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人目的事业范围限制与.doc
12页法人目的事业范围限制与法人目的事业范围限制与““表见代表表见代表””规则规则温世扬、何平温世扬、何平 上传时间上传时间:2003-8-11:2003-8-11浏览次数浏览次数:6458:6458字体大小:字体大小:大大 中中 小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 50 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超越权限订立的合同,除相对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超越权限的以外,该代表行为有效一、概说法人目的事业范围,指设立法人所欲从事的经营项目的基本范围在英美公司法上,称为“公司目的”,而在我国立法上则称“经营范围” [1]所以传统民法上的法人目的事业范围之限制,在我国指的就是法人经营范围的限制关于法人目的事业范围限制的性质问题,在理论上历来有种种不同学说,在立法上亦有各种不同主张然而,必须认识到,对法人目的事业范围限制的性质认识不同,将有对法人目的外行为的性质、效力、有无补正可能及其法律后果承担等诸多方面产生后果迥异乃至相互矛盾之结论,从而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调整实践中,不论是在法人的内部关系的处理,还是在交易相对人利益的保护抑或是在社会交易秩序目标的实现等诸方面直接影响法律的绩效实现和价值评价。
因此,从法理上探求对法人目的事业范围限制的科学解释,以谋求对法人目的事业范围外行为问题的妥善解决,显得极为必要理论界关于法人目的事业范围限制的认识,流传甚广者有权利能力限制说、行为能力限制说、代表权限制说和内部责任说等, [2]为我国少数学者所倡者亦有具体权利限制说和经营行为限制说等有必要对诸种不同主张作一简介,作为探讨该问题的基础一)权利能力限制说该说认为法人目的范围限制,是对法人权利能力(英美法称“公司权力”)的限制基于对法人本质认识的差异,该说又分两派:持法人实在说者认为,法人为并具权力能力与行为能力的社会实在,法人目的在限制法人权利能力的同时,又限制法人的行为能力;持法人拟制说者则认为法人不享有行为能力,因而法人目的事业范围仅限制法人的权利能力不论如何,持权利能力限制说者均认为法人作为民事主体在能力上有异于自然人,其权利能力是特殊的,仅在其设立人意志范围内存在, [3]其外在表现就是法人的权利能力受其性质、国家法令及其目的事业范围的限制,不得有所谮越另外,我国少数学者也认为,法人的经营范围或职能的限制,实际上是对法人权利义务的具体规定,也是对其权利的限制,并非是对其能力的限制,法人的民事能力与自然人是一致的、平等的。
[4](二)行为能力限制说行为能力限制说认为,法人的权利能力仅受其性质及国家法令的限制法人的目的事业范围,限制的是法人的行为能力显然,该说认为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并不一致,主张法人的权利能力是一般的,而行为能力是特殊的我国有学者撰文指出,法人事业目的范围规制的是企业以赢利为直接目的的行为,而不是企业的全部民事法律行为,企业法人的范围特定,并不说明其在范围外不能拥有权利,只不过不能通过经营行为取得权利、获得利益 [5](三)代表权限制说该说认为,法人的目的事业范围,既不限制法人的权利能力,也不限制法人的行为能力法人目的,只不过是划定法人的代表机关对外代表法人的代表权限而已四)内部责任说内部责任说,又称内部关系说,是日本法学界在批判立法上坚持权利能力限制说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主流学说该说认为,法人的目的事业范围限制,不过是划定法人、机关在法人内部的责任而已,对外并无效力,因而法人目的外行为的法律后果,宜在法人内部加以处置二、权利能力限制说权利能力限制说,为法人制度肇始之时,各国民法所倡若依该说,则法人于目的事业范围之外,并无权利能力之存在,即在法律上不具有人格,不成其为民事主体所以,法人的目的外行为,从本质上来说缺乏人格基础,不构成法人行为,因而属无效行为,也毫无补正之可能。
