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成语对牛弹琴的出处看辞书编纂中存在的问题.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416127376
  • 上传时间:2023-03-3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2.51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成语“对牛弹琴”的出处看辞书编纂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许多重要的、流行的词典,诸如《词源》、《汉语大词典》(12卷本第二册)、《中国成语大词典》、《中学生成语词典》等,在成语“对牛弹琴”的出处上均引为语本《弘明集》所载,即所谓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弘明集》为南朝梁高僧释僧祐所辑,14卷,共37篇1989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影印宋碛砂版大藏经》本缩页影印,排印在《弘明集目录》卷一上共有两篇,首篇即为《牟子理惑论》,题下作者由编者坐实为“牟融”,第二篇为《正诬论》,题下署“未详作者”而在影印的第一篇正文之前,在篇题《牟子理惑论》后空一字谓“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 《弘明集》是中国佛教史上比较重要的典籍该书问世的时代恰恰是佛教传入中土的初期,从作者释僧祐的生卒年代推断,《弘明集》大致成书于六朝梁之前的某个时期《弘明集·理惑论》正文前有牟子生平的简介作为“序”,书末有“跋”,正文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展开论说问者以儒家世俗的立场对佛教提出种种疑问和责难,牟子引经据典,逐一加以解释或辩驳问者提出的问题代表了当时教外人士对佛教的“惑”,牟子的答辩则代表了信徒对佛教的理解,对俗人困惑的澄清,故称“理惑”。

      争论双方的态度、观点以及争论的焦点均如实地收录在《弘明集》中,其问说大体上也彰显了当时社会所关心与争论的主要问题,即佛教在当时的地位、它与儒道两家的关系以及当局的佛教政策等诸多问题 那么,《牟子理惑论》的撰者真是牟融吗?牟融和牟子究竟是同一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抑或这个牟子是虚构讹传之人?现举出若干则史料加以探究 南朝范晔《后汉书》卷二六《牟融传》记载: 牟融字子优,北海安丘人也少博学,以《大夏侯尚书》教授,门徒数百人,名称州里以司徒茂才为丰令(李贤等注:司徒举为茂才也丰,今徐州县也),视事三年……永平五年(62)入代鲍昱为司隶校尉……八年(65),代包咸为大鸿胪十一年(68),代鲑阳鸿为大司农 是时显宗方勤万机……融经明才高……帝数嗟叹,以为才堪宰相明年,代伏恭为司空……肃宗即位,以融先朝名臣,代赵憙为太尉,与憙参录尚书事 建初四年(79)薨 据以上史料,没有发现传主与佛教有任何的牵连,哪怕是只言片语的信息 《隋书·三四·经籍志三》(中华书局本)所列书目中载有“《牟子》二卷,后汉太尉牟融撰”,牟子与牟融是同一人《旧唐书·四七·经籍志下》(中华书局本)中也有“《牟子》二卷,牟融撰”的记载。

      而《新唐书·五九·艺文志三》(中华书局本)中则署名牟融《隋书·经籍志》虽坐实《牟子》二卷的作者为后汉·牟融,但其作品被归入儒家类;《旧唐书·经籍志》中的作品被归入道释诸说四十七家;《新唐书·艺文志》所载《牟子》二卷则被归入道藏神仙类然而,上述经典均只字未提牟融是《理惑论》的作者 通常情况下,在正史里,《牟子》中的子是敬称凡有名望的作者,古时均可称之为“×子”儒家的牟融称牟子也理所当然《牟子》二卷的作者实应指儒家的牟融,本与《理惑论》的作者无涉,两者不能混淆令人遗憾的是,其著作《牟子》二卷今已亡佚,《后汉书》中也未提及牟融的著作 令人生疑的线索还有释僧祐所撰的另一部佛学著作《出三藏记集》,曾在“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撰法论目录序第一”中有如下记载:“牟子不入教门,而入缘序,以特载汉明之时,像法初传故也意为,牟子虽不是沙门正式弟子,却做着弘扬佛法、与佛有因缘的事情,时间发生在东汉明帝时期,是佛法最早传入中土的时候而随后的目录将《牟子》的作者署名为“一云苍梧太守牟子博传”如果按此时间记载,牟子是东汉明帝时期的人,则有可能他就是儒家牟融,但作者署名却偏偏落在了东汉灵帝后期的牟子博身上,实令人费解。

