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归纳.docx
30页标准·规范·规程standard标 准 规 范word可编辑·实用文档标准·规范·规程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前 言 为了确保氧气及相关气体的生产、储存、输配和使用安全,本标准对氧气厂(站、车间)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检修和管理等环节的安全技术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 4.1 总原则 4.1.1 为贯彻安全生产方针,防止氧气生产、储运、使用中的事故发生,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国家财产和人民的生命与健康,促进氧气行业的发展,特制定本规程 4.1.2 氧气设备专业制造厂须持有相应的制造许可证,并应对其出厂氧气设备、零部件的质量与安全负责,须出具安全、质量保证书和产品合格证并出具安装、操作、维修等完整的技术文件 4.1.3 氧气设备的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履行设计资格的认可手续,按有关规定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取得设计证书 4.1.4 施工、安装、检修单位必须履行氧气设备、设施的施工、检修资格的认可手续,经上级主和部门批准,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施工、安装、检修完毕,应做好安全、质量检查和验收交接施工单位应按图施工,遇有变更,应由设计、施工安装及生产单位三方商定重要变更,须报上级批准 4.1.5 新建、扩建、改建氧气厂(站、车间)时,必须遵守“安全技术措施和装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安装和同时投产运行”的安全“三同时”规定。
4.1.6 本规程所有规定应严格执行对现有企业的设备、设施不符合本规程规定者,应限期整改在未经整改达标前,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安全 表2 吸风口处空气中烃类等杂质的允许极限含量 4.3 设施类别及防火间距 各车间建、构筑物生产类别、耐火等级及建、构筑物与其他工业、民用设施的防火间距,应符合GBJ 16的有关规定 4.3.1 生产车间建、构筑物的生产类别和最低耐火等级应符合表3的规定 4.3.2 各建、构筑物及设施与特定地点的防火间距不小于表4的规定 表3 各车间设施生产类别及最低耐火等级 表4 氧气厂内建、构筑物及设施与特定地点的最小防火间距 4.3.3 下述地点有关设施的防火间距如下: ——氧气(包括液氧)储罐间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相邻两罐中较大罐的半径;与氢气储罐宜分开设置,必须相邻时,其防火间距应不小于相邻两罐较大罐的直径 ——湿式氢气储槽间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相邻两槽中较大槽半径;卧式氢气储罐间的防火间距,应不小于相邻两罐中较大罐直径的2/3;球形氢气储罐间防火间距,应不小于相邻两罐中较大罐直径;卧式、球形氢气储罐与湿式氢气储槽间防火间距,应按上述规定中的较大值确定。
——氧气管道口径大于和等于150mm的氧气压力调节阀组,应设置独立阀门室(氧气厂、站的应设在主厂房外),其防火间距可根据工艺要求确定手动阀门的阀杆应伸出防护墙外操作 ——氧气管道口径小于150mm的氧气压力调节阀组,宜设置独立阀门室,其要求同上若不单独设置阀门室时,节流阀前后应设安全铜管段,其长度为五倍管道直径且不小于1.5m,安装铜基或不锈钢阀门 ——氧气缓冲器、氧气储气囊与制氧厂房的防火间距,应依据工艺配管和方便操作来确定 4.4 一般防护设施 4.4.1 厂区四周应设围墙或围栏 4.4.2 各种带压气体及低温液体储罐周围应设安全标志,必要时设单独围栏或围墙储罐本体应有色标 4.4.3 厂内制氢间和氢储罐应设高度不小于2m的非燃烧体实体围墙与四周隔断,并设安全警戒标志 4.4.4 厂区通行道路及露天工作场所和巡逻检查运转设备的路线,应有足够的照明灯具,并符合GB 50034的有关规定 4.4.5 厂区高空管道阀门,应设操作平台、围栏和直梯,其规格应符合GB 4053.1、GB 4053.2、GB 4053.3、GB 4053.4的规定 4.5 消防设施 4.5.1 厂内应按GBJ 16有关规定,设置消防车通道和消防给水设施。
