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威海市社区建设情况的报告.docx
8页关于威海市社区建设情况的报告关于威海市社区建设情况的报告关于全市社区建设情况的报告201*-7-1910:22:06市人大常委会: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汇报全市城乡社区建设工作情况请予审议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把城乡社区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工程来抓,努力构建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的和谐社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解决社区居委会人员经费场所问题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有力推动了社区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目前,全市共有城市社区134个、农村社区352个,在改善居民生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先后有15个单位被评为省级以上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其中,3个单位荣获国家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称号一、城市社区建设基本情况(一)社区建设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制思路,我市初步建立起与和谐社区工作相适应的新型城市基层管理制度和财政管理制度,实现了“权力下放、财力下沉、重心下移”,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了可靠的体制保障和财力支撑。
城市基层管理方面,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街道管理体制的意见》,重点理顺了市、区、街道之间,街道与社区之间,以及政府及其部门与社区之间的关系,通过分级管理和上下配合,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房屋租赁、环境整治、计生管理等16项具体事权下放到街道同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把政府及其部门的基层管理和服务职能落实到社区财政管理方面,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起以地方税收分成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财政管理制度市政府下发了《威海市关于调整市区财政管理体制的通知》,实行地方税收增收分成制度在街道设立财政所,建立街道协管税收制度,将部分税种的协管权下放到街道税收上缴后,由区级财政按一定基数返还街道;税收超过基数部分,全部返还街道这一措施,不仅充分调动了各街道协税护税的积极性,而且很好地保证了街道有相对充足的资金来开展社区工作二)社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我市由于建市时间短,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影响了社区正常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多个文件,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我市社区建设发展的“无人管事、无钱干事、无场所办事”三大难题。
截至201*年底,全市134个城市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总数达到716人,比201*年增长47%;居委会工作人员年人均生活补贴达到2.6万元,比201*年增长44%;97%的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达到或超过规定标准社区基础设施的改善,有效保障了社区活动的正常开展和社区功能的有效发挥一是解决“无人管事”的难题实行从机关干部选派、面向社会招考和从下岗职工、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中选聘的做法,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热爱社区工作的优秀人才,经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后,到社区任职,不断优化社区干部队伍结构,切实改变社区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能力偏弱的问题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培训,凡新进入社区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以提高管理社区和服务居民的能力建立考核评议制度,增强社区干部积极履行职责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目前,全市社区居委会成员平均5.4职,45岁以下的占63%,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2%二是解决“无钱干事”的难题将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生活补贴和相关养老、医疗等保险以及办公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建立自然增长机制要求各市区设立不少于办公经费80%的社区专项经费,用于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公益性活动。
对经法定程序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成员,按照不低于上年度所在市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标准,发放生活补贴201*年,市级财政共拨付254万元用于补助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生活补贴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按照每千户每年不少于1万元的标准拨付,部门工作进社区应拨付的“费随事转”经费,全部留给社区,确保了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是解决“无场所办事”的难题我市规定,老城区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面积要达到150平方米以上;达不到标准的,由房管部门从公管房中调剂,或由各市区、开发区提出具体建设意见,在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原址改扩建或另行选址建设对三区新建或购买办公和服务用房的居委会,从福彩公益金中给予每处2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目前,全市共投入补助金400万元对新建社区,要求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总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规划部门要一步规划到位,并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上明确标注在建设工程规划竣工验收时,对未按规划方案配套建设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的,不得办理规划竣工验收手续对开发建设单位擅自出售按规定建设的社区居委会办公和服务用房的,房管部门不得办理产权登记手续201*年,我们还在全市统一了社区标志、社区门牌模式、社区标准名称和社区辖区示意图,进一步规范了社区挂牌行为,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为民服务能力。
