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董仲舒义利思想.doc
9页浅谈董仲舒的“义利〞思想贾芳芳二零一二年三月目 录一前言3二董仲舒的义利之辩论5三董仲舒“义利〞思想的意义9四 后记11浅谈董仲舒的“义利〞思想[摘要] 儒家伦理经济思想中,义、利关系论是主要论题之一,而董仲舒最为全面和深入地论述过义利问题,可是这一理论却根本被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否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根底上,力图通过董仲舒的著作发现和探讨其义利思想的真实涵及其历史价值[关键词]董仲舒;义利;意义On the DongZhongshu"righteousness" Thinking[Abstract] Confucian ethics of economic thought, righteousness, facilitate relations theory is one of the main topics in, Zhongshu the most prehensive and in-depth e*position of the issue of justice and benefit, but this theory is the basic research areas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negation.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trying through the the Zhongshu writings to discover and e*plore its meaning and though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historical value.[Key words] DongZhongshu;Justice and Benefit; Significance一 前 言?汉书·董仲舒传赞?认为:“ 仲舒遭汉承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羣儒首。
〞可见董仲舒是我国一位集儒家思想之大成者他主要有三个哲学思想:一是大一统他认为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在思想上统一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臣民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侯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一思想是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而提出的,进而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春秋之大业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二是天人感应论他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展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三策?中提出:“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三是以德治国思想他曾提出:“限民名田〞、“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等言论,希望通过以德治国来缓解阶级矛盾。
然而,董仲舒的义利论,上承先,下启宋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是这一思想一直不被学者所认可,甚至被全盘否认他提出“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上?〕有论者认为,董仲舒是“把封建统治阶级贪求无厌、残酷剥削人民的罪恶称为仁义之行〞、“把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和商业活动斥之为求财求利〞,认为董氏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是“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取消物质利益〞,因此董仲舒的义利思想是“剥削阶级中最落后的论点〞①著名经济思想史学家胡寄窗认为:“董仲舒的根本经济观点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②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的义利思想并不是只要人民讲义、不要人民讲利以至要取消物质利益相反他的根本观点却是要求统治阶级讲义,重视物质利益尤其是人民的物质利益他从来也没有把剥削人民叫做“义〞,相反却是主行仁政,不与民争利③笔者通过?汉书.董仲舒传??春秋繁露?等书的研究,认为董仲舒的“义利〞思想还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下面笔者将从董仲舒的“义利〞论思想和其意义两方面来阐述二 董仲舒的义利之辩论 何为“义〞.董仲舒说:“义以养其心〞。
他认为传统普遍的“义〞是根底,是原则;具体的“义〞则是这些原则的要求和表达但无论是从普遍的或具体的“义〞来看,董仲舒都不是把统治阶级剥削人民当作“义〞,相反“义〞是董仲舒对统治阶级人们的要求而在儒家学说中,但凡符合仁、礼、忠、恕、信等的道德规和行为都可以叫做“义〞,它包括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在儒家看来是正确必要、属于“人之正路〞〔?孟子·离娄上?〕的一切伦理原则可以说这是儒家传统的、普遍的、超越时代和阶级的“义〞他还认为“义以养其心〞认为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它们都各有其用,“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但二者相比,则“义〞重于“利〞,这是因为“体莫贵于心〞,所以“养莫重于义〞既然“心〞贵于“体〞,则养心之义就要贵于养体之利,“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身之养重于义?〕他尤其强调,“义〞是用来进展修养自我、培养品德、冶情操的,认为 “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义法?〕,重于安人与养体之利他还明确指出,人之所以追求义,正是人之有别于动物的地方,人不是像鸟兽那样“荀为生荀为利而已〞,“天之为人性命〞,总还要“使行仁义而羞可耻〞〔?竹林?〕他说“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有的人却缺乏“义〞的行为,究其原因,是“利败之也〞〔?玉英?〕,就是追求私利从而败坏了道德。
