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挖掘文本真意-探究文本主旨.docx
9页多角度挖掘文本真意探究文本主旨 陈乃香【命题规律】文本解读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就是能准确地、多角度地挖掘和探究文本的主旨(即作者的思想意蕴和情感取向)对文本来说,主旨是灵魂,其他的诸如内容、结构、表达技巧等都是为主旨服务的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对主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文本主旨题,常见的提问方式为:“探究作者蕴含其中的丰富的思想感情”“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画线句子的内涵”“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等技法揭示】文本主旨,就是指作者在文本中集中体现的思想意蕴和情感倾向作者的思想意蕴和情感倾向是读者需要把握的重要信息如果这一信息不能把握,就会对文本其他方面信息的把握造成障碍,因为主旨是文本的灵魂,文本的写作总是围绕主旨的需要来谋篇布局的在探究文本主旨的过程中,有一些行之有效的落脚点和突破口如果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落脚点和突破口,往往能将解读走向深入,从而迅速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探究文本主旨,是高考的必考题,分值6分左右探究文本主旨的途径是:明确主要对象(话题),分辨相关事物(话题),将事物抽象化。
技法剖析】一、明确主要对象(话题)任何文本,都有一个主要对象(或话题)记叙文文本(散文、小说和人物传记),往往围绕某个主要对象展开;议论类文本往往围绕某个主要话题展开抓住这一主要对象(话题),文本的主旨也就容易明确了有时一个文本可能只有一个对象,作者往往将这一对象的不同阶段赋予不同的主旨,即作者对该对象的主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变化着我们答题时应以不同时间段为切分点,详细分析这一对象在每一阶段中作者所表现的主旨例1《风雨中忆萧红》(散文)阅读题:结合文章对萧红的回忆,探究作者蕴含其中的丰富的思想感情6分)解析:对于单一对象、复杂主旨的文本来说,我们需要树立的是一种分层意识,即按照不同的阶段给文本划分层次,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文中的提示便能够梳理出答案纵观全文,文本中的写作对象主要是萧红一人,却分为三个阶段,即“回忆过去”“面对现在”与“展望未来”,而文中的每一阶段也有关键性的词句提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①回忆过去与萧红的交往过程,表达了对萧红的赞美、惋惜与怀念之情;②面对萧红死后遭遇不公的现状,表达了对被御用文人歪曲的不满与愤慨;③展望未来,表达了为朋友、为真理坚持到底的决心,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例2《捧与挖》(议论文)阅读题: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相关文段:⑦最奇怪的是北几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护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⑨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解析:本题表面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实质上是考查对作者的主旨(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本文主要话题是“挖”,要理解“挖”的深意,就必须把它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去把握在第⑦段中“挖”用的是它的本意(挖掘河底),在第⑨段中作者就赋予它新的含义,这里的“挖”已经是与“捧”相对的一种对待“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征兆的人物”的做法,是一种“自求多福”之道,“劳力之量”与“捧”差不多,且仍不被“惰性太多的人们”采用参考答案:①“挖”是“自求多福”之道;②“挖”与“捧”一样费力,但结果大不相同;③强调“挖”是因为当时多数人还未摆脱“捧”的惰性二、分辨相关事物(话题)任何文本都有它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话题)。
探究文本主旨,在明确主要对象(话题)的基础上,还要分辨与主要对象(话题)相关联的其他事物(话题)主要对象(话题)明晰了,相关事物(话题)的作用才好辨析,主旨也才明确文本中,与主要对象相关的事物可分成四类,即“人事景物”这些相关事物(人事景物)都蕴含了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因此,对于这类拥有主要对象及相关事物的文本来说,我们应该按照“人事景物”的思路明确文中的写作事物,继而探究作者对四类事物及其相互关系赋予的不同主旨例3《故乡草》(散文)阅读题: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探究原文略)(6分)解析:本文主要对象是“故乡草”,围绕这一主要对象,还写了其他相关事物(人事景物)分析文本得知,文本从“故乡草”入手,写到了“村庄”(景——第七段)、“村庄的人”(^.——第八段)、“乡村生活”(事——第三段)在找到了文本的所写的主要对象及相关事物之后,我们再来一一地探究作者的情感故乡草——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村庄的人——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村中父老乡亲的悲悯;乡村生活——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村庄——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忧思和慨叹参考答案:①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②对和故乡草一样质朴的村中父老乡亲的悲悯;③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忧思和慨叹。
