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内科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二册.doc
39页精选资料可修改编辑肾内科患者健康教育手册第二册·疾病知识山东省立医院肾内科2011目 录肾 病 综 合 征 03急 性 肾 衰 竭 04慢 性 肾 衰 竭 06糖 尿 病 肾 病 09高 血 压 肾 病 12狼 疮 性 肾 炎 15紫 癫 性 肾 炎 17急 进 性 肾 炎 20蛋 白 尿 待 查 22尿 路 感 染 25慢性肾小球肾炎 28小血管炎 31 肾病综合征1、什么是肾病综合征?因多种肾脏病理损害所致的严重蛋白尿及其引起的一组临床表现,最基本的特征是大量蛋白尿(≥3.5g/d),常伴有低白蛋白血症(≤30g/L)、水肿、高脂血症。
2、肾病综合征有哪些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有感染、血栓、营养不良、肾损伤等3、为什么需要进行肾穿刺?由于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不同的临床-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所组成,各种疾病的治疗用药、病程均不一样,必须根据不同疾病遵循不同的治疗方案,肾穿刺病理检查有助于澄清患者的临床-病理类型4、怎样治疗肾病综合征?①降尿蛋白,主要药物是糖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免疫抑制剂;②卧床休息为主,有利利尿,减少感染,但应保持适度床上及床旁活动,疾病缓解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防止血栓形成;③应进清淡、易消化、半流质饮食,摄入优质蛋白1g/(kg·d),低脂饮食,可摄入鱼油、燕麦、米糠等降脂,水肿时禁用腌制食品,少用味精、食碱,每日摄取食盐2~3g,切忌急骤利尿,应缓慢减轻水肿;④控制血压<140/90mmHg,减少并发症,保护肾功能;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需去除病因,治疗原发疾病;⑥按时复诊,遵医嘱用药,不可随意加减药量、停药、延长用药时间5、肾病综合征的预后怎样?不同临床-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预后差别较大,早期体检发现、早期规范治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保护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急性肾衰竭1、什么是急性肾衰竭?急性肾衰竭是肾脏本身或肾外原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降低,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2、急性肾衰竭的病因是什么?根据发病原因的不同和各自的病理生理特点,可分为肾前性如失血、休克、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急性循环衰竭等,肾性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大面积挤压伤等,肾后性如完全性尿路梗阻等 可修改编辑3、急性肾衰有哪些临床表现?患者的临床表现根据病因、病情轻重及病期等而有不同,通常为:①血肌酐、尿素氮突然明显上升;②尿量明显减少或出现其他有关肾功能急性减退的症状,如消化、心血管、神经、血液、呼吸等系统的相应症状;③酸中毒、高钾血症等电解质异常;④少尿期通常为1~4周,以后尿量逐渐增加,通常持续1~3周,多尿期可能出现感染等并发症,之后肾功能基本恢复,进入恢复期;一部分患者尿量并不减少,预后相对较好4、怎样治疗急性肾衰竭?①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②营养支持疗法; ③保持出入量平衡;④纠正电解质和酸碱代谢紊乱;⑤治疗其他系统出现的症状;⑥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⑦定期复查肾功能,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5、急性肾衰竭的预后怎样?急性肾衰竭是临床危重病,其预后与原发病性质、患者年龄、原有慢性疾病、肾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无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并发症等因素有关。
慢性肾衰竭 1、什么是慢性肾衰竭?任何疾病,如能使肾单位发生进行性破坏,则在数月、数年或更长的时间后,残存的肾单位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因而体内逐渐出现代谢废物的潴留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此种情况称之为慢性肾功能衰竭2、慢性肾衰竭的病因是什么?常见病因包括原发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和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狼疮性肾炎、乙肝相关性肾炎等 3、慢性肾衰竭是尿毒症吗?慢性肾衰竭按照肾小球滤过率的损害程度分为5期:1期 GFR正常或升高,伴肾脏损害,2期 轻度GFR下降,伴肾脏损害,3期 中度GFR下降,4期 重度GFR下降,5期 肾衰竭,即尿毒症4、慢性肾衰竭有什么表现?可修改编辑5、怎样治疗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1、什么是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发病机制复杂,包含众多因素参与,是起始于糖代谢障碍所致的血糖过高,在一定遗传背景以及一些相关的获得性危险因子参与下造成的,患者机体存在极其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到终末阶段比其他肾病治疗更加棘手糖尿病可损伤肾脏所有结构,但只有肾小球硬化症与糖尿病有直接关系,被称为糖尿病肾病。
2、如何筛查糖尿病肾病?尿蛋白增加是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特征之一,是其主要诊断依据;发病时间确定的Ⅰ型糖尿病,起病5年后进行MA筛查;Ⅱ型糖尿病确诊时同时进行检查;尿蛋白对诊断糖尿病肾病不具特异性,应排除其它可能引起蛋白尿的原因3、怎样护理糖尿病肾病患者?• 早期严格控制血糖,出现微量蛋白尿限制蛋白饮食(0.8g /kg·d);• 临床肾病期严格控制血压,同时低蛋白饮食(0.6g /kg·d)+开同,甚至<0.6g /kg·d;• 尿毒症期饮食治疗效果差,需行肾脏替代治疗,保证营养;• 微量蛋白尿期为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了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是具有可逆转性的极佳窗口 4、加重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子有哪些?• 血糖控制不佳• 血压控制不佳• 高蛋白摄入• 血脂异常• 吸烟 5、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控制范围是多少?• 伴有蛋白尿患者的理想血压是控制在125 /75mmHg;• 并发神经病变或大血管病变者控制在130 /80mmHg;• 尿蛋白定量≤1g /24h者血压控制在 ≤ 130 /85mmHg;• 尿蛋白定量> 1g /24h者血压控制在 ≤ 125 /75mmHg。
