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王骥德的戏曲本体观.doc
4页浅论王骥德的戏曲本体观摘 要在由“曲学”体系向“剧学”体系的转变过程中,明代晚期 的王骥徳极具特殊地位他既是“曲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乂为“剧学” 说的建立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王骥德先生的戏曲本体 观关键词 戏曲本体 王骥德曲学剧学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经丿力了由以文辞为木的“曲学”体系向以搬演为 水的“剧7”体系的缓慢转变其发展过程,具有理论构建落后于创作搬 演、理论形态与戏曲本质逐渐融合的两个特点,从而使得中国古典戏曲理 论的演进丿力史层次递进、断代鲜明这种趋向源于古代戏曲观念的阶段变 化,理论发展一直受制于对一个核心概念的认识一一戏曲本体除去唐宋 之前驳杂无序的朦胧意识不论,起讫元代以及明中叶,以阐发作为文学样 式“曲”的唱作为目标的“曲学”,牢牢占据着戏曲理论的高台而以辨 明剧本作法、讲究场上搬演为首务的综合艺术观一一“剧学”体系,则在 明中叶渐次萌发,明代晚期开始建立,直至清代李渔作《闲情偶寄》而大 成一、厘清了 “曲”与“诗”的区别1、“曲学”体系的文学本体观一一“歌曲乃诗Z流别”朱有?认为曲就是诗:“今曲亦诗也,但不流入于丽淫佚之义,又何损于诗曲之道哉王世贞対此阐述得更为详细:“三百篇亡而后有骚、赋, 骚、赋难入乐而后有古乐府,古乐府不入俗而后以唐绝句为乐府,绝句少 宛转而后有词,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这 种诗曲一体的戏曲本体观,把戏曲作为文学的流承,以文辞声律的标准来 衡量戏曲之高下,缺少对戏曲本质的认识直至明中叶以后,随着传奇的 勃兴,李开先、徐渭、王骥德等人对戏曲本体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 戏曲本体观念才逐渐确立起來王骥德的戏曲本体观一一“曲与诗原是两肠”在王骥德之前,也有-•些理论家为了反对当时剧坛弥漫不堪的雕章琢 句、垛堞辞藻的“时文风”,针对改良戏曲语言而开始反思“曲”与“诗” Z异别如李开先在《西野春游词序》言道:“词与诗,意同而体异,诗 宜悠远而有余味,词宜明白而不难知强调戏曲语言不宜以诗词作准, 应该通晓明白,以本色为务王骥德在其《曲律》中吸收了前贤之说,对戏曲语言的本色论做了总 结性发言,厘清了 “曲”与“诗”的根木不同针对戏曲语言的形式,王骥德提出:“词Z异于诗也,曲Z异于词也, 道迥不侔也诗人而以诗为曲也,文人而以词为曲也,误矣,必不可言曲 也并进一步说:“曲与诗原是两肠,故近时才士辈出,而一搦管作曲, 便非当家王骥德认为,曲与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学样式,它们有着 各自的文体特征诗是文人骚客的案头读物,曲是耍搬演场上供观众欣赏 诗的语言精致华美,而曲的语言则要求通俗易懂,奏Z场上,能耸听耸观。
因此,诗人用诗的方法來写曲,则势必导致艺术上的失败二、构建了 “剧学”体系的基础与之前理论家大多只关注戏曲文辞不同,王骥德的理论构架十分明显 地带有戏曲理论转型期的特点在《论剧戏》等条冃中,已简略具备了剧 本创作论的雏形,这无疑是“剧学”体系成型时期的重要论点1、 强调了戏曲的叙事特征王骥德在《论剧戏》、《论章法》、《论套数》等条目中,以适宜搬演为 内在指导,广泛地阐述了戏曲创作的叙事特征,并从三个角度周密地论述 了戏曲结构问题其一是讲面上的间架布局问题,其二是讲线(情节推进 线)上的行进速律问题,其三是讲线上前后艺术因素之间轻重关系问题2、 揭示了戏曲的搬演目的同时,王骥德还标举了戏曲创作的艺术标准一一 “可演可传”王骥 德要求“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词”指的是剧本的文学性,“格”则指的是剧本的舞台性词”妙为“大雅”,可以传;“格”妙为 “当行”,可以演王骥德主张只冇“俱妙”“双美”、可演可传的本子才 是“上之上”的作品而不可供给搬演,只能束之高阁的“案头之书”已 然落了下乘3、 阐述了戏曲的综合本体王骥德在《杂论?第三十九上》対戏曲本体的认识有着极为精妙的阐 述这一札记着重指出两点:一、所谓戏曲的表演艺术,就是“并曲与白 而歌舞登场”;二、成熟的戏曲表演艺术,还须有“现成本子”作为文学 基础,有着"HH此伎俩也”的相对稳定性。
显而易见,这两方面的归纳 十分接近现代人对于戏曲的科学解析以曲、白、歌舞相结合的登场搬演 为中心,以文学本子为基础,这就构成了中国戏曲王国维提出的戏曲定 义一一“以歌舞演故事”,实滥觞于此三、对王骥德戏曲木体观的评价王骥德是“曲学”理论体系的集大成者,他的《曲律》是对“曲学” 理论体系的总结性著作,是“曲学”理论体系的一次整体性展示不可否 认的是,王骥德以《曲律》为基本构成的“曲学”理论体系,实质上己经 包含了足够数量而口重要的“剧学”体系理论基础要点对戏曲本休的崭 新认知,与旧“曲学”体系以文辞为本的根本不同,都可称中国古典戏曲 理论本体意识觉醒的里程碑集“曲学”之大成,开“剧学”之新牛,当 属伯良先生参考文献:[1] 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 叶长海•中国戏剧学史稿[M]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3]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新编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 黄山书社,2009.(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