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幻想研究述评.doc
9页积极幻想研究述评 摘要 积极幻想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研究主题,它是指个体在生活中或在面临威胁性情境、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积极心理适应积极幻想的内涵较为丰富,其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分别为: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夸大个人对现实生活的控制感、对未来的盲目乐观积极幻想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和实验法,目前心理学界对积极幻想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理健康、心理资源、恋爱关系以及跨文化等领域 关键词 积极幻想;心理健康;控制感;心理资源 分类号 B848 1 引言 积极幻想(positive illusion)是当代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它通常和乐观及希望等方面的研究相关联(cart,2004)我国心理学界对积极幻想概念尚没有统一的译法,主要有积极错觉、积极幻觉和积极幻想等译法(陈建文,陈莎,2009;吕丽霞,2006;王玮,2007;董妍,俞国良,2005;任俊,叶浩生,2004;Cart,2004/2008) 积极幻想这一概念是由Taylor和Brown于1988年最早在学术界提出的(Taylor&Brown,1988),他们认为积极幻想是个体在生活中或在面临威胁性情境、压力性事件时所做出的一种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的消极方面的认知过滤,而这种过滤是以歪曲表征方式投射到个体的自我意识中。
积极幻想虽然是对现实的一种背离,但它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积极心理适应因为积极幻想显示了个体对现实的积极把握和乐观知觉(cair,2004),同时也体现了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一种保护(Robins&BeeL 2001) 20世纪50年代,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心理健康的前提是个体能够对自我、现实生活和未来做出准确的知觉(Taylor&Brown,1988)但在随后的有关研究中,有研究者却发现,当个体在面对威胁性情境或压力性事件时,如果采用一种轻微积极歪曲事实的知觉方式,这反而会更有利于个体保持心理健康(Brendgen,Vitaro,Turgeon,Poulin,&Wanneq 2004;Taylor&Brown,1988)比如在实际生活中,当个体把自己的抑郁情绪当作是自己心理适应的一种特定方式时,个体便不太会受到抑郁情绪的消极影响事实上,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主动偏向积极的倾向,他们会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幸福、更能良好地适应环境,并相信自己的未来会更好如在一项求职实验研究中,求职者对自己在面试中的表现的自我评价要明显好于他在面试中的实际表现(Wells & Iyengar,2005)。
由此,心理学开始关注积极幻想这一心理现象 2 积极幻想的主要表现方式 积极幻想的内涵较为丰富,从目前来看,积极幻想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和对未来的盲目乐观,这也是积极幻想的三种主要表现方式 2.1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unrealistically positive views of the self) 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表现和个体品质等方面给予不切实际的积极评估(carr,2004)也有人认为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实际上就是对自我的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Moore和Healy(2008)曾从三个不同的方面来描述过度自信,首先,过度自信是指个体过高估计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表现,其次,是指个体认为自己比大多数人的品质更好:最后,是指个体过度相信自己判断的准确性(尤其是在数字方面)从内容来看,过度自信确实与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相类似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个体能表现出对自我的绝对准确知觉,但多数人在认识自我时却似乎都表现出同一种取向——“优于大多数”(better-than-most)效应,即过分高估自我(Taylor&Brown,1994)。
心理学过去的研究表明,这种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已经成了许多人的一种自我认知方式Taylor与Brown(1988)在回顾过去的研究时发现,多数个体在涉及到自我与积极品质、归因、学业成绩、事情的重要性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偏向人们甚至能更轻易回忆出与自我相关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事件这说明大多数人在对自我进行知觉时,可能在有意无意地忽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转而专注于自身的优点与特长 当然,这种对自我不切实际的积极看法在不同的人群中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如Robins和Beer(2001)曾做了一个有名的纵向研究,他们以大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为背景,重点跟踪考察了那些在进入大学前就对自己学业成绩持过度积极信念的大学生(研究中被称为自恋型学生)结果发现,和一般大学生相比,这些具有自恋倾向的大学生在整个求学期间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效应,他们会觉得自己比多数人在完成任务时表现更好,也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比其他人更强有趣的是,这一研究还发现,这些具有明显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的个体还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Taylor等人的结论——积极幻想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功能(Robins&Beer,2001)。