例4《溜索》(小说)阅读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4分)(原文略)解析蕴:根据标题“溜索”可知,本文的主要对象是“事”——个领队带领驼队和“我”一起溜索,驮队飞渡峡谷代表战胜自然和艰险与这一主要对象相关的事物有:一类“人”——领队和汉子们,表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以及无畏勇敢;另一类“人”——“我”和领队,表现艰苦环境能磨炼人;“景”——雄鹰、骏马、牛等动物形象,正反对比,隐喻人应该有雄鹰、骏马那样的精神,而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参考答案: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三、将事物抽象化在探究文本主旨时,我们还必须关注人文精神,将文本呈现出来的人、事、景或物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以获得具有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一般意义,就可以实现从更高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思想意蕴和情感倾向的目的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追求及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就高考现代文阅读而言,将事物抽象化主要关注人文精神中的文化、人性(人情)、生命、历史、自然、故乡、祖国、生活方式等方面例5《北京的声音》(散文)阅读题:试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原文略)解析:做此题的关键是看文本中有哪些人事景物,看发生了哪些事情;或者有哪几类人,他们各做了什么事情由此,在细化分类的基础上推断和分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本文所写的主要对象是“北京的声音”,与主要对象相关的事物是:有人在收集“北京声音”,但是得不到支持和重视,有些声音正在消失或已经消失文中“北京的声音”可抽象为“北京的文化”,“北京声音的消失”可抽象化为“北京传统文化的消逝”参考答案:①对北京声音的喜爱;②对北京声音的消失既有不舍和无奈,也有理解和释然;③对收集“北京声音”的做法充满敬意(“赞同”亦可);④对北京声音得不到珍藏表示遗憾(“提出批评”亦可);⑤对北京文化的喜爱;⑥对北京传统文化消逝的惆怅例6《一只鸟》(小说)阅读题:小说围绕一只鸟写了两个老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原文略)解析:解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提示概括具体的故事要点:盲眼老人养鸟爱鸟,用儿子的名字称鸟,知道儿子冤死的真相后原谅了借放鸟求得灵魂安宁的退休老人;退休老人想方设法得到“阿捷”,放飞鸟儿以求心安,“亲手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
在此基础上是否可以将这两个故事抽象化,引申出对“人性”的思考如此,逐一思考分析其中包含的深刻意蕴就有了方向和根据参考答案:①小说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无常命运的深沉感慨;②盲眼老人对那只鸟的感情和态度,寄托了老人对阿捷的无尽眷念,表达了作者对人间亲情的赞美;③退休老人为放飞鸟所作的种种努力,体现了退休老人为错判而追悔不已,表达了作者对道德良知的肯定与呼唤;④盲眼老人对退休老人无心之错的宽容,退休老人为盲眼老人操办后事,表现了人性的善良,表达了作者对人间大爱的歌颂四、把握结尾句段意蕴任何文本的结尾均承担着彰显稳步主旨这一特殊的任务,它常常呼应开头、卒章显志、总领上文、升华主题、强化感情所以阅读文本时要特别关注,结尾段或结尾段中的句子对于表现文本主旨往往有重要的意义江苏高考语文命题专家特别喜欢考查把握文本结尾句段的深刻意蕴文本结尾意蕴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文本所表现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所谓思想意蕴,是指文本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所谓情感意蕴是指文本的情感意义或取向,说白了,就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等例7《安娜之死》(小说)阅读题: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分)相关文段:⑨她想倒在开到她身边的第一节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车厢中心开过去了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解析:探究文本结尾语句的意蕴,首先要明确句子本身的含意(参见第三讲),然后要考虑这句话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本文画线句是小说情节已经结束之际的一段感慨陈说,慨叹的对象自然是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安娜,“蜡烛”实际上就是安娜人生的象征由此推断,再按“烛光”前前后后的变化加以分解:安娜的一生见识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黑暗,也曾有过跳脱黑暗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理想,但抗争的结果还是逃不脱消亡的命运及死亡的结局小说作者如此的慨叹,既表达了对人物遭遇和命运的同情,也表现了对社会黑暗与罪恶的鞭笞参考答案:“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例8 《沙漏滴尽时——也谈时间》(议论文)阅读题: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他们无法不听到时间之箭穿过空气时在耳边留下的寒冷而恐怖的声音”的内涵6分)相关文段:④在这一点上,东方的哲学因具有神秘色彩,还多少给人带来几丝慰藉东方哲学中,时间常被看成是圆形的——像轮子的运转一样在这里,时间获得了两个形象——一轮金泽闪闪的马车,在一直向前,而它的轮子,却又在作相对的圆周运动——一个时间向前,一个时间在循环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智慧——东方人发现了时间的隐喻⑥作如此对比,并不意味着说东方的时间观就是非悲剧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