寒冷地区的消防给水设施应有防冻措施 还应根据GBJ 140的要求,配备适当种类、数量的相应灭火器材 4.5.2 润滑油库的配置,应符合GBJ 16的有关规定 4.5.3 透平氧压机宜设氮气灭火系统 4.5.4 计算机室、主控制室内宜设置烟、温探测报警装置 4.6 防火、防爆 4.6.1 制氧站房、灌氧站房或压氧站房、液氧气化站房,宜布置成独立建筑物,但可与不低于其耐火等级的除火灾危险性属“甲”、“乙”类的生产车间,以及铸造车间、锻压车间、热处理车间等明火车间外的其他车间毗连建造,其毗连的墙应为无门、窗、洞的防护墙 4.6.2 输氧量不超过60m3/h的氧气汇流排间,可设在不低于三级耐火等级的用户厂房内靠外墙处,并应采用高度为2.5m、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墙和丙级防火门,与厂房的其他部分隔开 4.6.3 输氧量超过60m3/h的氧气汇流排间,宜布置成独立建筑物,当与其他用户厂房毗连建造时,其毗连的厂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无门、窗、洞的墙,与该厂房隔开 4.6.4 氧气汇流排间,可与气态乙炔站或乙炔汇流排间,毗连建造在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的同一建筑物中,但应以无门、窗、洞的防护墙相互隔开。
4.6.5 灌氧站房充装台应设高不低于2m、厚不小于200mm的钢筋混凝土防护墙 4.6.6 严防氧气瓶误装(尤其是氢、氧混装)、超装 4.6.7 当氧气实瓶的储量小于或等于1700只时,制氧站房或液氧气化站房和灌氧站房可设在同一建筑物内,但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非燃烧体隔墙和丙级防火门,并应通过走道相通 当该建筑物内设置中压、高压氧气储罐时,储罐和实瓶的储气总容量不应超过10200m3 4.6.8 当氧气实瓶的储量超过1700只时,应将制氧站房或液氧气化站房和灌氧站房分别设在两座独立的建筑物内 灌氧站房中,氧气实瓶的储量不应超过3400只,当该建筑物内设置中、高压氧气储罐时,储罐和实瓶的储气总容量,不应超过20400m3 4.6.9 储罐、低温液体储槽宜布置在室外当储罐或低温液体储槽需室内布置时,宜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单独房间内、且液氧的总储存量不应超过10m3 4.6.10 储气囊宜布置在单独的房间内,当储气囊总容量小于或等于100m3时,可布置在制氧站房内储气囊与设备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并应有安全和防火围护措施 储气囊不应直接布置在氧气压缩机的顶部,当确需在氧气压缩机顶部布置时,必须有防火围护措施。
储气囊应防阳光照射 4.6.11 采用氢气进行产品净化的催化反应炉,宜设置在站房内靠外墙边的单独房间内,并有良好通风措施 4.6.12 氢气瓶应存放在站房内靠外墙处的单独房间内,并不应与其他房间直接相通,且房间顶部设置通风孔氢气实瓶的储量,不宜超过60只 4.6.13 氧气压缩机间、净化间、氢气瓶间、储罐间、低温液体储槽间、汇流排间均应设有安全出口 4.6.14 灌氧站房、汇流排间、空瓶间和实瓶间均应有防止瓶倒的措施 4.6.15 独立的氧气实瓶、实瓶库的最大储量,对于一、二级耐火等级每座库房13600只,每一防护墙间3400只;对于三级耐火等级每座库房4500只,每一防护墙间1500只 4.6.16 液氧气化站房的主要生产间和氧气汇流排间,宜为单层建筑物 4.6.17 制氧站房或液氧气化站房和灌氧站房,当布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非燃烧体隔墙和丙级防火门,并应通过走道相通 4.6.18 氧气储气囊间、氧气压缩机间、灌氧站房、氧气实瓶间、氧气储罐间、净化间、氢气瓶间、液氧储槽间、氧气汇流排间等房间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毗连房间之间,应采取耐火极限不低于1.5h的非燃烧体墙隔开。