三)社区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坚持开展传统社区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初步建立起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推进社区就业服务健全了市(区)、街道、社区三级就业工作网络,建立下岗职工、失业人员数据库,提供就业再就业政策咨询、再就业培训等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社区学校的优势,组织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定向培训和转岗培训大力开发托幼托老、钟点工、配送快递、家电维修等便民利民家政服务岗位,引导下岗失业人员转变择业观念,实现再就业二是推进社会保障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方面,采取自建、合建、市场参与等方式,加强老年公寓等养老设施建设目前,全市社区老年公寓共有床位201*张,入住率达80%社区救助服务方面,加强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动态管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社区慈善事业方面,在每个街道建立“慈善超市”,在每个社区建立捐助接收站点,积极开展慈善救助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方面,积极动员青少年和身体健康的离退休人员加入志愿服务队伍,组织开展扶老助残、环境保护、医疗咨询等志愿服务活动三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为重点,初步建立起覆盖全体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有效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以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或每3-5万人口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0.5-1万人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按标准配备相关人员重点开展了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保证居民可以在社区享受到安全、便捷、经济的卫生服务四是推进社区治安服务在每个社区设立一处警务室,并按每3000人配备一名片警,常驻社区,做到“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社区民警通过走访调查、宣传发动、巡逻守护等形式,建立起收集、反馈社情民意的工作机制,形成以驻区民警、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群防群治网络五是推进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深入开展“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不断加强社区环保、卫生、绿化等综合治理,为居民营造出整洁、优美、舒适、温馨的社区环境大力建设社区文体娱乐设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文体活动网络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社区文体活动,如“激情广场大家乐”、“大型民间艺术表演”、“纳凉晚会”、“温情邻里”、“邻居节”等,形成了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交相辉映的繁荣局面二、农村社区建设基本情况农村社区建设起步较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任务,荣成市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
201*年,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我省全面推开两年来,全市各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村级组织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目前,全市共规划农村社区680个,已建成农村社区352个,在建173个,剩余155个计划在201*年底前完成一)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既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客观要求为此,我们借鉴城市社区建设经验,大力加强集办公、文化体育、科普宣传、治安保卫、计划生育、医疗保健以及生产生活物资供应等为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努力解决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短缺、服务资源匮乏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各级累计投入2.07亿元,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352个,覆盖村庄1584个,占全市农村总数的59%,79万农村居民从中受益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我市积极推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们还加快构建社区居民自助互助服务体系,发扬和睦友爱、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通过建设政府公共服务、村民自我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让广大农民群众更好地共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创新多样按照因地制宜、便民利民的原则,我市积极探索形成了四种各具特点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一是以文登市为代表的“多村一社区”模式主要是以现有乡镇为单位,对所辖村进行重新整合,划分农村社区,每个社区确定一个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村为中心村,集中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社区范围内的各村提供方便多样的服务二是以荣成市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主要是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农村联手建设生产基地,构筑“企业+村庄+农户”的格局例如,荣成市好当家集团兼并周边7个村庄后,当年利税实现翻番,被兼并的村庄人均收入增长3倍以上依托集团公司,这些村庄先后建起规范化的生活小区,既避免了由于人口分散而导致的投资分散和资源浪费,又便于对集中居住区配套设施进行统一建设和管理,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的规模化、农民福利的职工化和资源配置的科学化三是以环翠区为代表的“村改居”模式主要是对没有或只有极少量耕地的“城郊村”进行“村改居”,由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改居后,新组建的集团公司集中精力抓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居委会主要承担社区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村改居”的办公经费、居民福利、公益经费等从集团公司的经营收益中拨给居委会。
四是“一村一社区”模式这种模式在各市区均存在,主要是以现有建制村为基础,一个建制村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两委”来组织运行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尽管近年来我市各级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市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文件,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在领导体制方面,上海、青岛等地都是在市委设立了专门的城市工作办公室,直接领导、协调、监督、考核各级各有关部门,工作力度大、措施强、效果好,而我市只是在各级成立了社区工作协调机构,日常工作由民政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缺少刚性约束,推动政策落实的措施不够硬、效果不明显另外,在财政投入方面,由于投入力度不大,导致社区服务设施整体档次较低、规模较小、功能较差,缺少具备一定规模、服务功能完善的精品型社区二是社区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基层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各职能部门在推进公共服务进社区方面还不够到位,社区公共服务体系还没有有效建立,社区服务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由于社区建设总体水平不高、公共投入短缺,社区居民虽然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但大多尚未享受到社区建设给他们提供的高效、快捷服务,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普遍不强。
三是农村社区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从全省情况来看,不少地区对农村社区建设都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投入、高水平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相比之下,我市的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管理和服务水平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快速推进四是“村改居”社区管理亟待完善随着“城中村”改造工作的逐步完成,“城中村”村民陆续回迁到位,大量的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