权利能力限制说,于理论和实践当中流弊甚广:其一是限制法人事业的发展空间,有害法人制度的功能发挥,从而妨害社会经济之发展依权利能力限制说,法人的经营活动被严格局限于其目的事业范围之内,难越雷池一步,因而严重窒息了法人谋求自身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现代,市场灵活多变,机会稍纵即逝,法人活动空间的限制将令其一次又一次错失对其发展也许是至关重要的交易机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障碍其二是交易安全无保障依该说,当事人付出巨大成本的或已履行完毕的交易,动撤无效,由此而给交易相对方造成的巨大损害,法人并不负责,而是由财产能力与法人有天壤之别的法人执行业务人负责,这不仅使社会经济关系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亦使交易当事人时有血本无归之虞这对交易安全的妨害是显而易见的其三,导致法律规避行为层出不穷,交易成本大为增加由于法人的目的外行为无效,而修改法人章程在程序上十分麻烦,因而法人为求其发展必想方设法扩大其目的事业范围,以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在实践中,法人常采多种方式规避法律,他们在章程中或采用多目的性条款,或采用概括性条款,或采用混同性条款,扩大法人的经营范围,因此造成法人目的条款的繁杂冗长及界线模糊,又导致交易相对人在交易前不得不花大量成本予以调查,了解该法人的真正目的,徒增成本。
权利能力限制说虽然长期在各国民商法和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但却自始就受到了来自理论与实践的挑战最为明显的就是,各国法律莫不承认法人有捐赠及接受捐赠的权利,但以接受捐赠为其目的事业的法人又有多少呢?此一矛盾自法人产生起就存在,这是权利能力限制说所不能解释的另外,从理论上来说,法人与自然人同为民事主体,而法人之存在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显然是自然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为什么对法人的权利能力反有比之自然人更为苛严的限制?在这里,主体平等亦失去了最现实的意义所以早在 1945 年,英国的科恩委员会就指出,公司权力能力因目的而受限制,对股东来说是虚幻的保护,对不注意的第三人是一个陷阱,公司应当有自然人一样的所有权力 [6]由于权利能力限制说的种种不足,其被摒弃之势在现今不可遏止英美各国对权利能力限制说的支持,集中体现在所谓“越权原则”之上,即公司超越目的范围的行为为无效的原则但及至现代,“越权原则”业已在英美法系呈全面衰落之势凡公司之目的外行为,再不象以往那样一律无效,而是获得了对公司的广泛约束力美国示范公司法甚至规定:在公司章程中,公司目的不再是必须开列的项目 [7]该法还规定:“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规定……公司有权力像个人那样去做一切对经营公司业务和处理公司事务有必要或有利的事情……”(第 3.02 条),而且“公司活动的合法性不得以公司缺乏权力为由予以反对”(第 3.04 条)。
可见美国公司立法是将法人目的与法人权利能力严格区分开来的该法更在第 3.02 条列举了公司的不受限制的一般权力,其范围之广,涵盖整个商务领域据美国公司示范法报告人 R.W.HAMILTOM的解释,该法这一规定就是为了消除越权规则的任何历史遗迹公司权力不同于公司目的,即使该公司的目的条款较窄,为促进达致公司目的,它仍然可以具有 3.02 条所列举的各种权力 [8]可见美国对法人目的限制法人权利能力之陈见的废除十分彻底英国是公司越权原则的发源地,但在 1968 年《欧共体公司法第一指令》的压力下, [9]英国于 1989 年修正案中第 108 条将第 35 节改作“公司的能力不受公司章程的限制”[10],正式从制定法上废除了公司目的对公司权利能力限制的做法在大陆法系,瑞士民法、土耳其民法以及泰国民法均认为除专属于自然人的权利法人不得享有外,法人的权利能力完全与自然人相同,法人目的事业范围根本不构成对法人权利能力的限制 [11]而在法国,除法律所定之特定目的限制外,均采用法人能力无限制说法国在其 1969 年 12 月 20 日第 69─1176 号法令中规定:“在与第三者的关系中,公司甚至对董事长的不属于公司宗旨范围内的行为负责”(法国商事公司法第 113 条)。
