恢复、改善及提高其社会功能,促进其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服务活动。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面青少年社会工作一般可分为微观、中视、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一般指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中观层面指家庭和小组层面的社会工作,宏观层面指组织和社区社会工作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类型3类:一是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社会资源,协助正常发展而设计的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二是针对已经发生问题之青少年的个人、家庭、社区环境的不良因素而提供的矫正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三是针对青少年个人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现状而开展的预防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三、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特点及原则(考点)(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1.在价值理念上更突出对青少年群体的多元化和主体性的尊重与接纳2.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方面更强调在促进青少年自我认同和发挥群体示范性效应方面的整合性应用3.更加注重在优化社会环境方面的政策倡导(二)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原则第一节 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艾德沃特对青少年时期身心、社会、文化状态的描述,在青少年早期阶段,其人际发展层面的交往对象开始转向( )A.同辈 B.父母C.老师 D.祖父母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青少年的界定根据艾德沃特对青少年时期身心、社会、文化状态的描述,在青少年早期阶段,其人际发展层面的交往对象由父母转至同辈;在青少年晚期阶段,其在人际发展层面将增加对同辈及成人的亲密度。
青少年的范围:艾德沃特对青少年范围的描述,对我们理解青少年有较好的启发表格3-1从青少年的开始至青少年的结束从生理、情绪、认知与就业、人际、社会、教育、宗教、年龄、法律、文化的角度来探讨青少年的开始至结束的表现2.青少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群体,青少年的需要也是复杂多元的,以下属于青少年需要的是( )A.追求个体之情绪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B.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C.对未来的婚姻和家庭做准备D.对未来的生涯预做准备E.不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表现出与社会规范的性别角色的不同2【答案】ABCD3.“你最擅长的事情是什么?”小李上述做法体现了青少年社会工作的( )A.发展性 B.整体性C.主体性 D.平等参与3【答案】C第二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青少年的本质特征是其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根本目标是激发青少年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潜能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一、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一)思想引导为青少年提供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目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现状来看,思想引导类服务主要有法制教育、公益服务、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
二)习惯养成(3R理论,责任、现实、正确)(三)职业指导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组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就目前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现状来看,开展青少年就业服务是非常普遍和有成效的,主要包括职业规划、就业见习基地建设、面试技巧训练、就业讯息咨询、网络创业公益培训、就业资源联动等四)婚恋服务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帮助解决思想上、情绪上的困扰,为有需要的青少年组织开展婚恋交友活动五)社交指导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一)困难帮扶(二)权益保护(三)法律服务(四)心理疏导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一)一般预防1.协助青少年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担当,提升遵纪守法和防范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自我保护和自我管控能力2.提升青少年父母监护责任;协助父母提升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教育、劝导、劝诫、监护能力3.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青少年工作的其他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服务二)不良行为干预关注普通青少年向有不良行为青少年转化的边界,重视偷拿财物、逃学、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早期典型行为,及时采取有针对性预防工作;防止青少年与家庭、学校关系紧张、关系断裂,避免青少年受外界不良行为影响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化倾向。
三)严重不良行为矫正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包括训诫在内的矫正服务、观护帮教服务;协助专门学校开展严重不良行为矫正服务,包括评估、干预、成效评估、转介等;受其他相关部门委托开展的严重不良行为教育矫正服务四)重新犯罪的预防以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涉罪未成年人、服刑未成年人、未成年被害人、未成年证人、其他需要司法保护的未成年人为对象,整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为恢复、改善、提高未成年人社会功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而提供的社会服务活动1.刑事案件处理中的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刑事案件处理中的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对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涉罪未成年人、服刑未成年人、未成年被害人、未成年证人或其家庭组员,在侦查、起诉、审判、刑罚执行、安置帮教阶段所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2.民事案件处理中的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民事案件处理中的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是指涉及年龄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的家事案件,包括离婚纠纷、同居关系纠纷、抚养纠纷、收养关系纠纷、监护权纠纷、探望权纠纷、亲子关系纠纷、继承纠纷等一、二审案件中,社会工作者对涉案未成年人、当事人或其家庭组员开展家事调查、庭前调解、心理疏导、回访观护、亲职教育、权益代表人、探望监督人等工作。
3.其他需要司法保护的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其他需要司法保护的未成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是指社会工作者对进入司法保护程序的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未成年人,以及民事、行政案件中涉及的未成年当事人,开展强制报告、应急处置、监护评估、需求评估及提供心理疏导、精神关爱、家庭教育、权益维护、照料照管、社会支持等安全保护性服务第二节 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工作者小杨发现,社区内有一群辍学在家的青少年,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抽烟喝酒,夜不归宿小杨计划通过开展一系列服务引导这些青少年进行自我探索、增进自我认知、改变不良行为、改他们与父母的关系,预防这些青少年出现“不正常社会化倾向”问题小杨的上述服务计划属于( )A.危机干预 B.临界预防C.社区矫正 D.社会观护1【答案】B【解析】临界预防是关注普通青少年向有不良行为青少年转化的边界,重视偷拿财物、逃学、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早期典型行为,及时采取有针对性预防工作;防止青少年与家庭、学校关系紧张、关系断裂,避免青少年受外界不良行为影响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化倾向二、多项选择题1.《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服务青少年成长发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下列工作中,有利于协助青少年成长发展的服务有( )A.困难帮扶 B.职业指导C.习惯养成 D.婚恋服务E.社会观护1【答案】BCD【解析】促进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包括就业、婚恋、社交等方面的专业服务,能够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发展第三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一、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概述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案例(一)促进青少年个体发展的社会工作方法(找自己、找工作)1.自我探索(1)服务目标(2)理论基础自我认识与自我探索服务的主要目标如下:(1)帮助青少年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2)协助青少年发掘内在的潜能,并使之得到充分地发挥3)通过青少年间的互动与分享,强化其自我表达的能力4)提升青少年自我觉察和觉察他人需要的能力5)强调青少年间彼此回馈和反应的重要性,不仅帮助了个人的自我成长,也帮助了他人成长6)协助青少年能够自我接纳、自我完成,终至自我实现理论基础:罗杰斯“自我论”中的“自我概念”①“自我概念”又称“自我影像”,是指个人对自己整体的了解和看法,包括个人的态度、意见、知觉反应或价值观等②“自我概念”是主观性的,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未必与客观条件相符③“自我概念”是可以学来的,换言之,适应生活良好的人往往知道如何适当地调适和改变个人的自我概念,以符合环境的实际需要。
④处于诡异多变的主观世界里,需要拥有一个积极、正向、稳定而健康的自我概念,才不致迷失方向⑤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某些对服务对象有重要意义的特殊人士(如父母、师长、亲朋好友或恩人等)对服务对象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具有深远的影响⑥“自我概念”可以涵盖3个层面:现实我(是真正的我)、理想我(是希望中的我)及客观我(是别人眼中的我),这三个自我需要能相互运作充分发挥其功能,健康自我才得以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