6、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血糖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注意定期监测血糖,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肾病进展;• 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胰岛素的排泄减慢,胰岛素的用量可能相应减少;• 密切监测血糖,以防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急救不宜使用橙汁,因橙汁含钾较高7、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监测的频率和目标是什么?• 血糖监测频率: *1型糖尿病患者: ≥3-4次/天;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的2型糖尿病患者:≥1-4次/天;血糖控制良好者: 1天-2天/周;• 血糖控制目标: 空腹血糖:4.4-6.1mmol/L ;非空腹血糖: 4.4- 8.0mmol/L8、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一)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本症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常见于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代谢控制不良、伴发感染、严重应激状态、胰岛素治疗中断以及饮食失调等情况 2.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本综合征多见于老年患者由于严重高血糖症及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而致昏迷、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3.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合并乳酸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不高,但病死率很高大多发生在伴有肝、肾功能不全,或伴有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缺氧性疾病患者,尤其是同时服用苯乙双胍者。
二)慢性并发症1.心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并造成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约占一半2型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糖尿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脑血管病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缺血性脑病最为常见,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腔隙性脑梗死、多发性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等由于糖尿病高血压发生率甚高(20%~60%),亦可发生出血性脑病 3.糖尿病眼病糖尿病患者眼的各部位均可出现病变,如角膜异常、虹膜新生血管、视神经病变等,糖尿病患者青光眼和白内障的患病率高于相同年龄非糖尿病患者 4.糖尿病肾病大约20%~30%的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其中一部分进展为终末期肾病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早期肾病的存在,而且极大地增加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死亡危险性,因此应予以高度重视5.糖尿病足糖尿病足是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感染共同作用的结果,严重者可致足溃疡,甚至截肢6.糖尿病骨关节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的发生率约为0.1%~0.4% ,主要系神经病变所致,感染可加重其损伤7.糖尿病与口腔疾病糖尿病患者机体对细菌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口腔颌面部组织及口腔内的牙龈和牙周组织易发生感染,可引起齿槽溢脓、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
高血压肾病1、什么是高血压肾病?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良性小动脉肾硬化(又称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和恶性小动脉肾硬化,并伴有相应临床表现的疾病2、高血压肾病的临床表现:(1)重度水肿水肿常为首发症状,呈全身性明显水肿,指压有凹陷严重患者可并有胸水、腹水,当胸水、腹水较多时可引起呼吸困难、脐疝或腹股沟疝高度水肿常伴尿少、高血压、轻度氮质血症 (2)大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最主要的表现,尿蛋白定性多为++ ~ ++++,成人每日尿蛋白排泄≥3.5g/d,大多为选择性蛋白尿 (3)低蛋白血症血浆蛋白下降,血清白蛋白<30g/L,严重者不足10g/L (4)高血脂症血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均明显增高3、高血压肾病的病情分期: Ⅰ期——微量白蛋白尿期:以尿中白蛋白排泄率异常为特征.肾功正常,尿常规蛋白阴性 Ⅱ期——临床蛋白尿期:以尿常规蛋白阳性、24h尿蛋白定量>0.5g为特征,肾功能正常 Ⅲ期——肾功能不全期:以Ccr下降、SCr升高为特征分非透析期和透析期(尿毒症期) 非透析期:Ccr在80~10ml/min,133μmol/L
(2)控制热量供应:合适的热量应该根据病情决定,一般以维持理想体重为标准由于这类患者往往有脂质代谢紊乱,所以减少脂肪摄入不但有助于控制热量,而且还能改善代谢紊乱 (3)低盐、高维生素饮食:高血压肾病患者应控制食盐的摄入,避免盐腌食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对调节体内代谢有益,必要时可服用维生素补充剂 (4)蛋白质摄入:患者应根据肾功能状况决定蛋白质摄入量,无明显肾功能损害时,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日50g左右;如果出现血肌酐、尿素氮等明显异常,蛋白质的摄入量应减少为每日20~40。