[12]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对法人目的事业范围限制的性质并无规定, [13]在德国商法尤其是股份公司法,据称直至晚近仍固守权利能力限制说, [14]但自1993 年修订后,这类规定已了无痕迹,而且在其有限责任公司法第 37 条中规定:对业务执行人公司代表权的限制,对第三人不具有法律效力这表明德国亦有放弃权利能力限制说的动向至于日本,本为权利能力限制说之坚定坚持者,其民法典第 43 条明文规定:“法人依法令之规定于章程或捐助行为所定目的之范围内,享有权利负担义务”然而在学术界的猛力抨击下,日本判例法修正了这一原则日本大正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判决认定,法人“为遂行其目的事业所必要之事项,亦有权利能力” [15]及至现代,日本立法可以说已完全放弃了该说平成二年(一九九○年),日本商法第二编追加了第七十二条之二,认为会司业物代行人进行不属于公司日常业务活动,公司也承担对善意第三人的责任 [16]再看意大利的立法,该国民法典第 2384 条附加条规定:“对董事以公司名义完成的行为,不得以与公司设立目的无关为由对抗第三人 [17]可见其对权利能力限制说亦持否定之态度在世界各国从理论上逐步认识到了权利能力限制说的非科学性,而在实践中纷纷全面加以否定的时候,我国对法人目的事业范围限制性质的认识却裹足不前。
在理论界,通说是:法人的权利能力受其性质、国家法令和经营范围之三重限制,法人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为无效行为而在立法上,民法通则第 42 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该法第 49 条第 1 款更明确指出,法人超出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为非法经营与此相适应,其后颁行的公司法第 11 条亦强调公司应当在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也许是意识到了权利能力限制说在实践中实在是对交易安全的巨大威胁的缘故,民法通则第 49 条又规定企业法人的目的外行为应由企业法人承担责任显然,我国立法早有克服权利能力限制说之弊病的意图,然而又无法实现对该学说的真正突破,结果不仅仍因袭陈腐的“越权原则”,更在法理上形成悖论:法人须对不成其为法人行为的目的外行为承担责任根据我国法律的上述规定,在审判实践中,法人的目的行为一般应认定为无效,由此而生种种之弊害,至为明显因而早有人对此类问题倾向于从宽对待,认为除非违反国家专营专卖规定,一般不认定为无效行为 [18]值得注意的是,1993 年 5 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经济审判座谈会纪要》中,要求不应把法人超越经营范围签订的合同一律认定为无效,而应区别对待 [19]虽然这并不是法律,但却说明权利能力限制说的弊端,已在我国实践中日益凸显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到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在理论上谋求对法人目的外行为的合理解释,并在实践中寻求妥当的解决之道三、行为能力限制说在检讨权利能力限制说的过程中,有些学者提出了行为能力限制说,在指出权利能力限制说的种种不足的同时,提出应采取行为能力限制说为妥,在法人目的外行为的效力上,相应地赋予其效力未定的地位,而适用追认及准用表见代理等法理予以处置 [20]另有学者又认为“法人超越其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曰法人行为能力肿胀,反之减少甚至放弃其法定范围的业务曰法人行为能力萎缩”, [21]亦可推知是持行为能力限制说的主张的然而,行为能力限制说果真能从法理上谋求妥当解决之道,在实践中克服权利能力限制说的弊端吗?其实不然行为能力限制说虽然认识到了权利能力限制说的种种弊端,但却无法从法理上获得圆满的解释从根本上讲,行为能力限制说本身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实践弊病和不可逾越的理论障碍行为能力限制说,以法人的行为能力为特殊行为能力为其理论前提,而根据行为能力的一般理论,主体行为能力之状况取决于主体的意思能力之状态毫无疑问,法人的意思能力是完全的、无缺陷的由此推知,法人的行为能力必然是完全的、无缺陷的至于性质与法令上的限制,试问,自然人所受二者的限制,难道不比之法人更为苛严吗?自然人行为能力受年龄、精神状态的限制,本质上就是一种性质上的限制,除此,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应是完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