2.2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exaggerated perceptions Of personal control) 积极幻想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控制感指的就是个体自己能够做决定与采取有效行动,并获得想要的结果和避免不想要的结果包括社会心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等在内的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控制感是个体自我概念(self-concept)和自尊不可或缺的成分不过有研究发现,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会夸大自己的这种控制感(Taylor&Brown,1988)例如我们在驾驶汽车时,如果没有扣上安全带,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当发生车祸时自己可以牢牢抓住方向盘而不至于受伤;当我们开始吸烟时,我们总想象自己不论在何时做出戒烟决定时都可以立即戒掉 夸大个人对现实的控制感与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不同,前者强调个体高估自己对自我以外的现实的掌控度(有时也称之为控制幻想),后者则主要涉及对自我各种特质和品质的过高评价夸大控制感一般是个体对自己事实上已具有的控制感的一种轻微扭曲,如果一个个体对某一情境完全不可控,那他一般不会发生夸大控制感的情形美国心理学家Langer(1975)曾经做了一系列赌博范式的实验研究,他发现人们在情境中通常会把原本是运气的成分归结为自己的控制感,也就是说,人们有高估自己的控制水平和低估运气所扮演的角色的倾向。
另外一项研究中,Thompson,Armstrong和Thomas(1998)提出了影响夸大个人对现实控制感的五方面因素第一是与技能相关的因素(skill-related factors):比如被试在看到较为熟悉的材料时,可能会觉得更有把握完成任务第二是强调是否成功完成任务(Success or failure emphasis),实验中个体如果成功完成任务,这种积极反馈会导致个体随后夸大自己的任务控制感;第三是指对结果的需求(need for the outcome:),实验的结果如果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心理或生理需求,个体会觉得更有把握完成任务:第四是情绪(mood]状态的不同,对控制感的影响也不同比如抑郁状态与非抑郁状态的个体相比,后者对现实的掌握度更偏向积极取向(任俊,周凌,罗劲,2010);第五是现实生活的干扰(intrusion of reality),被试知道实验中的情形不会真实地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时,会降低个体对控制感的夸大 2.3对未来的盲目乐观(unrealistic optimism) 积极幻想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对未来的盲目乐观,主要指个体毫无根据地对未来充满希望,并认定未来会出现更多对自己有利的事件和机遇(Taylor&Brown,1988)。
人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相信现在要比过去好,未来会比现在好,因此大多数个体在知觉未来的时候都倾向于认为自己在未来的发展要好于现在,不仅如此,大多数人还会认为自己的未来会好于他人,而自己在未来所遇到的逆境、灾难则会少于他人 有研究表明,对未来的盲目乐观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如在一项研究中(Markus&Nurius,1986),当被试被问及在未来可能会遇到些什么时,这些大学生被试报告的积极反应是消极反应的4倍还多,但却又不能为这些乐观主张提供足够的证据支持相反,如果让被试选择自己将来可能会面I临的各种消极事件(包括遭遇车祸、成为了犯罪受害者、找工作遇到了困难、生病或发生抑郁)时,绝大部分被试却认为自己不太会经历这些消极事件(Taylor&Brown,1988)在另一项由106位父母参加的研究中,让这些父母评估风险问卷中所涉及的每件事情(其中积极、消极事件各半)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与其他孩子对比),结果显示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更可能达到积极的结果和更可能避免消极的结果(Lench,Quas,&Edelstein,2006)Wenger和Fowers(2008)在一个大样本的调查中也发现,绝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未来都表现出明显的盲目乐观。
3 积极幻想的主要研究方法 尽管Taylor提出积极幻想概念已有二十多年了,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心理学界对积极幻想的测量却并没有同步跟上(Catina,Swalgin,Kniaz,&Fosnes,2005),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积极幻想内涵的明确界定存在一定困难,从而影响了积极幻想测量工具的开发不过目前这种情形已经得到了改变,当代心理学研究积极幻想的方法主要有二种:问卷评估和实验范式 3.1问卷评估 问卷评估法是积极幻想研究较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由于积极幻想的内涵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因此测量积极幻想的量表也主要是针对这三个方面的 3.1.1对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的测量 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在问卷测量方面以自我品质与能力为中心展开,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主要有HSM问卷(How I See Myself Questionnaire,简称HSMQ)和人际关系品质量表(Interpersonal Qualities Scales,简称IQS)HSMQ测验由Taylor,Lerner,Sherman,Sage和McDowell(2003b)编制,项目内容较全面,共涵盖21项积极品质(如学术能力、自尊等)和21项消极品质(如自私、自命不凡等)。
不过也有人质疑HSMQ量表的效度,认为这一量表有点模糊准确知觉与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间的界线,而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夸大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与心理健康间的关系(Taylor,Lerner,Sherman,Sage,&McDowell,2003a)特别是对一些本来就很优秀的人来说,当出现他们认为自己具有较多积极品质和较少消极品质的结果时,这也许是一种准确知觉而不一定是一种自我夸大IQS量表包含的内容相对较少,主要涉及共21项积极品质(如耐心)与消极品质(如懒惰等)项目,Murray等人就用这一量表做了一系列的研究,这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生态效度(Murray&Holmes,1997;Murray,Holmes,&Griffin,1996a,1996b)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有关量表也被一些研究者用来测量不切实际的自我积极看法,如自我特质(Conley,Roesch,Peplau,&Gold,2009;Lee&Chung,2008;Wenger&Fowers,2008)量表、能力表现(Brendgen et al.,2004;Evangelista,Owens,Golden,&Pelham,2008)量表和过度自信(Stankov&L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