4.6.19 氧气压缩机间与灌氧站房,以及净化间、氧气储气囊间、氧气储罐间、液氧储槽间与其他房间之间的隔墙上的门,应采用不低于丙级的防火门 4.6.20 氧气厂(站、车间)、制氢站、气化站房的主要生产间和汇流排间,其围护结构的门窗,应向外开启 4.6.21 下列有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电气设备,必须符合GB 50058的规定 制氢间、氢气压缩机间、氢气瓶库和催化反应炉部分属1区爆炸危险区 透平氧压机防护墙内,液氧储配区和氧气调压阀组间属21区火灾危险区灌氧站房、氧气储气囊间属22区火灾危险区 4.6.22 电缆接头及电缆沟内电缆应涂阻火涂料电缆沟不准与其他管沟相通,应保持通风良好,并宜设火灾预警系统 4.6.23 透平氧压机和用于输配的多级离心液氧泵,应设防护墙(罩)与周围隔离 4.6.24 氧气厂(站、车间)内的乙类生产火灾危险性建筑物、液氧气化站房和氧气汇流排间,严禁用明火采暖 4.6.25 计器仪表的选用应考虑安全、防火防爆的要求 4.6.26 氧压机、液氧泵、冷箱内设备、氧气及液氧储罐、氧气管道和阀门、与氧接触的仪表、工机具、检修氧气设备人员的防护用品等,必须严禁被油脂污染。
4.6.27 氧气管道流速、材质、阀门、附件、架设、施工、验收等,必须严格按第8章的有关规定执行,避免起火、爆炸 4.6.28 空分装置应采取防爆措施防止乙炔及碳氢化物在液氧、液空中积聚、浓缩、引起燃爆 4.6.29 氧气放散时,在放散口附近严禁烟火氧气的各种放散管,均应引出室外 4.6.30 氢气站要严禁烟火并设禁火标志,防止泄漏,杜绝氢、氧混合燃爆 4.6.31 氢气生产场所宜采用防爆型荧光灯等高效光源 4.6.32 氢气瓶库宜采用在外墙上用双层玻璃密封的腰窗照明 4.6.33 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劳动部《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4.7 防雷、防静电 4.7.1 厂内各类建、构筑物,应符合GB 50057的规定防雷最大冲击接地电阻值与防静电最大接地电阻见表5 4.7.2 氢气生产、储配设施的建、构筑物属第二类防雷建、构筑物氧气生产、储配系统的建、构筑物和高度在1.5m以上的吸风筒,属第三类防雷建、构筑物 4.7.3 所有防雷防静电接地装置,应定期检测接地电阻,每半年至少检测一次 4.7.4 氧气(包括液氧、液空)和氢气设备、管道上的法兰间的跨接电阻应小于0.03Ω。
表5 各类设施防雷防静电最大接地电阻 Ω 4.8 电气安全 4.8.1 厂内动力线、电缆宜地下敷设,需架空时,应符合8.1.9及8.1.10的有关规定 其他企业的电网架空线不准通过氧气厂区上空 4.8.2 氧气厂的供电电源,应符合GBJ52的有关规定 4.8.3 电缆沟底面坡度不小于0.5%,在最低处设集水井和排水设施 4.8.4 电气线路和设备的绝缘必须良好,裸露带电导体处须设置安全遮栏和明显的示警标志与良好照明 4.8.5 电气设备和装置的金属外壳及有金属外壳的电缆,必须采取保护性接地和接零 4.8.6 携带式照明灯具的电源电压,不准超过36V,在金属容器内和潮湿处的灯具电压不准超过12V,有爆炸危险场所灯具必须是防爆型 4.8.7 有燃烧、爆炸危险气体的工作场所,应按4.6.21的要求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 4.8.8 氧及氢的主要生产车间、机器通道处及控制室、变电室入口处应设置应急照明灯 4.9 防冻、防窒息 4.9.1 空分装置基础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质条件、地下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