从以上分析说明,在董仲舒的义利思想中,并非是不要利,而是义利兼顾的但义与利两相比拟而言,他又是主重义轻利的利,一般指私利;因为即使是一般、普通的利,只要是个人所追求的,都是私利义有两个方面,特殊、具体之义是君主国家行为方面的义;普通、抽象之义主要是个人修养方面的义在君主和国家行为方面,施教化之义、守等级之义、行仁政之义,这一切都远重于任何私利,这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董仲舒还特别强调在人生修养方面,义重于利的问题何为“利〞.董仲舒说“利以养其体〞他认为“利〞有两种含义第一,“利〞指一般的、普通的物质利益董仲舒说:“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下引此书,只注篇名〕他把义、利二者并列,认为义、利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之所以“生〞,是上合天理〔自然规律〕、下合人情的针对利,董仲舒说“利以养其体〞,“体不得利不能安〞〔?身之养重于义?〕养体、安体之“利〞就是一般的生活资料、物资财富,这是人类社会生存开展所绝对不能缺少的可是董仲舒讲的利,是与他的“天人感应〞论严密联系在一起的,“天生五榖以养人〞〔?止雨?〕,“五榖,食物之性也,天之所以为人赐也〞〔?祭义?〕而且不止五榖,万物以及所有的“利〞都是为人而来的,这就是“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服制?〕,“天之常意在于利人〞〔?止雨?〕,自然界和人世间的“生育养长,成而更生,终而复始〞,这一切都是为着“利活民者无已〞〔?诸侯?〕。
董仲舒反复讲天、人与利的关系,就是强调“天〞给“人〞予“利〞,人之有利、人之不可缺利、人之求利都是自然、客观、必然的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王道通三?〕,因此“天虽不言,其欲赡足之意可见也〞〔?诸侯?〕董仲舒认为,古代的圣明君主,正是“见天意之厚于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因此他要求统治者应当重视人民的物质利益,“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诸侯?〕第二,“利〞有公利、私利之分,公利大于私利 “量势立权,因势制义,故圣人之为天下兴利也,其尤春气之生草〞〔?考功名?〕他提倡为国家建功立业,大兴天下之公利主以功〔公〕利标准来考核国家官吏,“有功者赏,有罪者罚;功盛者赏显,罪多者罚重;不能致功,虽有贤明,不予之赏〞〔?考功名?〕私利有两种,即食禄者的私利和老百姓的私利在这两种私利中,董仲舒的根本主是抑制食禄者的私利,保障老百姓的私利这一主是源于儒家的等级伦理思想和义利分归的理论尽管如此,董仲舒还是认为“义利〞有一定的辩证性,但“义〞高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滕文公上?:“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而董仲舒在继承前人研究的根底上,认为:“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匱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汉书·董仲舒传?〕他坚决反对食禄者与民争利,其实就是反对他们追逐自己的私利他在作江都王相时,对江都王所说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汉书·董仲舒传?主先“饮之食之〞,而后“教之诲之〞,“先饮食而后教导,谓治人也〞〔?仁义法?〕,“民无所好,君无以权也〞〔?保位权?〕这个“利〞就是私利,而“谊〔义〕〞则包含了公利他充分肯定了“义〞高于“利〞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真正到了这种地步,则与其“由其道而胜,不如由其道而败〞〔?俞序?〕,与其“生以辱,不如死以荣〞〔?竹林?〕正是明白了这样一些深刻的道理,所以董仲舒才毫不模糊地断定:义“大于利而厚于财也〞〔?生之养重于义?〕他认为人们会“亡义而徇利,去理而走邪〞的原因是“则其智之所不能明也〞,“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暗也〞义为大,利为小,而对普通人来说,“小者易知也,其于大者难见也〞正是这样才需要教化,所以“圣人事明义,以炤耀其所暗〞〔?生之养重于义?〕不过,董仲舒主义、利两有,却并不主两者平列,更不主利重于义,而是相反,主义重于利他说: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何以知之.今人有大义而甚无利,虽贫与贱尚荣其行,以自好而乐生,原宪、曾、闵之属是也。
人甚有利而大无义,虽甚富则羞辱大恶恶深祸害重,非立死其罪者,即旋伤殃忧尔,莫能以乐生而终其身,刑戮夭折之民是也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民不能知而常反之,皆忘义而徇利,去理而走邪,以贼其身而祸其家此非其自为计不忠也,则其知之所不能明也今握枣与错金,以示婴儿,必取枣而不取金也握一斤金与千万之珠,以示野人,野人必取金而不取珠也故物之于人,小者易知也,其大者难见也今利之于人小而又之于人大者,无怪民之皆趋利而不趋义也,固其所暗也人体莫贵于心者,而义养心,故身之养莫重于义者财利可养体,不养心,所以义之养人大于利而厚于财另外,人之行大有义而甚无利,此人虽贫贱,却仍以义行为荣:反之,人之行甚有利而无义,虽因此而获得富贵,但终则不是立死,也受其伤殃这种道理,众民不能知,而常忘义循利,结果走上邪路,贼其身而祸其家,正是因此他认为,"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③所以他提出了教以仁义而堤防之当然,董仲舒提出义养重于利,并非是绝对地不讲利,相反,他依据天志仁,人主要法天而行,从而提出了人君必须以"爱利天下为意"他屡次讲: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春夏秋冬皆其用也。
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好恶喜怒而备用也然而主好恶喜怒,乃天之春夏秋冬也,其居暖清寒暑而以变化成功也天出此物者,时则岁美,不时则岁恶人主出此四者,义则世治,不义则世乱古之圣人,见天意之厚于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天覆育万物,既化生又养成,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人主既南面而君人,亦必“兼利人〞,“以爱利天下为意〞意即给天下人民以利益很显然,前面所说设义制礼以堤防之的利,乃是个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