      《理惑论》最早见于陆澄所撰《法论》第十四帙“缘序集”中,后被辑入释僧祐的《弘明集》中《法论》早已散佚,唯目录尚存于《出三藏记集》中而《弘明集》在辑入其时又未明确交代其来源,故其成书年代及原貌到底为何最终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有意思的是,成语“对牛弹琴”的出处和例证多出自佛学经典,除《弘明集》外,还有北宋·睦庵《祖庭事苑》、北宋·释惟白《建中靖国续灯录》、南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南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等据查,成语“对牛弹琴”出处的主人公公明仪是春秋鲁国南武城人,系子张(孔子学生)门人佛学经典常常使用的典故中,儒家人士常位列其中,藉此似可洞察儒释之间的微妙关系 据此可证,牟融见于正史,以太尉之职死于东汉建初四年,也就是公元79年,是东汉初期汉明帝与汉章帝期间的儒家历史人物 另一则史料就是《弘明集》正文前牟子的传记,亦即文章之缘起(即序传)文章开篇说:牟子既修经传,诸子书无大小,靡不好之……是时灵帝(168—188年)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榖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敢对焉……先是,时牟子将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归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于是锐志于佛道,兼研《老子》五千文……世俗之徒多非之者,以为背五经而向异道。

      欲争则非道,欲默则不能,遂以笔墨之间,略引圣贤之言证解之,名曰《牟子理惑》云 关于牟子博的生平,未见载于其他史籍,目前只见于上述文字,属孤证史料,前人的许多研究均是围绕这段史料而展开的但此段文字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弘明集》所载《理惑论》的作者苍梧太守牟子博所处的时代是东汉灵帝至三国时期,也就是东汉末期两汉时期,太尉与太守之官职级别迥然不同,太尉是中央级官员,太守则是地方级官员,两者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假如历史上真有牟子博这个人,牟融所处的年代与牟子博所处的年代相差百余年之久令人疑惑的是,如果牟子真是后汉牟融,“时牟子将母避世交趾,年二十六归苍梧”这样重要的史实怎么就未见载于《后汉书·牟融传》?就算牟子是虚构假托的历史人物,牟融所处的年代也远远早于《理惑论》成篇的时间东汉太尉牟融根本不可能是《牟子理惑论》的作者查阅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12月)的目录,未见载有牟融文,亦不获见《理惑论》因此,在没有确凿的证据能指实《理惑论》即汉明帝时期牟融所作的情况下,出处就不能标为后汉·牟融,应或作牟子博,或作佚名,或作无名氏 有关《理惑论》的撰者问题,学术史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曾经发生过五次大争辩,其中就有著名的“《牟子理惑论》真伪辨”最早表明态度的大抵滥觞于前辈学者,明末的胡应麟在《四部正讹》中明确指出,《理惑论》的牟子并不是儒家牟融据他说,牟融是明帝以前的人,那时佛教还未被大张旗鼓地传入,怎会在儒家著述中大谈佛教问题呢?因此,他怀疑是六朝、晋、宋间文士假托儒家牟融伪撰此论近代梁启超曾作《牟子理惑论辨伪》一文,认为《理惑论》乃东晋刘宋时人所伪撰,批评其内容既伪、文字也坏,为“晋六朝乡曲人不善属文者所作”但周叔迦、胡适之、余嘉锡及汤用彤等人也先后表明过看法,认为作者是东汉牟子,承认牟子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在西方,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其《牟子考》一文中,认为《牟子理惑论》是2世纪末年之撰述,是真的,不是伪作总之,牟子其人的真伪至今尚无定论 但是,无论怎样,《弘明集》的编者将东汉初期的儒家牟融与东汉末三国时期弘扬佛法的牟子混为一谈,强行坐实《牟子理惑论》的作者并署名为汉·牟融的做法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令人遗憾的是,各种有影响、在社会上流行量极大的词典也纷纷沿讹袭谬、张冠李戴这种做法,只能使问题更加混乱,难以得到澄清 (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9日)1。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